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作者: 暂无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地方志
描述:
中国传统粮食加工器具设计研析
作者: 陈学献   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传统器具       粮食加工器具   艺术设计    
描述: 传统粮食加工器具是中国传统器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与民生息息相关。随着先民对自然认知水平的提高,在对饮食的“适口”性方面也逐渐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粮食加工器具的发明及完善,成了体现农耕经济时代人的造物设计思想的载体之一。粮食加工器具是一个大的范畴,本课题主要
全文:器具的发明及完善,成了体现农耕经济时代人的造物设计思想的载体之一。粮食加工器具是一个大的范畴,本课题主要集中在对磨、、碓等典型的粮食细加工器具的研究上,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研析,挖掘出这几种器具自身的共性
传统农具之
作者: 杜怀超   来源: 当代农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乡场上   村前   我不知道   这个世界   石碾   中国的传统   你我   圆木   作家协会会员   一把香  
描述: 作者以散文的形式对中国的传统农具进行了一番别有韵味的记述。娓娓道来中,那细腻而富有情感的文字赋予冰冷的器物以温情而传奇的色彩,也拉扯着我们走进历史,领略五千年中华农耕文明的质朴、厚重与博大精深。
从画像资料论东汉陕北农牧业的发展
作者: 武颖华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陕北   养殖业   狩猎业   种植业   汉画像石  
描述: 陕北是我国画像出土较多的地区之一,其图像直观展现了东汉陕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而农牧业画像是陕北地区极具特色的一类。本文在对画像资料进行真实性分析后认为其能够作为史料直观且真实地反映陕北地区的农牧业发展状况。因此,笔者尽可能多地收集陕北地区出土的农牧业画像,通过对比研究、综合分析的方法寻
全文:陕北是我国画像出土较多的地区之一,其图像直观展现了东汉陕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而农牧业画像是陕北地区极具特色的一类。本文在对画像资料进行真实性分析后认为其能够作为史料直观且真实地反映陕北
农具的演变(九)
作者: 吴春丽   来源: 山东农机化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杠杆原理   木框   横木   公输班   石碾   辊碾   椭球形   改进发明   绕轴旋转   山东鲁南  
描述: 石磨和古代人将石块凿成凹槽,把籽粒放在槽中,用一个下部椭球形的棒或木棒连续入槽舂击,将壳和糠去除,再经吹簸得
甘肃庄浪县徐家寺洼文化墓葬发掘纪要
作者: 胡谦盈   来源: 考古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夹砂陶   串饰   水洛川   发掘工作   文化遗址   二层台   庄浪县   徐家   考古工作   墓葬发掘  
描述: 一、徐家村位于渭河上游葫芦河支流水洛川的北岸,西南距庄浪县城约3.5公里(图一)。在水洛川沿岸的台地上,分布着许多寺洼文化遗址和葬地。1978年11月,平凉地区张映文和庄浪县丁广学等同志和我们一起
“亩收百”之謎——再为氾胜之說几句話
作者: 李孟揚     刘有菊   来源: 文史哲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声汉   播种面积   农官   区田法   万国鼎   区种   中田   千石   百解   百石  
描述: “亩收百”是汉代氾胜之記載的区种最高丰产記录。据万国鼎先生折算,合每市亩产28.875市,以麦論約4187市斤,粟約3898市斤。如此空前高产,无疑为众目所注,且众說紛云。声汉先生認为原作者
试论寺洼文化
作者: 宋江宁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渭河上游   夹砂陶   双耳罐   底径   鼓腹   九站遗址   西周中期   辛店文化   徐家   宝鸡地区  
描述: 本文以寺洼文化徐家墓地、九站遗址、栏桥墓地、寺洼山墓地的出土资料为基 础,并结合其他遗存的资料,将寺洼文化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寺洼山类遗存为代表, 时间从夏商之际到商晚期(先周晚期)。后期以九站、徐家、任家坪类遗存为代表, 时间从先周晚期到西周中期。前后两期之间似有缺环。 寺洼文化前期主要分布于
全文:本文以寺洼文化徐家墓地、九站遗址、栏桥墓地、寺洼山墓地的出土资料为基 础,并结合其他遗存的资料,将寺洼文化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寺洼山类遗存为代表, 时间从夏商之际到商晚期(先周晚期)。后期以九站
缫车与纺车
作者: 蔡伟胜   来源: 语文建设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严重旱灾   元封   首词   缫车   田家行   茅盾先生   谢雨   浣溪沙   中学教材   宋代诗人  
描述: 苏轼《浣溪沙》(簌簌衣襟落枣花)是他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当时,苏轼因反对新法自请外调到密州、徐州等地为官。元封元年(1078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率领官员和百姓到城东二十里的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潭谢雨。这首词就是在赴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临潭磨沟遗址马家窑文化早期遗存研究
作者: 张士轩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马家窑文化   早期遗存   磨沟遗址  
描述: 马家窑文化是主要分布于甘青地区的仰韶时代晚期遗存,其起源问题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一般认为甘青地区的仰韶文化中期经由岭下类型发展为马家窑文化。但是,经过发掘的马家窑文化早期遗址不仅数量少,而且在一些地区尚存在空白,阻碍了相关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2010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
全文:马家窑文化是主要分布于甘青地区的仰韶时代晚期遗存,其起源问题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一般认为甘青地区的仰韶文化中期经由岭下类型发展为马家窑文化。但是,经过发掘的马家窑文化早期遗址不仅数量少,而且在一些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