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气候变暖趋势下甘肃省粮食供需问题研究
作者: 王海强   来源: 甘肃农业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甘肃省   粮食供需   气候变暖  
描述: Climate change have bee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global development.
全文:通过分析气候变暖对甘肃省各个地区粮食生产的影响,得出气温上升与降水量变化对各地区粮食产量与粮食种植结构的影响,并对气候变暖的长期趋势下如何保障甘肃省粮食安全提出了对策建议。本文主要结论和对策如下: 1
《天水放马滩秦简》、《周家台秦简》及《里耶秦简》词语通释
作者: 林雅芳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詞語通釋   里耶秦簡   周家台秦簡   《吏》篇   天水放馬灘秦簡  
描述: ian, Zhoujiatai Qinjian and Liye Qinjian. A study of vocabulary based on these documents is needed, for we can know a lot about the whole phenomenon of ancient language from it.
全文:,2002年出的里耶秦簡則是涉及政治、經濟、法律等的官府檔案文書。這三部分材料時代接近,詞語豐富多樣,以三者為一個整體,對其中的詞語進行研究,可以對秦時期的語言面貌有一定的瞭解。這正是筆者選擇這三部分簡牘作
甘南藏族自治州游牧人口定居的机制、模式和效应研究
作者: 王娟娟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机制   效应   甘南   模式   游牧人口定居  
描述: f the Qingzang plateau.Gannan is adjacent to Qinghai province in west,to Sichuan province in south,to the southern of Gansu province in east and to the Loess plateau in north.Mountainous country and plateau are its major landforms types.It is a highest
全文: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属于青藏高原中部牧区与东北部农林区的过渡地带,西邻青海省,南接四川省,东部逐渐向陇南过渡,北连甘肃中部的黄土高原。全区以山地和高原地貌为主,与祁连山地一起构成甘肃省境内两个海拔最高的部分,草原是其主要的自然资源。 依托优势资源,以游牧方式从事的畜牧业成为甘南的产业主导。在渔猎文明时期,这种方式能够较好地维持草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但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思想观念依旧的情形下,游牧方式本身的弱质性不断暴露,其存在的外在条件正在消失,游牧向定居变迁成为历史的必然。就生态环境承载力而言,无论是从因子承载力来看,还是从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来看,较之以前,甘南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严重降低,可持续发展阈值范围不断缩小,如果继续发展游牧畜牧业,甘南的草地生态环境系统将面临崩溃。基于这种状况,1986年甘南启动了关乎牧民千秋万代的大工程——游牧人口定居,游牧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但是与定居项目的目标尚有很大的距离。 实地调研表明,游牧人口定居项目应当因时因地选择完善的机制体系做保证,这一机制体系由动力、运行、稳定、效益等四大机制组成,它们之间存在严密的逻辑关系,互为基础、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其中,若有一个或几个机制不完善,定居工程的进程都会受阻,草地生态功能加速劣变的现状将难以扭转。本文依据甘南生态功能系统分区、草地类型及其功能价值、草地利用现状、现有生态保护措施等,提出并论证了游牧人口定居的不同模式:在草畜矛盾极为尖锐的生态脆弱区引导游牧人口进行完全定居;在自然条件差异大,生态退化较轻的地区鼓励采用半定居模式;在农业发展有一定基础、草地出现一定程度退化的牧区和退化严重的高海拔牧区实施混合定居。在完善的机制体系作用下,通过采用适宜的定居模式,作为一项保障性安居工程,游牧人口定居项目将凸现积极效应,表现在生活、生产、社会、生态和文化等方面。通过长期的实践,这些效应已有初步展现。需要强调的是,效应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促进,并以合力的形式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甘南游牧人口定居项目实施中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如再社会化问题、寺院经济问题、定居牧民的社会关系、思想认识问题等,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两汉至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青海道对西平地区的文化影响
作者: 李永翎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影响   西平   历史时期   交通  
