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中国古代农业灾害防减体系研究
作者: 邵侃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业灾害史   农业灾荒文献   减灾技术   灾荒赈救   灾害预防  
描述: n the 1920s when China was called “the Land of Famine” by an American relief worker, the phrase immediately gained currency.
全文:农业灾害是灾害系统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所有以农立国的国家而言,灾荒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自1926年Walter H. Mallory的China: Land of Famine一书问世以来
中国古代农业灾害防减体系研究
作者: 邵侃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业灾害史   农业灾荒文献   减灾技术   灾荒赈救   灾害预防  
描述: n the 1920s when China was called “the Land of Famine” by an American relief worker, the phrase immediately gained currency.
全文:农业灾害是灾害系统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所有以农立国的国家而言,灾荒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自1926年Walter H. Mallory的China: Land of Famine一书问世以来
临夏花儿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作者: 高志海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临夏   耦合关系   花儿   地理环境  
描述: cyclopedia of west China”. Being a type of non-material culture heritage shared by many
全文:花儿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绚丽夺目、光彩斑斓的艺术奇葩之一,被称为“西北的百科全书”。作为多民族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西部、乃至中国民歌中属于标志性的口承文艺,是最富有艺术欣赏价值、学术研究价值的民歌。 临夏(古河州)是花儿的源头和摇篮,在花儿体系中占有崇高的地位。论文以文化传播理论、文化功能理论和人地关系论为指导,旨在追溯临夏花儿的源头,梳理花儿的形成发展过程,理清花儿的流布路径,揭示花儿与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经济地理要素、历史地理等要素之间的耦合关系。 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六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论文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综述国内外研究进展;建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介绍文化传播和人地关系等方面相关理论。阐述文化传播动力与方式,地理环境与对文化形成的影响。 第三部分,从花儿概念的界定入手,从宏观的角度论述了花儿的类型、艺术特征和分布格局。 第四部分,在描述研究区概况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临夏境内的“河州花儿”和“莲花山花儿”的共性与差异, 第五部分:临夏花儿的流布。临夏花儿的形成大致有三个阶段,即花儿的雏形期、成型期和成熟期。在第一个时期内,古羌族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游牧小调和汉族先进的语言和填词方式为花儿的初创奠定了先决条件;第二个时期,在社会大动荡和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之下,人口流动和文化迁移,为花儿的发展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素材;第三个时期,在相对繁荣稳定的社会背景和多元民族格局的背景下,花儿达到成熟期,它的最后形成应确定在明代。 临夏花儿的扩散既是扩展扩散又是迁移扩散,既是主动传播又是被动传播。花儿文化传播主要以人为中介进行,处于花儿文化区内的人口流动促进了花儿传播。在不同历史时期,临夏人口(尤其是回族)的主动或被动迁移方式、迁移规模和方向,决定了花儿传播的方式和方向。因此花儿的传播路径有陆路(包括西北路6条、西南路3条、东北路2条、东南路4条)和水路3条。 第六部分,临夏花儿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临夏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度地带,是沟通内地同青藏高原的重要枢纽,是古丝绸之路南路的必由之路,是多民族群体和文化的汇集地,也是不同地域经济类型互动发展的过渡区。独特的地理位置、特定的地理环境、多元民族文化变迁与融合、回族强势文化的确立和经济变迁对临夏花儿特色的形成、流布起了重要的作用。
明清时期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研究
作者: 刘玉静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科技文化   农业   交流   明清时期  
描述: ry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has a special significance. China introduced some
