关键词
中国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研究
作者: 李恩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农业   农民专业合作社   人与自然和谐   农村生态文化  
描述: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地自然灾害频繁爆发,并且出现了几十年不遇的极端异常天气。这些异常情况,在我国也屡见不鲜。这些灾害性天气,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追求高增长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严重破坏。20世纪末,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绿色经典文库,在总序中吴国盛指出:“我国经济正处在高增长时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相当严
全文:进入21世纪,世界各地自然灾害频繁爆发,并且出现了几十年不遇的极端异常天气。这些异常情况,在我国也屡见不鲜。这些灾害性天气,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追求高增长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严重破坏。20世纪末,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绿色经典文库,在总序中吴国盛指出:“我国经济正处在高增长时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相当严重,环境状况不断恶化,但有关调查却显示,我国公众和学界的环境意识均非常欠缺。我们深感,弘扬绿色意识、倡导绿色观念、确立绿色伦理,是我们走向新世纪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文化工程,中国的绿色事业任重而道远。”可直到今天,在高速增长的过程中,追求财富的“企业家”们,对环境的关怀依然少见行动。一轮又一轮的自然灾害与恶劣气候,在反复地提示人们:要关爱地球,关爱自然,关爱万物。正如卡洛琳·麦茜特所描述,“有毒的废弃物、杀虫剂和除草剂,渗透到地下水、沼泽地、港湾和海洋里,污染着盖娅的循环系统。伐木者修剪盖娅的头发,于是热带雨林和北部古老的原始森林以惊人的速度在消失,植物和动物的物种每天都在灭绝。人类与地球之间迫切需要一种新的伙伴关系。”这是1990年环境关注者发出的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整个星球的呼声,然而直到20年后的今天,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被真正地关注和重视。新一轮的自然报复行动再次提醒人们要重新审视追求财富增长的发展方式,让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2009年12月,世界气候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如何解决现有经济增长(发展)方式给人类的生存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和造成的严重的生态危机。这种追求高增长的生产方式已经对自然和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空前的破坏,这种危机正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之后,我国农村建设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首先解决了十三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为世界的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我们在总结成绩的同时,又必须对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因为“三农”问题将关乎着中国乃至世界未来发展走向和人类的可持续性。在世界环境危机、生态危机频繁爆发的今天,我们必须回归理性来寻找导致这些危机的根源。在理论与实践工作者们寻找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农业作为生态修复功能的产业时代已经终结,现在为了实现人类(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和部分土地稀缺的发达国家)的粮食安全,农业已经成为新的主要环境污染源,农业生产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寂静的春天》里所描述的景象既生动又深刻。美国五十年前所出现的危险景象正陆续发生在我国粮食主产区。过量施肥,滥用农药,大量喷洒除草剂,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显现,对人类的健康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这些对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如此严重的破坏来自于农民自我生存的需要,来自于西方科技文化的影响,也来自于农业农村落后现实的无奈。问题的解决,光靠技术进步无法实现,技术只能解决产量提高和资源利用效率问题,而无法解决如何利用资源和如何复活自然的问题;问题的解决,光靠农民自身也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农民作为不完善的市场经济行为主体无法自觉地关注人类的持续发展而放弃现有的生活方式,进而寻找存在极大风险的新的生存出路;问题的解决,光靠经济的方式也无法实现,经济的目标只关注利益,当一项新的选择没有更多的利益出现时,“理性”经济人不会选择这项新事物。所有这一切都需跳出传统的单向解决问题的思路,用更深层次的方式来寻求解决之道。而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将为所有这一切问题的解决提供全新的思路和途径。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将包括导引方向的精神文化、秩序规范的制度文化和具体实践的物质文化。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过程中,既要坚持马克思人与自然本质统一的和谐思想,又要发挥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同时也要借鉴西方保护自然的环境伦理。并将马克思批判文化、中华传统主动适应文化和西方解决问题文化结合起来,建立起更具综合性的全新生态文化思想与发展战略,在理论与实践统合中努力前行,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 生态文化就是人类按照生态规律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的内容。