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北方现代人扩散与农业起源的环境考古学观察
作者: 吉笃学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对环境的响应   BP事件   新旧石器过渡   中晚期过渡   现代人起源   农业起源   新石器   末次盛冰期   7.2   6.4kyr  
描述: 环境考古学是通过环境和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来揭示人类如何适应环境变化,如何调整自己的状态以缓解各种压力,从而实现规避风险保全自己的目的,为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人类对环境变化的反应一般采取两种策略:一是响应;二是适应。目前,现代人扩散和农业起源是了解和认识人类适应策略的最理想的案例。为
全文:的环境反应模式。结果发现: 1.在22kyr BP和21kyr BP左右的末次盛冰期,宁夏彭阳和甘肃秦安相继出现了与现代人有关的细石器制品,说明现代人已扩散到陇西黄土高原的腹地。 2.ZL005地点的黄土
甘南藏族自治州游牧人口定居的机制、模式和效应研究
作者: 王娟娟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机制   效应   甘南   模式   游牧人口定居  
描述: f the Qingzang plateau.Gannan is adjacent to Qinghai province in west,to Sichuan province in south,to the southern of Gansu province in east and to the Loess plateau in north.Mountainous country and plateau are its major landforms types.It is a highest
全文: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属于青藏高原中部牧区与东北部农林区的过渡地带,西邻青海省,南接四川省,东部逐渐向陇南过渡,北连甘肃中部的黄土高原。全区以山地和高原地貌为主,与祁连山地一起构成甘肃省境内两个海拔最高的部分,草原是其主要的自然资源。 依托优势资源,以游牧方式从事的畜牧业成为甘南的产业主导。在渔猎文明时期,这种方式能够较好地维持草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但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思想观念依旧的情形下,游牧方式本身的弱质性不断暴露,其存在的外在条件正在消失,游牧向定居变迁成为历史的必然。就生态环境承载力而言,无论是从因子承载力来看,还是从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来看,较之以前,甘南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严重降低,可持续发展阈值范围不断缩小,如果继续发展游牧畜牧业,甘南的草地生态环境系统将面临崩溃。基于这种状况,1986年甘南启动了关乎牧民千秋万代的大工程——游牧人口定居,游牧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但是与定居项目的目标尚有很大的距离。 实地调研表明,游牧人口定居项目应当因时因地选择完善的机制体系做保证,这一机制体系由动力、运行、稳定、效益等四大机制组成,它们之间存在严密的逻辑关系,互为基础、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其中,若有一个或几个机制不完善,定居工程的进程都会受阻,草地生态功能加速劣变的现状将难以扭转。本文依据甘南生态功能系统分区、草地类型及其功能价值、草地利用现状、现有生态保护措施等,提出并论证了游牧人口定居的不同模式:在草畜矛盾极为尖锐的生态脆弱区引导游牧人口进行完全定居;在自然条件差异大,生态退化较轻的地区鼓励采用半定居模式;在农业发展有一定基础、草地出现一定程度退化的牧区和退化严重的高海拔牧区实施混合定居。在完善的机制体系作用下,通过采用适宜的定居模式,作为一项保障性安居工程,游牧人口定居项目将凸现积极效应,表现在生活、生产、社会、生态和文化等方面。通过长期的实践,这些效应已有初步展现。需要强调的是,效应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促进,并以合力的形式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甘南游牧人口定居项目实施中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如再社会化问题、寺院经济问题、定居牧民的社会关系、思想认识问题等,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庆阳农耕文化与区域环境关系研究
作者: 苗红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庆阳   文化剖面   响应   农耕文化   环境影响  
描述: 文化是人地相互作用的产物和综合表现。研究文化与自然及人文环境的响应,探索文化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下的形成过程是了解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庆阳农耕文化具有悠久性、多元性和连续性,是研究文化与环境响应的典型“剖面”。因此,本文选取庆阳农耕文化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的视
全文:农业及农耕文化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即本文的第三章:1)特殊的黄土结构、地理景观的边缘效应、围合与尺度效应以及隔离效应,从居所、食物获取和安全保障三个方面为人类提供了理想的长期定居条件,为农业和文
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
作者: 郭晓东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空间结构   演变机制   乡村聚落   秦安县   葫芦河流域   黄土丘陵区  
描述: 聚落地理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是研究人地关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但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各国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的恢复与快速发展,国际地理学界将研究的重心逐渐转向城市,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日益弱化。在中国,随着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和城市的快速发展,中国地理界和规划界更是将研究的目标集中于城市,
全文:聚落地理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是研究人地关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但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各国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的恢复与快速发展,国际地理学界将研究的重心逐渐转向城市,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日益弱化。在中国,随着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和城市的快速发展,中国地理界和规划界更是将研究的目标集中于城市,乡村聚落研究远远滞后。乡村聚落是乡村人口居住和生产生活的场所,是乡村地域空间的人口聚居点,其形成和发展演变受自然条件和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深刻影响。我国农村地域广大,农村人口众多,乡村聚落数量庞大。长期以来,我国乡村聚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和存在着建房占地与聚落空废化现象并存、村镇发展无序、村庄布局散乱以及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不足等突出矛盾和问题。 