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道教与中国传统农业关系略考
作者: 盖建民   袁名泽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关系   传统农业   道教  
描述: 古往今来,道教与传统农业关系一直十分密切。道教继承并发扬道家的重农传统,视务农为修道的一种方式,主张农双修,历史上曾出现不少高论农的局面,产生不少道家农书。道教仪式的举行、崇拜的对象、使用的供品
道家学说与农耕文化
作者: 樊志民   卫丽   来源: 农业考古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代社会   大学问   贯穿古今   中国传统农业   申论   农业生产   农业发展过程   农业文化遗产   生产部门   道家学说  
描述: 有人讲道家是"参天地之化育"的大学问,那么道家学说理应与中国传统农业(学)具有比较密切的相互作用与联系,但是并未引起学术界的充分关注。我们试想就此予以申论,敬希方家指正。一.农蕴诸学农业是古代社会的决定性生产部门,在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农耕文化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这一文化不仅是农村的文化、农民的文化,"而且也是城市文化,官、商、兵乃至知识分子的文化"。
试释《氾胜之书》“田有六,麦为首种”
作者: 游修龄   来源: 中国农史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农书   书辑   二字   种麦   游修龄   田有   万国鼎   浙江农业大学   六道   《齐民要术》  
描述: 试释《氾胜之书》“田有六,麦为首种”游修龄(浙江农业大学农史室)辑佚的《胜之书》种麦条首句是“田有六,麦为首种”。这“六”二字历来为人们所困感不解,不知究竟指的哪六?同时,“首种”二字看似浅显,但也存在误解。万国鼎先生在《胜之书辑释》中对六...
先秦儒道思想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作者: 陈西平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道家   农业   先秦   儒家  
描述: 面对人口增长、资源破坏、技术制约、制度制约、生态恶化、区域失衡、国际竞争等一系列严峻挑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有不同于别国的特殊国情,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意义重大。作为一个农业文明历史悠久的国家,根植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儒道思想一诞生就
全文:结论: (1)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必须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 (3)先秦儒道哲学观、伦理观对中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4)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
中国道教农业史——农业思想初探
作者: 赵文杰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学   道家   农业   道教   思想  
描述: he civilization of agriculture of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全文:的诸多道教学者在其著作中都涉及了丰富的农业知识和农学思想。葛洪作为东晋著名的道教学者就主张“农合修”,所作《抱朴子》中关于重农的记载值得后人研究。北齐的道教著作《刘子》专门以“贵农”为篇名,明确提出
《水经注》所记水数考
作者: 辛志贤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儒   外郎   赵一清   合校水经注   《水经注》   千二百   王应   桑钦   近三   粗具  
描述: 《水经》三卷,旧题汉桑钦撰,据清儒考订,乃三国时人之作,作者不可考。北魏郦道元嫌《水经》的记述过于简略,“虽粗具津绪,又阙旁通”(郦道元《水经注》原序),乃为之作注,“因水以记地,即地以存古”(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序》),撰成《水经注》四十卷,成为一部近三十万字的综合性的地理学巨著。《水经》,顾名思义,它乃是一部以水道为纲的地理著作。因此,搞清楚《水经》记写了多少条水,郦道元补写了多少条水,《水经注》又共记写了多少条水,当是每一个《水经注》的读者感兴趣的问题。
《水经注》所见关中地区城邑聚落研究
作者: 朱莉娜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关中地区   《水经注》   汉至北朝   城邑聚落  
描述: 《水经注》是公元六世纪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全书记载了大量的聚落地名,包括城、乡、亭、聚、戍、坞、堡等,它们都是县级以下的较小聚落,同时也记载了县级以上的大量城邑。关中地区是我国文明发祥最早的地区之一。渭河作为关中盆地的母亲河,与关中盆地原始聚落的聚
全文:《水经注》是公元六世纪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全书记载了大量的聚落地名,包括城、乡、亭、聚、戍、坞、堡等,它们都是县级以下的较小聚落,同时也记载了县级以上的大量城邑。关中地区是我国文明发祥最早的地区之一。渭河作为关中盆地的母亲河,与关中盆地原始聚落的聚集和城市的发展休戚相关。本文以《水经注》河水、漆水、沪水、沮水、渭水等篇为基础,通过对关中地区故城、县、城、乡、亭、聚、戍、坞、堡等98个城邑聚落的细致考察,以窥见汉至北朝间关中地区聚落形态的若干真实面貌。 本文主要分为四章来展开论述: 第一章通过将《水经注》与《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以及《魏书·地形志》所见关中地区之城邑聚落情况相比较,进而突显《水经注》的重要史料价值及记载特点。如其在时间上不仅兼及以上诸志,古今贯通,历史沿革,一览无余。并通过对《水经注》所记载的关中地区城邑聚落进行逐一分析,明确各城邑聚落分布的省废时间、地望、聚落的规模、总体布局、建筑形态及其作用,并与考古勘探和发掘的古城址相互印证,进一步突出《水经注》史料价值。 