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
作者: 杨栋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夏文化   神话与历史   大禹   古史辨派   大禹文化   大禹传说  
描述: by human and god. What is more important, Dayu spirit and culture due to him have a immeasurable effect on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on the political awareness of feudal state, on the lower-level life of the common people, and on the aesthetic culture of literature and art.
全文:文本叙事,它既表现出非逻辑性的“非叙述”性特点,又具有神圣叙事的原型编码性质;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其演变与发展又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鉴于此,本文对大禹传说主要作三方面解读: 1.历史考证——大禹传说中
唐代西北地区政治地理格局变动研究
作者: 魏昀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唐朝   疆域   羁縻府州   屯田   交通  
描述: th about three of culture and materials the country's territory changed a lot. The country's territory was in an extending period before and the An-Shi Armed Rebellion, and once extended to the Central Asia area.At the same time, the Tang government founded the Ji-Mi-Fu-Zhou system in the Western Regions. The situation changed rapidly when the An-Shi Armed Rebellion broke out. The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mobilized the troops in the Western Regions to participating in putting down the Rebellion, so the border defence was weakened. Tu-bo took the chance to occupy a large amount of territory. Almost Long You Area was oppupied by Tu-bo later in Tang Dynasty.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political geography circumstance in northwest area in early Tang Dynasty,including the situation of physical geography and the nation regime; the political geography situation in the extending period of territory from Tai Zong to Gao Zong;the political geography situation in the stable period of territory from Wu-zhou era to An-Shi Armed Rebellion;the political geography situation in the shrinking period of territory after An-Shi Armed Rebellion;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 of political geography situation and economy and traffic. Conclusion: From A.D. 7th to 9th century,Asia-Erope Continent was a place where Tang, Da-shi and Tu-bo contended for political space. The country's power of politics, economy and military strengthened before An-Shi Armed Rebellion, and part of the Central Asia area belonged to Tang government. The territory reached to an unparalleled scale at that time,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capital area where Chang-an and Luoyang were located in was the empire's center of politics, culture and military; the Zheng-zhou that around the captals was where the finance of central government stemmed from; the Ji-mi-fu-zhou system Tang government founded in the frontier area was the military buffer zone with nation regimes in vicnity. At the same time, Tu-bo appeared in the stage of history in A.D 7th century. After the King Song-zan-gan-bu unified the Tibet plateau, Tu-bo's power strengthed rapidly and harassed Tang's frontiers inceasingly. The Tang government put the defense police actively into effect so as to resist Tu-bo's aggression and defend country's benefit in Long-you area. When An-Shi Armed Rebellion broke out, Tu-bo took the chance to occupy vast territory of Tang Dynasty, like Minzhou, Lanzhou, Kuozhou, Guazhou, and so on. Eventually, almost all Long-you areas belonging to Tang Dynasty was occupid by Tu-bo. In the field of geopolitics, the national power strengthened in the earlier stage of Tang Dynasty and stronger than Tu-bo. Tu-bo didn't have the strength contending with Tang Dynasty, even harassed the frontier once a while. Until the An-Shi Armed Rebellion, the Tang government had no more advantage and the national power was weakened.
全文:曾一度到达今天的中亚地区,并在那里建立了羁縻府州体系,国家疆域的范围达到了空前规模。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形势急转,中央政府抽调边兵前往内地参与平叛。吐蕃势力趁唐朝西北边备空虚之际,不断蚕食唐。唐军虽然
隋唐时期青海草原战争与生态环境研究
作者: 来霞霞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吐谷浑   吐蕃   青海草原  
描述: t Territories distributed a few mature Minority forces,for example: TuYuhun, Tibet, Party items.
全文: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中央王朝一度开疆扩,而此时在西北地区,也分布着几支成熟的民族势力:吐谷浑、吐蕃、党项等。隋朝初期,吐谷浑趁隋朝无暇顾及之机,经常寇扰隋朝西北边境。隋炀帝即位后,西征
隋唐时期青海草原战争与生态环境研究
作者: 来霞霞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吐谷浑   吐蕃   青海草原  
描述: t Territories distributed a few mature Minority forces,for example: TuYuhun, Tibet, Party items.
