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清代甘肃黄土高原的土地利用
作者: 刘维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清代   农业技术   土地制度   甘肃黄土高原   土地资源  
描述: ainly chooses three aspects,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farmland, the land system an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o analysis the fact that the land system, the land utilization patterns and the selec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re constrained by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land resources, accordingly reveal the main-land relationship which is influenced by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thesis is composed of four parts.
全文:本文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探讨自然环境影响下的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和土地制度的关系。通过对甘肃黄土高原清代土地数量、质量和类型、土地制度以及农业技术选择的认识,分析说明了土地制度、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农业技术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要受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的制约,从而揭示出自然环境影响下的人地关系。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说明了甘肃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的基础。首先,从自然地理范围和行政区划两方面,对本文的研究区域作一界定,并对该区清代行政建置的变化作了说明;其次,从地貌、土质、气候等方面,阐述了本区土地利用的自然地理条件,并简要分析了这种条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第二部分论述甘肃黄土高原土地资源的数量和类型。本文采用以纳税亩为单位的土地统计数字,来反映耕地数量变化的趋势,通过列表统计,可以得知,本区清代的土地数量具有阶段性特征:清初,土地数量较少,时至乾嘉时期,这一数字达到高峰值,再到同治年间,土地出现骤减的现象,后来在经济恢复政策的引导下,光绪时期又有所回升。然后,对人口与土地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嘉庆末年该区的人口和耕地数都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人稠地狭的矛盾极为突出;光绪时期的土地数和人口数均有所下降,但人均耕地数较高,表现出地旷人稀的特征。之后,分阶段讨论了致使土地数量增加的主导因素——垦荒政策。此外,本节内容还涉及了土地类型的问题,分别从土地所有权和征税标准两种分类依据,进行了阐述。 第三部分对本区土地制度的特点予以分析。土地制度包括的内容很多,本文主要选取了土地所有权制、永佃制以及耕作制度三个方面。土地占有关系的调整,使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得以发展,从而刺激了土地买卖关系的发展,但受其土地资源特性的限制,本区土地买卖的发展相对迟缓,土地交易形式也较为传统。清初的垦荒政策,刺激了永佃制的发展,使得永佃权在本区得以承认,对佃农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这在清代的甘肃黄土高原地区并非普遍现象,而且当地农民获得永佃权的方式以垦荒为主,较为单一。有关耕作制度的特点,本文是从作物构成和复种制度两个方面说明的,由于水热条件的限制,本区农作物以传统的粮食作物为主,而且农作物的生长期往往较长,因此在正常年份,大都是一年一熟。 第四部分论述了本区清代土地利用方式的选择和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清代中期,该地出现了人稠地狭的矛盾,再加上土地质量较差的现实,要解决口粮不足的问题,唯有依靠农业技术的改进,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进而实现粮食增产的目标。由于该区雨泽稀少、土质易旱,所以出现了撞田法、砂田法的土地利用方式,以此来补给口粮,但是这两种方法都有弊端,因此要深入解决人地矛盾,还须依靠水利技术的提高,于是引灌渠道得以兴修,水车也进一步得到了推广,这大大改善了本区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使得水浇地的面积得以扩大。
论裕固族民间文学及其文化的多元化
作者: 聂莹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裕固族   多元文化   民间文学   民族变迁  
描述: ough the analysis of multi-culture } we can get the purpose of understanding literary style, literary features and literary direction of Yugur folk literature.