全文:明清时期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特殊之地位与影响。一方面,这一时期我国传统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到了完全成熟的阶段,农学著作要超过之前所有农学著作的总和,农学思想也日臻完善。另一方面,这一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经验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建立在繁荣的农业经济基础上的明王朝为了宣扬国威,使众多小国来“天朝大国”朝贡,曾七次派遣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更为频繁,这也为农业科技文化的交流创造了契机。传统的中日、中朝以及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交流在这一时期又有了新的内容。这一时期中国从美洲引进大量高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作物以及园艺作物,通时很多优秀的中国作物传到了美洲。随着西方传教士的东来,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也随之传来,而中国传统的农学著作也被介绍到了西方国家。这一时期对外交流的内容、方式和特点等都与明清以前的朝代有很大区别,中外文化科技交流发生了逆转,中国由输出国变为输入国,其交流规模之大、影响之大是空前的,因此是全局的、整体的。而中西文化是两种异质文化,西方农业科技之发展也为中国传统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本文主要是从农业史之角度来研究明清时期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其大致内容如下: 第一章:导言。主要从中外农业科技交流的背景入手,阐述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可创新之处。 第二章:明清时期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的基础和背景。各时期的文化交流都是与本时期的经济形势,社会形势和国际形势有关。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传统的农业科技也发展到了顶点。但在经济繁荣的背后人均生活水平仍然没有多少变化,新增的粮食产量被新增的人口所抵消,所以引进新的物种和先进的技术势在必行。而此时的西方国家开始了工业革命,经济飞速发展。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政策也有一些波折,但仍然阻挡不了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的进行。 第三章:与东亚诸国的农业科技文化交流。在明代以前陆上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将中国与西方国家联系在一起。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对外贸易逐渐增多,海上丝路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海上丝路中国得以与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甚至欧洲的国家进行科技文化交流。日本和朝鲜是中国的邻国,在这一时期的交流更加频繁。中国大量的农书传至日本朝鲜,这一时期中日、中朝朝贡贸易仍然是主流,但民间贸易,如貂皮、水獭皮、鞍马等其他农产品的贸易在边境也很繁荣。 第四章:美洲作物的引进。这一时期中国从美洲通过民间贸易和官方贸易等引进了大量的高产粮食作物,如玉米、番薯等,还引进了很多经济作物,如花生、棉花和烟草等,以及其他的一些农作物。这些作物的引进使中国的农业种植结构发生了改变,产量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对中国人民的饮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五章:中西农业科技文化交流。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多。西方一大批传教士,主要是耶稣会士,来到中国来传教。他们带了大量的书籍,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同时也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如茶文化,儒家思想也传到了欧洲。中西科技文化交流对中国和欧洲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第六章:整体认识。这一时期的对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与以往的有所不同。在明代以前中国对外交流主要以零星的产品的输出为主。这一时期的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是大规模的引进,如美洲作物的引进,西方最新科技文化知识的引进等,因此具有整体性和输入性的特征。这对中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教育等等都是不无裨益的。但也有缺憾:这一时期的中国没有和日本一样借着西方工业革命的东风走向现代化,即李约瑟先生所提出的难题。这是很值得我们现代人反思从中以求得到启迪。
小麦蓝矮病植原体β-1,4-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分离、序列分析与致病性测定
作者: 张珏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致病性   1   植物病毒表达载体   β   4   原核表达   小麦蓝矮病植原体   内切葡聚糖酶  
描述: Northwest China, this disease was transmitted by Psammotettix striatus in a distinct way.