描述: mpared with the Silk main road. With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全文:,认为自汉武开疆扩,丝绸之路青海道既是汉军进兵主要路线,羌族逼迫撤离西平湟中地区的逃离路线,也成为了汉族迁徙进入河湟地区的主要通道。汉族进入西平湟中地区,改变了过去地区单一民族的状况,出现了各民族间
宁夏设施蔬菜连作障碍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作者: 朱英   来源: 宁夏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综合防治   影响因素   设施蔬菜   连作障碍  
描述: 设施农业是宁夏六大主导产业之一,种植面积由2005年的1.5万hm2迅速扩展到2013年的18万hm2,在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宁夏设施作物连作时间的逐步延长,连作障碍现象日趋加重,严重制约了宁夏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设施农业连作障碍对保障
全文:研究结果如下: 1.设施瓜菜连作障碍因素 通过实地调研和室内分析,引起宁夏银川贺兰产业园与宁夏西吉华林公司万亩设施农业园区番茄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土壤次生盐渍化以及土壤结构的破坏;引起宁夏银川市兴庆区
秦石鼓文与渔猎文化研究
作者: 苏海洋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末期至新石器时代   渭河上游和西汉水上游   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互动关系   历史地理学   考古学  
描述: 渭河上游和西汉水上游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考古发掘表明,本区保存有丰富的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文章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以流域和文化板块为单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本区原始经济形态、历史文化景观格局以及环境变化与古文化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 该区地处关陇交通枢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末
全文:渭河上游和西汉水上游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考古发掘表明,本区保存有丰富的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文章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以流域和文化板块为单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本区原始经济形态、历史文化景观格局以及环境变化与古文化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 该区地处关陇交通枢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就成为陇右文化交汇的中心。其地形、地貌、气候、植物区系也具有多元交汇的特征。 旧石器时代晚期,本区出现采猎经济。它们主要出现在更新世末期气候相对适宜时期,大多位于水热条件和植被条件优越、野生动物经常出没的黄土沟谷中。 新石器时代早期(8200aBP-6900aBP),以种植黍、粟和油菜,饲养鸡、羊和狗为标志的原始农业经济兴起。这一时期的考古遗址呈散点状分布于河谷阶地。适宜的气候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以采猎为主、农耕为辅的原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本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经济尚处于“刀耕火种”农业的初级阶段,它仅仅是农业起源中的一个环节,可能不具备农业独立起源的特点。但从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和考古资料看,这里应该是中国早作农业文明的传播中心之一 仰韶文化时期(6900aBP-4900aBP),因为气候适宜、植被茂密,故农业经济的规模和空间不断扩大,至仰韶文化晚期(5500aBP-4900aBP)“刀耕火种”农业达到鼎盛。在仰韶文化中、晚期气候波动的背景下,农业开发重心逐渐由渭河干流以北的今庄浪县境内向渭河干流以南迁移,社会文明因素也加速形成,文化分异开始。“刀耕火种”的农耕方式也使局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并加速了该地区的土壤侵蚀。 龙山文化时期(4900aBP-3900aBP),本区原始农业经济由“刀耕火种”的农耕方式向锄耕农业转变,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衰落期(4800aBP-4200aBP)、再度繁荣期(4200aBP-4000aBP)、再度衰落和消亡期(3900aBP以后)。由于气候相对暖干和人为的破坏,生态环境趋于劣化,从而导致了4800±100aBP-4200aBP期间“刀耕火种”农业的衰落和经济重心的转移。齐家文化中期和后期早段(4200aBP-4000aBP),锄耕农业占据主导地位,土质疏松、气候温凉干燥的渭河干流以北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增长速度最快。4000aBP前后,气候快速向干凉发展,受强烈干旱的打击,齐家文化衰落并消失,经济形态也由农业经济向半农半牧转变。此后北方游牧文化南下,侵入本区渭河以北地区;同时文化分异加速。