全文:裕固族的民间文学,伴随着裕固族的形成而产生,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的民间文学作品,记载着该民族的历史、经济政治、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本文分别从裕固族的民族、语言、宗教、文化等方面对裕固族的民间文学及其文化多元化给予了分析和探讨,通过对多元文化的分析达到透析该民族民间文学的文学样式、文学特征和文学发展的目的。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对裕固族民间文学及其多元文化的研究意义,目前有关裕固族研究的状况,以及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比较法、历史文献法、实地调查法。从世界文化的格局来看,全球文化呈现出多极并存、多元互补的发展态势。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对裕固族这个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和其中包含的多元文化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在宏观层面对我国整体民族文化的研究,也有利于对裕固族文学和文化的弘扬及该民族文学事业的发展。 第二章:简要介绍了裕固族的民族文化概况。裕固族源于古代回鹘,由于历史上的外族入侵、族内政变和宗教异化而经历了漫长的民族迁徙过程。语言文字方面,裕固族主要操三种语言:东部裕固语、西部裕固语和汉语。历史上曾经使用过回鹘文字的裕固族,如今已经没有了本民族的文字,而普遍使用汉字。裕固族先民曾先后信仰过萨满教、袄教、摩尼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最后他们选择了藏传佛教作为整个民族的共同信仰。这种集多种成分为一体的混合型宗教文化是裕固族宗教信仰的显著特征。 第三章:主要对裕固族民间文学的形成和特征以及该民族文化的内容作了介绍和分析。裕固族的民间文学包括:神话、民间故事传说、叙事诗、民歌、谚语、格言、童话等等。裕固族的民间文学具有传承历史、教育后代的功能,在浓厚的游牧文化氛围中也隐含着悲剧色彩和救世主观念。裕固族先民曾与古代蒙古族、藏族、汉族等民族相互接触、杂居,最终使得原本纯粹的古代回鹘文化吸收、融合了古蒙古文化、藏文化和汉文化等因素,而形成了今天具有多元性的裕固族文化。 第四章:从神话、故事传说、叙事诗、民歌、格言和谚语等方面详细分析了裕固族的民间文学。其中,神话和民间故事传说反映了古代裕固人的智慧和对世界的认知;叙事诗、民歌则叙述了裕固族的历史、习俗和生活等情况;谚语、格言、童话等民间文学是裕固人长期生活、生产经验的总结。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分析,总结出裕固族在各个历史时期其民族文化的形成条件和原因,而这些文化因素的形成和加入又为裕固族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第五章:概括了裕固族民间文学研究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方法。裕固族文学的研究主观上存在研究方法不足、研究角度偏离等问题,而客观上则有地理条件恶劣、民族语言遗失及传承的中断等困境。应对这些困难与问题的方法也要从主客两方面着手,加强研究队伍、加大研究力度,及时有效的进行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都是现实可行的方法。 结语部分,总结了裕固族民间文学的特色,多样性的文本形式中包含着浓重的宗教因素,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裕固人的思想意识。其民间文学中蕴含的多民族文学因子,表现出裕固族包容、宽大的民族品格,而多元化的文化特征正是裕固族文学个性的表现。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现代农业的统一性研究
作者: 余保鹏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业现代化   现代农业  
描述: People's commune", then later "the agrarian management revolution", the "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 Accordingly, each transformation has also had the enormous influence to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evelopment. Each correct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全文:新中国成立之后,从“土地革命”到“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再到后来的“包干到户”,农业经营制度经过了种种变革。相应的,各种变革对农业生产发展都对产生了巨大影响。每一次农业经营制度的正确调整,都显著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本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考察了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尽可能的在世界广角下探讨了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现状等问题,进而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现代农业涉及的是农业发展方式问题,即多方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现代农业二者之间没有矛盾,是可以而且能够贯通统一起来的。其路径在于:坚持、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和政府激励引导作用,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丰富流转方式,建立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的制度体系,鼓励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借鉴国内外先进经营,因地制宜,规模经营,产业化经营,完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与大市场的对接,加强农业,繁荣农村,致富农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早日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惠及八亿农民的全面的小康社会。 本文遵循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从技术层面到体制层面的思路,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与实践、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成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现代农业的统一性等方面,联系个体实践成效,对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经验进行剖析与总结,对未来农业路径进行探索与研究,为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进行理论探讨。 除引言外,本文由六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对本文涉及的理论进行概括的阐述。 第二部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用比较的眼光对国内外对现代农业的探索进行了回顾,指出了小农经济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区别。 第三部分阐述了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状况,指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市场、工业化、社会支持以及农村政治文化建设等方面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四部分从横向比较阐述了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农地改革的经验及其对我国农地改革的重要启示。 第五部分以河南省农村改革综合实验区信阳市的实证经验对我国农地改革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第六部分阐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集群体智慧创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路径形式。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现代农业并不矛盾,两者具有统一性,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发展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完全可能的。 总之本文在大量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力图从理论和实践上阐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现代农业的统一性可行性,解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路径下不能发展现代农业的思想疑虑,解读了如何科学地借鉴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为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进行理论探讨。
农村公共服务的社区化问题研究
作者: 贾先文   来源: 湖南农业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供给机制   农村公共服务   居民参与   社区化  
描述: "three rural issues".