全文: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中央王朝一度开疆扩,而此时在西北地区,也分布着几支成熟的民族势力:吐谷浑、吐蕃、党项等。隋朝初期,吐谷浑趁隋朝无暇顾及之机,经常寇扰隋朝西北边境。隋炀帝即位后,西征
西部特色杂粮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作者: 苏旺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战略   西部   SWOT分析   特色杂粮   比较优势  
描述: 特色杂粮包括荞麦(甜荞、苦荞)、糜子、谷子、籽粒苋、燕麦、薏苡、青稞、豌豆、绿豆、小豆、豇豆、芸豆、蚕豆、小扁豆、黑豆等,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地区,其中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贵州、云南、内蒙古等西部省区是我国特色杂粮的优势产区。特色杂粮在西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发展西
全文:生产比较优势;运用SWOT分析法对西部特色杂粮产业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促进西部特色杂粮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果: (1)与东中部相比,西部特色杂粮、谷类杂粮生产具有明显的规模比较
渭北旱塬农林复合系统水量平衡要素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
作者: 朱首军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农林复合系统   水量平衡  
描述: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模式尽管延续了上千年,但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还是近十年来的事。目前,关于土壤水分运移的研究,绝大多数是针对纯农田或纯林地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土壤水分运动的研究还很少,且大都局限于探讨土壤含水量对林木生长、作物生长以及产量的影响等。为此,我们应用土壤水动力学的一些方法对渭
全文:如下几点结论: 1.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花椒为浅根性树种,根系在0~120cm土层中的垂直分布呈“V”字形,垂直分异明显,并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具水十分布范围为0~250cm,随根系的水平延伸呈阶梯状分布
《诗经》中生活习俗研究
作者: 王志芳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活习俗   考古发现   综合分析   《诗经》   文献记载  
描述: 《诗经》以其记载历史的真实性和记叙内容的丰富性,加之诗歌特有的简洁、凝练、含蓄的艺术性,激发着历代学者的研究热情。许多学者从民俗学角度关注其中的生活习俗,挖掘和探究其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考古资料逐渐被引进《诗经》研究领域,推动了《诗经》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在借助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
全文:方式经历了火耕、耜耕、犁耕、牛耕等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诸阶段。耒、耜、斧、斨、钱、镈、銍、錡、銶等生产工具,被用于整地、中耕、收获、加工等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通过相、开荒、整地、选种、播种、保苗、除草
汉代农业生产管理研究
作者: 黄富成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耕文明   小农经济   农业技术   汉代   农业生产   政府管理  
描述: 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统一,是社会经济的基础,是整个古代世界具有决定性的生产部门。两汉时期,为巩固集权统治地位,政府加强了对社会经济干预的程度,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各种资源性要素,如土地配置、人口流动、技术传播、铁器布控、经济交流乃至农本文化的宣教、农田开发等因受集权政府政治、经济发展的战略及制
全文: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统一,是社会经济的基础,是整个古代世界具有决定性的生产部门。两汉时期,为巩固集权统治地位,政府加强了对社会经济干预的程度,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各种资源性要素,如土地配置、人口流动、技术传播、铁器布控、经济交流乃至农本文化的宣教、农田开发等因受集权政府政治、经济发展的战略及制度管理的机制制约,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发生作用的形式和实现的途径而各异。本文通过探讨汉代政府管理机制对农业经济各种生产资源要素的引导和诱使,基本揭示了汉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宏观面貌,诸如小农经济在西汉整体性发展的原因、区域农业经济长期发展不平衡,尤其是江、淮等地在西汉一代农业经济发展长期滞缓、铁农具的发展与普及区域间差异较大的原因、农耕文化流浸的社会诱因以及农田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等,这些农业进程中的社会、经济现象均与政府管理的各种机制作用息息相关。由于技术在农业生产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更多关注了技术各构成要素形式及其在政府管理机制作用下对资源开发的途径、对于经济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对于生产组织和管理组织的经济绩效关系分析等。 在内容上本文具体分为六部分:第一章:汉代小农经济的社会形态及其管理。阐述小农经济形态的发展与形成,春秋战国是小农经济思想的发展与形成期,文章认为秦汉则开始从法律地位上具体实践这种与集权体制匹配的经济形态。小农经济的组织结构和生产结构均以个体家庭为基本单位,在生产上实行家庭内外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在种植结构上分为大田主业谷物生产和桑麻瓜果蔬菜等副业生产。三杨庄汉代民居和农田遗迹的出土具体体现了这种小农家庭的经济生产结构。土地是小农经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拥有法律意义上的私有田宅不仅是小农安身立命的经济基础,也是政府“有恒产者有恒心”经济伦理思想的体现。政府通过减税、“以律占租”、灾免、借贷、假田等法律确认的形式培植和维护小农经济个体的普遍发展,在承认小农私有财产权利的同时,也规定小农必须承担的赋税徭役等法定经济义务。但土地产权的自由流动也使小农容易失去土地的所有权。同时政府加强了对小农生存及其生产环境的管理,一方面重视民的本位作用,另一方面极力维护小农的土地权益及在农业生产中享用基础设施。总之,小农经济作为集权体制的经济基础是政府农业生产管理的核心。 第二章:汉代农官制度。汉代的农官系统是政府财政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农业生产管理多是政府直接控制的各种农业生产资源,收入直接归中央大农或少府;武帝时的屯田开荒、农田水利及告缗田的开发等,大多由中央大农等直接管理,税入大农。农官系统只负责经济税赋征收而不治民。地方职官对农业生产管理的范围较为广泛,承担着治民和发展经济的政治和法律义务。