第二章则围绕《水经注》所记关中地区聚落形态展开讨论,可知其形态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城邑,多称为“故城”,包括县城及以上的郡城和都城。另一种是县以下的聚落,包括乡、聚、亭、城、戍、坞等。通过对关中地区98座城邑聚落的形态、性质做进一步研究,进而分析归纳关中地区聚落体系中基层聚落的一般形态及其民众的生活方式。 第三章主要探讨《水经注》所见关中地区城邑聚落的特点。主要特点可分为时空与具象两大方面。从时空方面看,主要有时代特点和空间特点。时间特点的主要显著特征是集中于先秦和西汉两个时代,空间特点的显著特征是城邑聚落主要集中于渭水流域。《水经注》所记关中地区城邑聚落的具象特点,主要有:大量的城邑聚落具有城、郭、城垣,军事性质建城,政治性建城,戎城的存在,由宫变城,避难所等,这些特点都是郦氏《水经注》记载城邑聚落有别于其他正史地理志的显著之处。 第四章《水经注》所见关中地区的城邑聚落所体现的政治经济景观,主要利用城邑聚落形态研究秦汉时期的历史,直观反映当时人们的生存生活状况以及社会结构,进而全面系统的展现当时社会的政治景观、经济景观。城市等级制度的完善及军事功能增强体现了王朝森严的等级制度,由两汉的“农业都市”到魏晋时期城乡融合的编户社会体现社会强有力的调控机制,关中地区城邑聚落的动态分布直观地反映了王朝势力的拓展和萎缩,其文化内涵反映出汉代强势文化的向外辐射及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 关中聚落模式的形成、地理位置的择优原则体现了明确的农业生产景观。聚落内涵则体现出关中地区由两汉农业、工商业全面发展到魏晋南北朝长期动乱走进经济低谷的经济景观。 结语,对全文观点作简要概括总结。
敦煌文书《道教诠理答难》校录研究
作者: 孙景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道教诠理答难   道教   敦煌   佛道论衡  
描述: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ddhism and Taoism is a hotspot issue in historical and religion studies.
全文:关系是宗教与历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敦煌文书《道教诠理答难》是研究佛关系史和敦煌道教的珍贵资料。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此件文书校勘的著作发表,只停留在对它作简要介绍的阶段。为此,本文首先对《道教
论先秦道家科技伦理思想
作者: 刘志军   来源: 长沙理工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历史局限   当代价值   科技危机   科技伦理思想   先秦道家  
描述: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hics thought of Pre—Qin Dynasty Taoism is built on the basis of the core areas of Taoist philosophy “Tao”.
全文:先秦道家科技伦理思想是以道家哲学核心范畴“”为基础而构建起来的。其产生于春秋时期,发展于战国时代,是先秦道家在认识和处理人同世界的诸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以及自我身心关系的过程中形成
环县道情皮影的民俗文化与造型观念
作者: 王博颖   来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环县道情皮影   造型   民俗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描述: 本篇论文主要研究的是甘肃环县的道情皮影戏。侧重于演戏的民俗活动,以及民俗文化渗透下的造型观念对皮影造型设计的影响,同时探索皮影艺术造型渊源及环县皮影造型特色。其次是研究皮影的制作工艺,并且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进行田野调查,观察它所面临的困惑、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本篇论文的重点第一是演影戏的民俗
全文:本篇论文主要研究的是甘肃环县的道情皮影戏。侧重于演戏的民俗活动,以及民俗文化渗透下的造型观念对皮影造型设计的影响,同时探索皮影艺术造型渊源及环县皮影造型特色。其次是研究皮影的制作工艺,并且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进行田野调查,观察它所面临的困惑、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本篇论文的重点第一是演影戏的民俗文化。环县皮影的演出、制作都融入了民俗文化。民间美术的观念也好,演戏的程序及禁忌也罢,从头至尾,从内容到形式,都包含着民俗与信仰。第二是民俗文化对皮影人物造型设计的影响。皮影人物的设计融入了许多民俗相术学因素,比如人物面相造型表现着人物的性格特征,暗示着人物的命运变化。中国艺术更有着程式化、象征性的特点,这些特征正是民俗观念的滴滴渗透,尤其是民间美术,它是以民俗文化为依托的。本论文的第二章会着重分析民俗观念对皮影造型艺术的影响,并引申到皮影的历史与造型渊源,中西美术特征比较等论题,从中渐渐得出民间美术的意义并不单纯在艺术本身,而是一种有信念的生存智慧,一种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和气质。第三是对环县皮影戏里的一种大量存在又极具艺术特色的地狱影戏的研究。因为不论从皮影戏的起源还是内容都与神戏有着深厚的渊源。通过对剧本和皮影件的整理,探索它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深入分析了皮影戏的来源及其教化功能。证明演地狱戏是教化民众的一种方式,传播忠、孝、仁、义、礼、智、信,抒发着普通民众的爱恨情仇。第四是对皮影的制作技术进行研究,尤其是对核心技艺和即将失传的技艺进行记录保护。并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总结环县皮影戏保护的成果和面临的问题,从而联系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藉此希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有所益助。
< 1 2 3 ... 27 28 29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