全文:持久方式专化性传播。表现病症的叶片多为黄化,植株矮缩,叶片厚硬,造成减产,严重时全田发病绝收,极大威胁小麦产量。因此,小麦蓝矮病的研究和防治意义重大。β-1,4-内切葡聚糖酶(FrvX)是一类由真菌
中国北方地区节水农作制度研究
作者: 王婧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北方地区   节水   节水技术   节水农作制度   种植模式  
描述: in northeast china, the drought and the irrigation region in Huanghuaihai area, the drought and the irrigation
全文:节水种植模式的产量与节水效益,分析各区主要节水技术的节水效果、经济效益与参与式农民调查结果,主要结论如下: (1)东北灌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率,主要通过节水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来实现
略论中国古代生物多样性观念及其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作者: 龚光明   严火其   来源: 农业考古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biodiversity   preventing   idea   Use   disasters   China   ancient  
描述: There was the idea of biodiversity in ancient China,so-called" differences make things come
农杆菌介导的抗寒基因转化羽衣甘蓝的初步研究
作者: 张文玲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抗寒转录调控基因TCF   羽衣甘蓝   甜菜碱合成基因BADH   转基因植株  
描述: in winter in the northern of China. Introducing foreign gene into kale through genetic engineering may
全文:能力为目的,采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转入甜菜碱合成基因BADH和抗寒转录调控因子基因TCF,期望得到可以在冬季露天观赏的羽衣甘蓝新品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优化羽衣甘蓝的再生体系,筛选出再生能力强的3
阿克苏绿洲种植制度演变规律及发展对策
作者: 鱼静   来源: 新疆农业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演变规律   发展对策   种植制度   阿克苏绿洲   驱动力  
描述: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remains top priority. Especially in China's accession
全文:粮食安全进行评价与预测、深入研究阿克苏绿洲种植制度演变发展对策,为阿克苏绿洲建立合理可持续发展的种植制度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1)自1978年以来,阿克苏绿洲种植业结构逐渐由以粮为纲向粮、经二元结构
基于~(137)Cs技术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壤侵蚀研究
作者: 姜洪涛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土壤侵蚀   农牧交错带   ~Cs   示踪  
描述: problems. Farming-pastoral Transitional zone in north China, as our county returning
全文:土壤侵蚀引起的土壤退化、水体污染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是系到我国农业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作为我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重点区,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条件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特点,是农业和牧业相互渗透,交错分布的过渡区,它是遏制荒漠化的重要生态屏障,同时也是生态脆弱地带。 本研究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中选取2个研究区兰州和大同,在研究区采集背景样和全样共64个样品,用美国ORTEC公司生产的型号为GMX50P4N型同轴型高纯锗γ探测器探测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样品中的~(137)Cs含量,测得各土地利用类型中~(137)Cs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平草地、平耕地、坡灌丛地、退坡耕地、果耕间作地、坡林地、坡耕地、坡草地;大同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137)Cs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平草地、坡草地、平林地、坡耕地、平耕地、坡灌丛地。 依据背景值确定原则,分别确定研究地区的~(137)Cs背景值,研究区背景值分别为:兰州1707.4Bq/m~2、大同1836.3Bq/ m~2。再根据所确定研究区~(137)Cs背景值与所测样品~(137)Cs含量,运用Walling和He提出的质量平衡模型及~(137)Cs深度分布的扩散和迁移复合过程物理模型分别计算耕作土壤与非耕作土壤侵蚀速率。兰州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速率范围为1200-76000t/k m~2·a,其中坡耕地侵蚀速率最高达76000 t/km~2·a,坡草地为8300 t/km~2·a,坡林地为7500 t/km~2·a,果耕间作地地为5200t/km~2·a,坡退耕地为4100 t/km~2·a,平耕地为2300 t/km~2·a,坡灌丛地侵蚀速率为1200 t/km~2·a,平草地产生了一定的堆积,堆积速率为2860 t/km~2·a。大同采样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速率范围为600-17500t/km~2·a,其中以坡耕地和平耕地的侵蚀速率最高达17500 t/ km~2·a,坡灌丛地的侵蚀速率为7700 t/km~2·a,平林地的侵蚀速率为600 t/km~2·a,其中坡草地和平草地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堆积,坡草地的堆积速率为620 t/km~2·a,平草地的堆积速率为1760 t/km~2·a。 从引起土壤侵蚀的人为原因分析得知:无论地表形态是坡地还是平地,不管是农田、林地或者是灌丛,因为有了人类活动的参与,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土壤颗粒的迁移,结果是导致这些土地利用类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而基本没有人为活动影响的草地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土壤侵蚀的机率比较小、程度也较弱,产生土壤堆积的机率较大。 从自然原因分析土壤侵蚀,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以及当地的降雨量,大风日数,都会对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产生一定的影响。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