职官“劝民农桑”、宣教“农本”文化政策、促进技术流传、督察农业生产等活动,既是他们的行政职责又是其法律义务。乡村社会的农业生产管理是政府干预农业经济的本质体现,在内容上注重土地开发、人口增减、赋税征收及高产、宜地作物和农业技术的推广等。而“力田”这一阶层所代表的乡村社会靠种田起家的中小地主,成为政府在乡村社会宣教“重农”思想的代言者,不仅承担大量税赋苛责,也是汉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三章:汉代铁农具的铸造与监管。铁器为田农之本,铁农具的应用和进步直接体现了农业发展的水平。铁官制度是指政府垄断铁器的生产、冶铸与销售渠道,铁器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经济战略物质成为政府调控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铁器官营后,铁农具实行标准化的工业生产,其质量监督和监察有一套完整的铭文标识体制。文章着重探讨了文献中提到的农业生产中的“大器”,认为“大器”就是“代田法”推行过程中,由大农相关专门机构研发的起翻土作用的带犁鐴大铁犁。由于它是铁官标准化生产的专用器物,价格昂贵,体积较大,不给也不适用于小农生产,因此“不给民用”。但翻土部件的出现为以后铁犁形制的发展与改进奠定了技术基础。铁农具的流传与普及与汉代区域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三个阶段相关:西汉前期,对周边外族实行封锁,铁器冶铸技术及产量尚有局限,这一时期许多地方木铁农具并用;西汉中后期,由于区域政治和经济政策的发展变化,在基本经济区和北方屯区,铁犁牛耕的发展已基本普及,而在江、淮、西南和岭南等地,受限冶和供铁作用,农耕业的发展仅集中于内地移民集聚地区,铁器农耕的发展并不普遍,铁农具所占比例较小;东汉时江淮、江南等地农业发展较快,至汉末,许多宜农地区已基本普及铁农具。铁农具区域发展的阶段差异体现了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 第四章:农田开发及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农田开发是在政府的统筹组织下进行的,尤其是大规模毁林开荒、变牧为田的屯田垦荒及农田水利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土地原有的生态面貌,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虽然农田开发及农田水利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耕地扩张、安抚流亡、经济增产等效果,但由于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的匮乏以及大规模引浑淤灌对湖沼滩泽的堙没及滩区内的农田开发等,还是导致了局部的环境灾害,尤其是不当的水利工程因取排水失误还会导致土壤重归退化。江淮地区陂塘蓄水灌溉工程的发展对于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化害为利,改善农业生产的水域环境及人地宜居环境关系的改善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为后世江南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和物质基础。农田开发及水利建设中管理不当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足以警示我们现在的经济活动。 第五章:农业生产的区域政策与区间交流管理。区域农业生产发展的政策是依据集权统治的政治利益需求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汉武帝时期形成的四种较为明确的区域经济政策,即保障基本经济区的发展、移民实边、贬抑诸侯、虚治东越等政策影响了西汉后期的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区域间的农业经济联系与交流体现了区间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区间生产力差异。与西北及北方外族农业经济的交流,在输出与引进的经济互惠过程中,更体现了汉民族兼融并蓄的精神风貌和农耕文化的影响与扩张,尤其是汉与匈、羌、乌桓等北方部族的边境互市贸易以及与西亚诸国的经济交流,不仅成为维系双方关系稳定的重要利益纽带,而且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途。政府对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投资与人口流动等促进农业生产技术在各地的传播,在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发展与进步的同时,有力地推动农耕文化在落后地区的发展,利于统一的汉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第六章:结语:历史的启示。我国两千余年来“有恒产者有恒心”的经济伦理思想对现今农村经济发展和土地改革仍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通过揭示基本经济区农业经济转化的方式与手段,认为政府对农业经济资源控制与管理的机制和技术进步与流传的形式不仅是历史时期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且同样可为当前紧张的农业生产资源提供更多手段的管理模式与实现效益增扩的途径;由于我国各地因资源、技术水平的差异,区域经济存在较大的联系和互补性,通过政府管理的宏观调控作用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可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以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对农业经济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过程中,环境越来越成为影响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农田生态环境是大环境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应以促进环境和谐为前提。对于政府而言要加大农田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二者的良性循环是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基础。 总之,通过客观评述汉代政府管理的制度机制对各种农业生产资源的配置形式、实现途径及影响范围,即经济组织效率和管理机制的关系,可了解汉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生产组织形式、管理组织结构对农业经济绩效的促进或抑制作用。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结构以及制度变迁是影响经济绩效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即在国家力量作用下的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对引起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各种要素起着极为重要的主导和诱使作用。通过对汉代社会基础制度以及他们如何影响农业经济活动绩效方式的剖析,基本可明白汉代农业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基本面貌。这对于我们认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与改革的体制障碍,推动“三农”问题解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有现实的借鉴与警示意义。
< 1 2 3 ... 11 1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