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城乡民俗变迁视阈农谚与群众文化心理
作者: 李阳   来源: 文史博览(理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农谚   群众文化心理   城乡民俗变迁   社会转型  
描述: 在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乡村社会转型问题研究的深度已经远远不局限于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度的研究,所涉及的范围也超出了经济转型的单一领域,更多地涉及到意识形态上面。农谚作为流传于乡间的群众文化主要承载
当代人类学视野的“花儿”及其研究
作者: 马莉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类学   花儿   文化遗产  
描述: n the mountains. "Huaer" is such kind of song which is popular in the areas of Gansu, Qinghai, Ningxia provinces. It is a cultural heritage which has the most unique regional charm and features with rich contents in northwestern region of China.
全文:我国民间歌曲中,有一类体裁的歌叫做“山歌”,山歌是人们在山间自由抒唱的一种抒情小歌。“花儿”便是这种抒情小歌,是甘、青、宁三省(区)相毗邻的一大片地区内所流行的山歌,更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具地方特色、内容最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和政县科托村的调查,把“花儿”这种民歌看作一种文化系统放在文化区域空间背景中进行研究。本文全面展现了1950年以来,“花儿”这一区域文化作为一面镜子,如何反映当地社会文化变迁、如何与社会结构产生互动的过程,以及与当前的政治、经济、商业、旅游以及全球化的关系的探讨。 全文分六个部分:一“人类学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的贡献”:主要论述了人类学整体观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二“花儿区域的社会历史、文化情境”:描述了河州花儿的历史、和政县松鸣岩的历史地理、以及田野点科托村的地理、历史与文化背景和作者进入田野的过程。三“1950年以来的‘花儿'研究及‘花儿'文本:学者视野中的‘花儿'”是对1950年—2008年间“花儿”搜集和“花儿”研究历史的回顾,同时也描述了“花儿学”研究、“花儿”文本与国家政治形势、文化思潮之间如何发生互动的过程,并对以往“花儿”研究及“花儿”文本进行了反思。四“当地人心目中的‘花儿'”:主要是对1950年—2008年间一个民间“花儿”歌手的生活史的研究。从生活历程、冲突事件、花儿艺术学校、他的学生、国家级文化遗产传承人五个方面进行了叙述,将人物的事件与思想观念变化结合起来,融合历史记忆与自我评价,表现了个人与文化群体、个人与社会变迁的联系。五“‘花儿会'的时代变迁”:(一)主要讲述松鸣岩“花儿会”的历史起源及神话传说;(二)对1950—2008年间松鸣岩“花儿会”变迁过程的概貌性描述。(三)通过参与观察对2006年松鸣岩“花儿会”的组织结构及相关活动进行了深度描述。(四)通过个案访谈讲述政府部门近几年对“花儿”这种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动向以及文化再生产领域的“花儿”的分析。六主要是对“原生态”概念的反思。 本文强调,文化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的,“花儿”这种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也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变化发生了变迁。本文认为,人类学的整体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原生态”的理解有重要的启示。“花儿”的存在有着它们的载体,即“花儿”歌手及当地的民众,他们是“花儿”赖以存在的基础,离开源于心灵的声音(唱腔)、表情(传情于眉目)、动作(行为与追求)、大自然(高山、峡谷、草滩、森林)的庇护以及庙会的净化、虔诚寄托和保护、人头攒动的热烈氛围等等主体和客体的组成的文化环境,“花儿”的生存和传承的基础将不复存在;“花儿”作为一种文化,它的核心是价值观念系统,它们与“花儿”的表现形式和存在形态,即活态的、多元的、群体性、口头表述性,构成了“花儿”这个区域文化的整体。
宋朝劝农文研究
作者: 王兴刚   来源: 西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业技术   劝农文   宋朝   社会风俗  
描述: 的需要,都比较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强调劝课农桑为地方官员的重要职责之一。“劝农文”即于此种情况应运而生。它
全文:的需要,都比较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强调劝课农桑为地方官员的重要职责之一。“劝农文”即于此种情况应运而生。它与农书不同之处在于比较直接针对本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和特点;又由于用文告形式写成,文句简炼,篇幅短小
从劝农文看宋朝乡村社会问题
作者: 于芹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劝农文   宋朝乡村   社会问题  
描述: 近年来伴随研究视角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学者在“自下而上”的历史观指导,越来越多的关注历史和现实中的农村、农业和农民等“三农”问题。宋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转型期,这一时期的商品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特别是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乡村社会中的人、财、物产生了抽离作用,进而影响到了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乡村