当前我国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物质生态文化扭曲、制度生态文化建设缺失、精神生态文化建设空白。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生态文化建设的本质内涵,提出我国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路径及出路:将发展生态农业作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选择,生态农业可以实现资源、环境、效率、效益兼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或综合农协)作为完善农村制度建设的有效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既实现了创建初期的经济功能,更起到了农村社会大发展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文化作为农村文化发展的终极目标,只有全体成员懂得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的精神,才能真正发挥建设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保证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建设中国农村生态文化,还要国家实行与这些路径相配套的保障措施才能确保其实现。确保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国家责任,缩小城乡差距;培养塑造生态化农民,保障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主体的自觉行动;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由家庭向自然地建设生态文化;追求文化自觉,保障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最终实现;协同推进新农村建设,优化农村综合环境是吸引优秀人才逆向流动的必然选择,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对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福利是一个有效选择。 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不是单一的经济研究可解,也不是单一的社会学研究可解,既不是单一的金融学研究可解,也不是单一的管理学可解,既不是单一的技术进步可解,也不是单一的哲学思维可解,必须将农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研究。而农村生态文化作为一项包括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次内容的建设,可以涵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视域,作为一项系统研究,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初步给出了我国农村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路径选择。
清末民国时期农会组织研究
作者: 李永芳   来源: 四川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会组织   活动   清末民国时期   性质   特点   发展  
描述: 近代中国是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代,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农民从传统的血缘关系、宗族组织中解放出来,逐渐成为农村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主体,而农会作为超越宗族关系的社会组织则在这一变迁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于清末民国时期农会组织的发展状况,分为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清朝末
全文:救国人士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倡导,受上海农学会开农学研究风气先的影响,以及“新政”的推动等诸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清末农会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组织系统,分为设立于省城的总会;设立于府、厅、州、县的分会;以及
中国古代农业灾害防减体系研究
作者: 邵侃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业灾害史   农业灾荒文献   减灾技术   灾荒赈救   灾害预防  
描述: n the 1920s when China was called “the Land of Famine” by an American relief worker, the phrase immediately gained currency.
全文:、救荒书、占候书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农业救荒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确定收书范围,分析其内容体例特点,详论其中所蕴含的减灾科学技术资料分布,并对其史料价值进行评估,以弥补农业救荒文献综合性研究不足。古代
中国古代农业灾害防减体系研究
作者: 邵侃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业灾害史   农业灾荒文献   减灾技术   灾荒赈救   灾害预防  
描述: n the 1920s when China was called “the Land of Famine” by an American relief worker, the phrase immediately gained currency.
全文:、救荒书、占候书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农业救荒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确定收书范围,分析其内容体例特点,详论其中所蕴含的减灾科学技术资料分布,并对其史料价值进行评估,以弥补农业救荒文献综合性研究不足。古代
中国古代农业灾害防减体系研究
作者: 邵侃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业灾害史   农业灾荒文献   减灾技术   灾荒赈救   灾害预防  
描述: n the 1920s when China was called “the Land of Famine” by an American relief worker, the phrase immediately gained currency.