全文:“三农”问题是困扰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而农村公共服务是“三农”的“短板”。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结构失衡、供给效率低下,不能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明显,而且有不断加大的趋势。在农村社会发展中公共服务的公共性流失非常严重。这既不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也有悖于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为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措施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关键原因在于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和机制存在问题,作为公共服务消费者的农村居民参与不足,没有发挥农村社区应有的作用。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利于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有利于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有利于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对破解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困境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运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论文首先分析了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的理论与现实依据。从理论视角论述了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上存在着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即两极失范),使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处于两难境地,社区作为政府与市场的结合体,又融合了社区社会资本,将之引入到公共服务供给中,部分矫正了公共服务的两极失范,促进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从实践视角论证了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存在的政府与市场失灵状况,剖析了目前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所实行的“村民自治”和“一事一议”的“准”社区化实践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认为还不是真正的社区化。 接着分析了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的宏观环境和微观条件。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支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为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创造了宏观环境。农村社区雄厚的社会资本、不断壮大的社区组织、不断增加的农村社区精英以及新型农民的出现使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在微观上具备的内在条件。 论文着重分析了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的路径选择。构建以社区为平台,社区居民参与决策、监督、管理、评估,多方参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公共服务社区化运作机制;发挥社区整合资源、整合组织、整合消费者、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构筑公共服务的社区共有产权和重塑社区公共权威以利于居民的参与、遏制“免费搭车”、减少交易费用。 在进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培育农村社区社会资本、搞好农村社区规划、动员农村社区居民参与、加强农村社区组织建设、增加社区投入、创建利于社区居民因公共服务供给状况而流动的机制、合理划分政府与社区的权力边界等等,以促进公共服务社区化的实现。 通过研究,本文得出的结论是:首先,社区是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农村社区的道德机制、社区社会资本等对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具有重要作用。社区化是减少交易成本、破解集体行动困境、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途径,能起到矫正公共服务的政府与市场两极失范、促进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的作用。其次,我国农村在宏观和微观上初步具备了公共服务社区化的条件。再次,有效实现公共服务社区化,必须以社区为平台,重构农村公共服务的社区化运作机制;发挥社区的整合作用,发挥社区化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构筑公共服务的社区共有产权和重塑社区公共权威,促进公共服务社区化的实施。同时,在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过程中要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界定政府的权力边界,以利于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是实施。 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研究打破了以往公共服务的“二分法”,引入“社区机制”来配置资源,开创了农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新方式,在理论上有一定的突破。论文提出以公共服务社区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思想,将公共服务社区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连接了起来,在研究视角上有一定的创新。论文将社区融入到公共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公共经济学之中,能升华其学科的内涵,是对公共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公共经济学学科的丰富和发展。它将在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产生一定的影响。
清末农业新政研究
作者: 苑朋欣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政   农业   地方政府   清政府   清末  
描述: 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清末新政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其间,清政府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改良和发展农业的新政策、新措施,各级地方政府对中央的这些政策和措施一般也能比较认真地贯彻实施,中国传统农业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发展和变化。这自然会促进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既反映了中