全文:近年来伴随研究视角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学者在“自下而上”的历史观指导,越来越多的关注历史和现实中的农村、农业和农民等“三农”问题。宋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转型期,这一时期的商品经济得到了空前
当代乡土小说与农民文化心理的嬗变
作者: 施学云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乡土小说   农民文化   人土伦理  
描述: 综观当代乡土小说的书写链条,不难发现人土伦理在种种社会关系的合力作用,经历着复杂的变迁,呈现为不断改造的动态过程。当代乡土小说揭示出农民文化心理的历史嬗变过程。
唐代茶业研究
作者: 郭亮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茶业   唐代   研究  
描述: 茶业在唐代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当时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给社会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研究唐代茶业,不仅有助于揭示茶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在唐朝的特殊表现,而且可以为市场经济条件的当代茶业发展
全文:茶业在唐代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当时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给社会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研究唐代茶业,不仅有助于揭示茶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在唐朝的特殊表现,而且可以为市场经济条件的当代茶业发展
宋代农事诗的文化阐释
作者: 韩梅   孙旭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宋代   农事诗   民族心理   多重阐释  
描述: 宋代是农事诗发展的高峰期,达到其艺术内涵的顶峰。宋代农事诗不仅艺术地反映了农业生产、农具农技等农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真实地再现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这一时期农事诗所独有的时代特征使农事诗这一古老的诗歌题材折射出崭新的文化内涵,昭示了特定历史环境的民族心理。
论中国乡土小说的发展
作者: 代云   董珂洋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乡土小说   变化   发展  
描述: 反映了中国农民从一个时代走向另一个时代的历史性巨变,但这些形象作为中国农民,他们本身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发挥了巨大的文学推动作用。中国21世纪乡土小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怎样体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服务,应是关注的焦点。
1950-1970年代农业合作化小说研究
作者: 闫薇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崇高   日常生活神圣化   互文   文献价值   农业合作化小说   悲剧品性   乡村传统文化  
描述: 1950-197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小说,与特定的运动、政策有难以切割的亲缘关系,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在乌托邦的欢歌声中透露出浓重的悲剧品性,蕴藏着丰富的政治、文化内涵。本文认为合作化小说拥有两大特质:一是与“历史文本”互文,文献价值大于审美价值;二是“日常生活神圣化”,具有陌生和狂欢效应。面对合作
全文:,“社会主义新人”在平凡人生向英雄崇拜转化的过程中,其“政治超人”的荒诞与人类审美追求的崇高形成了悖论命题;“中间人物”有着深厚的恋土情结,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真实;“问题女性”则是在女性意识缺失层面上的界定。 总之,农业合作化小说研究应该是理性与感性双重作用的文本细读,应该是历史与现实相互关联中的人文展望。
深潜乡土 挖掘生命底色
作者: 祁宗芹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荒诞化   苦难命运   权力体制   生命力  
描述: 阎连科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活跃在文坛上的一位极富实力的作家,他自1988年发表《两程故里》引起了强烈反响之后,一直笔耕不辍,创作了瑶沟系列,九流人物系列,和平军人系列等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侧重中国乡土社会生存体制的理性批判,虽力度不够但已初显思想锋芒。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作家本人世界观、人
全文:中原乡土的袖珍世界,抒写了这个世界中个人和集体的梦想是如何在政治权力的体制破灭的现实,对农民渴望跳出农门、逃离土地给予了饱含同情和理解的理性批判。 第二部分着重对作家90年代中后期的新乡土小说进行分析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