《豳风广义》及其作者杨屾的思想探究
作者: 曹雪   来源: 东华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科学技术史   《豳风广义》   纺织技艺   栽桑养蚕  
描述: 早在远古时代,中国就有“丝国”的美誉。我国关于记述养蚕的书籍最早出现在汉代,随着时间的流逝,桑蚕事业或兴或衰。对我国蚕桑古籍进行收集、整理、校正和对比具有重大意义。近代对《豳风广义》及其作者杨屾的科学思想进行探究的文献较少,多数基于杨屾的生平及著作的简要结构分析,因此本文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创新意义
全文:早在远古时代,中国就有“丝国”的美誉。我国关于记述养蚕的书籍最早出现在汉代,随着时间的流逝,桑蚕事业或兴或衰。对我国蚕桑古籍进行收集、整理、校正和对比具有重大意义。近代对《豳风广义》及其作者杨屾的科学思想进行探究的文献较少,多数基于杨屾的生平及著作的简要结构分析,因此本文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创新意义。《豳风广义》是清代农学家杨屾的毕生之作,是中国古代最为科普的民间蚕桑技术专著,详细地介绍了从栽桑、养蚕、缫丝到纺、织等具体过程,配以歌谣的形式,加之蚕桑图说,把桑蚕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和通俗化,具有很高的科普推广价值。书中的语言也十分考究,多处体现内容上的针对性、实用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复兴豳风原有富饶风貌之用。由于作者杨屾自身的时代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得出关于中国古代蚕桑起源和祭祀的有待考证的观点。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更得出了杨屾试图复兴豳地蚕桑梦想的不可实现性。尽管如此,《豳风广义》在技术实践上对理解《王祯农书》、《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相关工艺有着重要作用,特别对连冷盘工艺、经纱上机工艺的理解至关重要,从而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纺织技术史不可忽视的材料。 首先,本文首次在逐字逐句翻译释读《豳风广义》有关桑蚕技艺内容的基础上,并参考《王祯农书》、《天工开物》等相关纺织部分,对《豳风广义》中的桑蚕程序及其丝织技艺进行了系统的探究,并提出了若干自己的研究结论。本文尤为重要的发现是,脚踏丝车的形制并非学界认为的是非曲柄装置的纺车,而是很常见的脚踏纺车,无非是曲柄连结点的非卯榫化;其次,通过对《豳风广义》“风土论”之争的再考、对其纺织文化表述的献疑以及对其丝织技艺的再分析,本文力图更加明确地厘清《豳风广义》在清代纺织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最后,本文尝试着将《豳风广义》的内涵、特点、成就和影响与其作者杨屾的科学思想尤其是经世致用思想内在联系起来加以分析,以期提供科学思想与科学成就关系研究的一个标本。
先秦农官研究
作者: 董曌华   来源: 河南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职官   先秦   劝农   农官  
描述: 中国农官的起源极为久远。《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郯君讲述古郯国的职官时,就提到有专管农业的九农正;周的祖先从弃开始,世世代代都做虞、夏的农官;殷墟甲骨文中记载有主掌农耕事务的小耤臣、小刈臣、小众人臣等。但直到商朝,农官的职务大多并不固定,小耤臣掌管耕种、小刈臣掌管收割,都是事毕便罢。“官事可摄”的现
全文:地的族尹,也大多没有农官的职名。 两周时期,农官是当时职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见于记载的农官名称繁多,包括司徒、后稷、农正、农师、甸师、载师、闾师、遂人、遂大夫、县正、酂长、里宰、草人、稻人、训、廪
马疏及“日损益斋”诗文研究
作者: 王忠禄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马疏   农事诗   唱和诗   陇右地域文化   陇右文学精神   日损益斋古文   陇右文学   日损益斋古今体诗   题画诗  
描述: e points about studying of Longyou area literature.
全文:、洛南两县,他的治绩突出。他勤于公事,在府谷期间,办理了许多多年未结之案件。因此,这里的老百姓都称之曰“马青天”。道光十一年十月(1831)题调咸宁后,任事一月有余,丁父忧去职。从此遂誓不出。后半生
中国古代害虫观念与防治技术研究
作者: 龚光明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观念   防治技术   农作物害虫   中国古代  
描述: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农业丰歉直接关乎社会稳定、人类幸福。因此,农业害虫一直受到关注,人们不断探索、总结其规律及应对措施。在生产实践中,害虫观念、防治技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与更新。不同时期害虫观念的变化对防治政策的制定及防治技术的实施产生深远影响。 古代农业害虫以蝗、螟、好蚄及未知名害虫为主,次数依
全文:自然自生自化的结果,主张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法则,否则就有虫灾。认识到害虫不喜食黍豆,对蝗虫由卵至成虫的演化过程及钻习性有了精细的观察。政府明令禁止昆虫未蛰放火烧田,以免伤杀昆虫。农业技术方面,一方面
< 1 2 3 ... 10 11 1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