全文:、救荒书、占候书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农业救荒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确定收书范围,分析其内容体例特点,详论其中所蕴含的减灾科学技术资料分布,并对其史料价值进行评估,以弥补农业救荒文献综合性研究不足。古代
黄土高原农田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性
作者: 张志霞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不确定性   尺度效应   农田有机碳   黄土高原   空间变异  
描述: 伴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各类碳问题逐渐成为科学家们探讨的热点。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土壤碳库储量的估算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有机碳空间变异是其不确定的重要原因之一。受人为活动的强烈影响,农田土壤有机碳具有较大的空间变异。在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地形起伏大、地貌类型多样,进一步增加了农田土壤有机
全文:,建立合理的土壤采样布点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及对应的县域尺度下,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性具有尺度效应,丘陵区的有机碳含量与变异系数尺度效应较为明显
宁南旱区应变型种植制度的机理与技术体系构建
作者: 王龙昌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机理   应变型种植制度   决策系统   技术体系-   干早   旱区农业  
描述: 旱地农业在我国和世界农业生产中都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人口增长,人类面临的食 物短缺、水资源危机及环境恶化的形势更加严峻,旱地农业发展受到广大旱区国家高度重视, 并在早区农作制度研究方面取得许多重大进展。 宁南旱区地处黄土高原西北端,属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旱作农田占总耕地面积的 90%。该区气
全文:规律相适应的应变型种植制度优化方案,研究与配套的抗旱 应灾农业技术体系,力求克服因气候变异造成的旱地生产力大起大落状况,进而提出宁南旱区 生态农业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开发战略。旨在促进旱区降水资源高效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研究
作者: 陈恩虎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农业发展   明清   巢湖流域  
描述: 区域农业经济研究是目前经济史研究的热门课题,至今已有许多成果问世。相对而言,巢湖流域农业经济的研究较为滞后,并且研究领域和成果比较分散,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研究体系,其主要原因应当是学术界常常会以明清时代的巢湖流域与全国其他区域相比不具备“典型性”为由,漠视了对巢湖流域的经济研究。因此,努力填补明清
全文:中的比较法,分析巢湖流域与安徽省其它区域、本地区前后期的关系、异同和兴衰。选题研究的主干性材料为地方志、家谱一类的地方文献,并充分发掘现存的文书资料,对《徽州千年契约文书·清民国编》第1卷和第2卷收
清代甘肃黄土高原的土地利用
作者: 刘维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清代   农业技术   土地制度   甘肃黄土高原   土地资源  
描述: ainly chooses three aspects,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farmland, the land system an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o analysis the fact that the land system, the land utilization patterns and the selec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re constrained by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land resources, accordingly reveal the main-land relationship which is influenced by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thesis is composed of four parts.
全文:本文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探讨自然环境影响下的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和土地制度的关系。通过对甘肃黄土高原清代土地数量、质量和类型、土地制度以及农业技术选择的认识,分析说明了土地制度、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农业技术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要受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的制约,从而揭示出自然环境影响下的人地关系。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说明了甘肃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的基础。首先,从自然地理范围和行政区划两方面,对本文的研究区域作一界定,并对该区清代行政建置的变化作了说明;其次,从地貌、土质、气候等方面,阐述了本区土地利用的自然地理条件,并简要分析了这种条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第二部分论述甘肃黄土高原土地资源的数量和类型。本文采用以纳税亩为单位的土地统计数字,来反映耕地数量变化的趋势,通过列表统计,可以得知,本区清代的土地数量具有阶段性特征:清初,土地数量较少,时至乾嘉时期,这一数字达到高峰值,再到同治年间,土地出现骤减的现象,后来在经济恢复政策的引导下,光绪时期又有所回升。然后,对人口与土地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嘉庆末年该区的人口和耕地数都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人稠地狭的矛盾极为突出;光绪时期的土地数和人口数均有所下降,但人均耕地数较高,表现出地旷人稀的特征。之后,分阶段讨论了致使土地数量增加的主导因素——垦荒政策。此外,本节内容还涉及了土地类型的问题,分别从土地所有权和征税标准两种分类依据,进行了阐述。 第三部分对本区土地制度的特点予以分析。土地制度包括的内容很多,本文主要选取了土地所有权制、永佃制以及耕作制度三个方面。土地占有关系的调整,使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得以发展,从而刺激了土地买卖关系的发展,但受其土地资源特性的限制,本区土地买卖的发展相对迟缓,土地交易形式也较为传统。清初的垦荒政策,刺激了永佃制的发展,使得永佃权在本区得以承认,对佃农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这在清代的甘肃黄土高原地区并非普遍现象,而且当地农民获得永佃权的方式以垦荒为主,较为单一。有关耕作制度的特点,本文是从作物构成和复种制度两个方面说明的,由于水热条件的限制,本区农作物以传统的粮食作物为主,而且农作物的生长期往往较长,因此在正常年份,大都是一年一熟。 第四部分论述了本区清代土地利用方式的选择和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清代中期,该地出现了人稠地狭的矛盾,再加上土地质量较差的现实,要解决口粮不足的问题,唯有依靠农业技术的改进,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进而实现粮食增产的目标。由于该区雨泽稀少、土质易旱,所以出现了撞田法、砂田法的土地利用方式,以此来补给口粮,但是这两种方法都有弊端,因此要深入解决人地矛盾,还须依靠水利技术的提高,于是引灌渠道得以兴修,水车也进一步得到了推广,这大大改善了本区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使得水浇地的面积得以扩大。
金农书法研究
作者: 刘秀伟   来源: 山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书体成因   书法   金农   艺术观   风格渊源  
描述: d the fame of being the master to prose, poem and draw in the history.