全文: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清末新政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其间,清政府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改良和发展农业的新政策、新措施,各级地方政府对中央的这些政策和措施一般也能比较认真地贯彻实施,中国传统农业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发展和变化。这自然会促进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既反映了中国农业领域内在的变革要求,又是国人在新形势下对农业重要地位重新认识并在实践上进行改进探索的结果。 本文旨在对清末农业新政进行较为全面和系统的专题考察(这在以前尚未见有)。绪论部分对选题立意、学术前史以及基本思路和观点予以概要交待,作为全篇的必要铺垫。以下分为十章。 第一章审视清末农业新政的历史背景。揭示出清末新政时期所以在农业领域推行变革,是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历史背景原因的。它并非一个孤立领域的改革,而是当时全局性新政的一部分,与其他方面的新政有着密切的连带关系。而从关联尤为直接的社会经济层面的背景条件看,清末农业困境的迫使、西方的经济冲击、重农舆论的推动都是重要因素。 第二章至第六章可以视为一个单元。主要是对农业新政的相关组织机构进行考察,将农业行政机关的创设和运行、农会组织的出现及其角色、农业教育机构的设立和施教状况、农业试验机构的开办与农业科研的起步、农业公司的诞生及其新质,分别置为一章。揭示出:中央农业行政机关和地方各级农业行政机关的设立,使农业管理初步走上了专门化和职能化的轨道,在组织管理农务,特别是在领导农业改良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清末农会是以研究农学、讲求农务、推动农业发展为主旨的新式社会团体,它们在组织设置、会员任职条件、会议制度、职责权限等方面都有一些新特点。这些新组织成立以后,大都积极开展活动,对推动各地农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各类农业教育机构的建立,使国外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教学方法和教育制度,有机会被借鉴采择,为以后农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础,给传统的小农社会注入了新科学的活力。但其局限性的存在,也使当时的农业教育在改进农业生产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业试验机构的兴办与发展,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农业科学试验的发端,揭开了中国近代农业试验与科研史的第一页。清末农业公司的建立,是我国农业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清末农村的浸润和延伸,对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有着一定作用和意义的。 重视发展农林种植业,也是清末重要的新政事项。第七章至第九章作为一个单元,对在各级政府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这些传统的农务事项的趋新发展进行了考察。认为:清末经济作物棉花生产有明显起色,经改进种植技术和引进美国优良棉种,棉花生产无论在产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所提高。我国传统的大宗出口农产品茶叶,在清末经历了剧烈的盛衰变化,通过组织茶叶公司、讲求近代茶学、推广新法制茶、改良栽培技术等,掀起了一场茶业改良和振兴运动,促进了我国传统茶业向近代茶业的转变。各地官绅在提倡和推广蚕桑方面做出了一定努力,桑蚕业和柞蚕业都有了较快发展,蚕桑技术的改良也很有成效可观。植树造林受到上上下下的普遍重视,发展林业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已为不少人所认识,大多数地方官吏和新成立的社会团体都大力倡导植树造林,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在清末造成了不小的声势,并取得了相当成绩。 最后的第十章,在以上各章研究的基础上,对清末农业新政成效进行了总结,并对制约农业新政成效的诸因素进行了剖析。指出了不同地区间农业新政成效的差异及不同层面农业的变化。认为清末新政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起步,农业新政成效的取得,清末各级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
渭北旱原地膜小麦肥水规律与技术决策研究
作者: 任广鑫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渭北旱原   栽培技术   地膜小麦   施肥模型  
描述: 论文题目:渭北旱原地膜小麦肥水规律与技术决策研究 作者简介:任广鑫,男,1969年生,1998年从师于杨改河教授,于2001年毕业于生态学专业并获理学硕士学位。 渭北旱原是陕西省农业生产发展潜力最大的中产区,也是重要的畜产品、果品基地和能源化工基地。该区水资源缺乏,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产业化程度不
全文:的中产区,也是重要的畜产品、果品基地和能源化工基地。该区水资源缺乏,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人均收入较低。该区冬小麦常年种植面积占陕西省小麦总面积的1/3,由于水分限制使光温生产潜力
宋代香药业经济研究
作者: 夏时华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香药贸易   宋代   政府香药经营   香药消费   民间香药经营  
描述: 宋代香药进口贸易、贩运、加工生产、销售,直至香药消费,已形成一个重要的香药业经济。本文从宋代香药朝贡贸易和民间海外香药贸易、政府对香药的禁榷经营、民间香药销售和生产加工经营、香药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宋代社会的香药消费等方面对宋代香药业经济作了考察。 在北宋前期,统治者出于树立国威的政治需求而积极鼓励
全文:经济的终点,又是起点。宋代香药除上层社会官僚贵族奢侈消费外,也开始大量进入下层社会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消费使用。宋代政府公务活动、医疗保健、佛宗教生活等都离不开香药消费。香药消费在宋代社会生活中已成为大众化
《水经注》研究
作者: 徐中原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叙事散文   水经   郦道元   水经注   山水散文  
描述: rinciples of the theory" and "holistic principle", as the main study followed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strive to occupy a wealth of research datas, focus on first-hand information from the start, mainly from a literary perspective, but give due consideration to the geographical composition, attempts to have a more thorough and systematic study and discussion.
全文:以上,北魏时郦氏宗族已具有很高的儒学与文学修养。郦道元,范阳郡涿县(今河北涿县)郦亭人。太和十七年(494)已踏上仕途,卒于孝昌三年(527)。郦道元为官二十年余,曾遭到两次免官,共达十三年之久。
文化认同与文化控制:秦汉民间信仰研究
作者: 李秋香   来源: 河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控制   文化认同   功能变迁   秦汉   民间信仰  
描述: le's understanding and regarding for the universe and the life at that time.
全文:秦汉时期的民间信仰,作为秦汉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时民众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理解及认识。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我们全面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民俗学、文化史、思想史、社会史和地域文化史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所谓秦汉民间信仰,它的信仰者不仅仅包括处于社会基层的广大民众,而且包括一些地方官吏和皇室上层。秦汉民间信仰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即稳定的农业经济基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大一统的政治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秦汉民间信仰呈现出四个主要特点:即传统神祇与新造神灵并存;信仰对象等级性限制的减弱与世俗化特征的加强;神灵地域性特色的相对减弱与一统性特色的凸显;异地神灵与宗教神灵影响的逐渐扩大等。 民间信仰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而文化认同与文化控制便是其文化功能的重要体现。文化认同和文化控制是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文化认同是文化控制的前提,而文化控制是文化认同的结果,两者又都是民间信仰所发挥的文化作用之重要组成部分。秦汉时期,民间信仰在大一统的文化背景下,在主流文化的强烈渗透下,其所发挥的功能主要是文化认同与文化控制。也就是说,民间信仰在促进文化认同、加强文化控制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秦汉民间信仰的文化认同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地域文化认同、族群文化认同、历史文化认同和异地文化认同。首先,秦汉时期,基层民众以所在地域的基层社神、两个或多个地域的民众以所在地的跨地域人神为信仰对象,围绕着此信仰对象的物化象征,通过对此类神灵的祭献及外在的仪式等群体活动,从而找到了人群的身份归属即实现了彼此的文化认同。此即民间信仰所发挥的地域文化认同功能。其次,秦汉时期的华夏—汉族群以始祖神为共同的信奉对象,围绕着信仰对象的物化形式,通过流播有关祖先的创世伟业等神话传说,从而实现了本族群的文化认同。此即民间信仰所发挥的族群文化认同功能。复次,秦汉时期的多个社会阶层以古圣贤为信仰对象,围绕着信仰对象的物化象征,通过对古圣贤事迹的重新构建和传播,从而实现了共同的历史文化认同。此即民间信仰所发挥的历史文化认同功能。最后,秦汉时期的各社会阶层对西王母这位来自异地的神灵不断进行加工改造,为我所用,随着信仰圈的扩大,西王母成为大家共同的信仰对象,成为正式宗教在中原诞生或普及之前对民众影响最大的一位民间信仰神灵,或者说西王母被异于自身的文化所接受和改造。此为民间信仰的异地文化认同功能。 秦汉民间信仰的文化控制类型主要分为禁忌类、巫术类、儒家伦理类、宗教类等四大部分。它们分别在解除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焦虑感、维护家庭和谐、保护个体生命及其身体健康、减缓社会矛盾、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合不同社会阶层地位的差异、明确家庭尊卑长幼的名分、实现对信仰群体的控制与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秦汉时期民间信仰的文化认同和文化控制功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此时期民间信仰的文化认同功能变迁总体上呈现出地域文化认同的由强变弱及族群文化认同和历史文化认同功能的渐趋增强等方面。民间信仰文化控制功能的变迁主要表现为:从先秦到秦汉之际,巫术类和禁忌类在文化控制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在西汉中期后,儒家伦理类文化所发挥的控制功能逐渐增强。随着西汉末东汉初佛教的东传和东汉末年原始道教的创立,宗教类文化控制在民间信仰中的地位逐渐突出。但新的文化控制手段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有的文化控制手段的迅速消失。相反,它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发生交融与整合,从而对民众的日常行为及精神世界发挥着强有力的文化控制作用。而国家政策法令的干预和主流文化的影响、人的社会化途径的多重作用、自然迫力的持续及生存危机感的出现、文化交流尤其是异文化对本文化的冲击和影响等,是导致秦汉民间信仰文化认同和文化控制等文化功能发生变迁的主要动因。 简言之,文化认同与文化控制是秦汉民间信仰文化功能的重要体现,民间信仰的多种文化认同和文化控制功能不仅体现为共时性,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而导致变迁的动因则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新疆木垒县乌孜别克族游牧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作者: 解志伟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乌孜别克族   文化   变迁   游牧社会   转场  
描述: jiang, whos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s closely linked with nomadism: the source of the Uzbek nationality is made up of many ancient nomads of the Eurasian; the way of nomadic life lasts in the Uzbek nationality } and today's Uzbeks in Danangou Township of Mori County in Xinjiang are still engaged in nomadism and it is their traditional livelihood. They have created and are creating a rich
全文:学术领域鲜有对木垒乌孜别克族游牧民族四季牧场的分布及变化、转场牧的变更、不同时空坐落上的牧民社会生活进行系统的研究。转场是游牧社会生活的标志性事件,没有转场就没有游牧。木垒乌孜别克族根据畜牧的需要
< 1 2 3 ... 38 39 4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