全文:金农,清代著名的书画家,名噪一时的“扬州八怪”之一,其无论是学识、艺术修养、书画造诣,皆当推为翘楚。以前,对于金农的研究大多涵括于“扬州八怪”的研究之中,且多集中在诗词和绘画方面,而对于其书法方面的研究则比较零散,也不够系统全面。因此,本文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金农诗集和题跋中关于书法方面的论述,从金农生平经历、艺术观、书法风格及渊源、书体成因和书法影响五个方面,对其书法进行全面细致地探讨。 第一部分介绍金农的生平经历。金农的人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少年求学时期。金农少时才华横溢,从而得到了书家前辈们的鼓励和支持,使他的人生道路和书画创作有了很高的起点。第二阶段是中年漫游时期。有着高起点的金农并没有能像其他士人一样走上科举仕途之路,而是选择了遍走大江南北,投身于鉴赏收藏、诗书绘画等艺术爱好之中。近二十年的阅历使他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选择,同时也为他的书画创作积累了很好的素材。第三阶段是晚年寓居时期。金农五十岁后逐渐结束了远程的南北漫游,过上了寓居扬州的相对稳定的生活。此时,他的思想更为稳健和成熟,因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部分介绍金农的艺术观。金农的艺术观主要包括“不趋时流,不干名誉”、“师法造化,意造其妙”、“返璞归真,以拙为妍”等三个方面。“不趋时流,不干名誉”体现了他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的独特个性;“师法造化,意造其妙”体现了金农追求自然的朴素审美思想;“返璞归真,以拙为妍”则体现了金农内心世界的“率真”以及他为人为艺的质朴。 第三部分介绍金农的书体风格及渊源。金农一生的书法,大致可分为“渴笔八分”、行草、隶书、写经体楷书、楷隶混合体等五大类。金农大胆吸收汉简倒薤笔法并将其发挥,再加上他多年八分书及飞白书的创作变革,从而形成“渴笔八分”的奇特风貌;金农抛弃二王行书,转而师法北齐石刻文字,形成了其行草古朴苍茫的独特风格;金农的隶书最初以临习汉《华山庙碑》为原型,而后发展变化出多种形态;金农的写经体楷书,是其“耻向书家作奴婢”的变革产物;金农的楷隶混合体在用笔趣味上特意追求木版雕刻的“版味”,使字体趋于美术化,有一种亦隶亦楷的特殊韵味。 第四部分介绍金农书体成因。金农书体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来说与自身性格、清初书风、广泛交游、扬州八怪、扬州商人以及禅宗的影响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因素对金农书体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自身性格”是金农书体形成的重要原因,正因为他具有别人认为的“狂”、“怪”性格,才使得他在书法创作中能大胆创新,别具一格,真正做到了“字如其人”。“清初书风”则影响了金农书体的发展方向。“广泛交游”使得金农眼界更加开阔,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受到了影响,又因为他取舍得当,从而对其书体的形成起到了添砖加瓦的作用。“扬州八怪”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对金农书体的形成影响深远。“禅宗”对金农书体及艺术风格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其能在书画中找到一种心灵的慰藉,大大丰富了金农的艺术观。“扬州商人”为金农的书画带来了经济效益,并为金农及在扬州的其他书画家营造了艺术氛围。“扬州商人”的欣赏水平及喜好影响着金农书体的取向。 第五部分介绍金农书法的影响。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金农“怪异”的书风,不仅要学其奇怪的外形,也要懂得其追求“怪异”的深层原因和入古出新的创新精神。其次,金农书法独标一格,清新自然,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在清代碑学乍兴到碑派书法兴盛并最终取代帖学的过程中,金农书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 1 2 3 ... 37 38 39 4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