实证区域秦安县地处陇中黄土高原西部,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之北,渭河支流葫芦河下游。县域黄土分布广泛,山多川少,梁峁起伏,沟壑密布,地形破碎,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秦安县也是我国较早开发的地区之一,农业发展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地关系日益恶化。在人口与生存压力的驱动下,乡村聚落在空间上不断扩散,形成了极其分散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格局。 本文以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为研究内容,从地理、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多重视角,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文献方法与社会调查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及GIS技术手段,对葫芦河下游秦安县域乡村聚落及其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变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综合研究,从不同空间层面构建了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演变的解释框架,并对乡村聚落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进行了探讨分析。 在乡村聚落起源与发展研究方面,论文总结梳理了聚落起源与发展的一般历史轨迹。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对历史时期葫芦河流域秦安县域乡村聚落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研究。运用统计资料、影像资料和实地调研资料,对新中国成立后县域乡村聚落及其空间结构的演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乡村聚落的分裂演变进行了理论假设与分析;在乡村聚落地域一形态空间结构研究方面,论文从乡村聚落系统和乡村聚落群体两个方面,运用分形理论、碎化指数、均匀度指数与最近邻点指数等方法,对实证区域乡村聚落的地域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运用聚落斑块形状指数及GIS等方法,从聚落空间结构要素、空间结构类型、空间结构模式、“村域”空间结构及“村庄”内部空间结构等方面对聚落形态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乡村聚落的空间扩展特征及聚落空废化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在聚落社会空间结构研究方面,论文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从社会变迁、社会事实与日常生活的研究视角出发,对实证区域乡村聚落社会生活空间的类型与特点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对乡村聚落社会空间与形态空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 现代乡村的发展受到国家政策及规划的强烈影响,乡村空间发展政策以及有关规划理论,直接影响到乡村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当前广泛开展的村镇规划、区域规划都涉及到村庄空间系统的变迁、城乡之间的相互作用、村庄建设等现实问题。但在具体实践中,人们往往用简单化的空间集聚模式来处理当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村庄集聚和村庄空间发展问题。论文在深入分析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演变驱动机制的基础上,基于“区域整体发展”和“创新城乡地域空间,促进乡村聚落适度集中”的思想,对区域城乡空间网络化发展、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我国传统聚落的营造思想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分析,提出了促进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优化的实践途径与对策措施。
明清时期定西自然灾害研究
作者: 权琦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灾害   明清   定西  
描述: 自然灾害的产生究其原因分为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不良影响因素。定西地区明清时期就已十年九旱,“贫瘠甲于天下”,当地百姓经常遭受由灾害带来的死亡威胁和经济损失。 左宗棠治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措施无论是在水利建设还是在植被保护方面对现在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都具有十分有益的现实意义。 总结定西明清时灾害状况,分
全文:自然灾害的产生究其原因分为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不良影响因素。定西地区明清时期就已十年九旱,“贫瘠甲于天下”,当地百姓经常遭受由灾害带来的死亡威胁和经济损失。 左宗棠治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措施无论是在水利建设还是在植被保护方面对现在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都具有十分有益的现实意义。 总结定西明清时灾害状况,分析其自然灾害产生的历史原因和明清政府治理灾害及安抚灾民的措施。
明清及民国时期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绿洲化荒漠化时空过程研究
作者: 石亮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干旱区   黑河流域   明清及民国时期   绿洲化与荒漠化时空过程  
描述: had been also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the study area had
全文:如下几点: 1.明朝占领黑河流域初期就开始了对这一地区的大规模开发,人工绿洲规模迅速扩大,此后人工绿洲规模开始逐渐萎缩;嘉靖至万历年间,明朝政府重整屯田,人工绿洲规模逐渐恢复并有所发展。 2.清朝时期
甘肃河西地区节水农业发展研究
作者: 王江海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节水农业   战略分析   河西地区  
描述: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具有很强的公益性、战略性。甘肃河西地区素有“陇原粮仓”之称,但由于水资源短缺,加之长期无节制的掠夺式开发利用,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非常突出,水危机四伏,生态环境恶化,公地悲剧上演。在全面加快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战略中,水资源是河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倘若继续“压榨式”的开发
全文: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具有很强的公益性、战略性。甘肃河西地区素有“陇原粮仓”之称,但由于水资源短缺,加之长期无节制的掠夺式开发利用,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非常突出,水危机四伏,生态环境恶化,公地悲剧上演。在全面加快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战略中,水资源是河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倘若继续“压榨式”的开发利用水,只能是“饮鸩止渴”,经济社会发展成为“空中楼阁”。目前,国家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的总量控制已成为硬性约束;从外区域调水来补给用水又面临着资金、条件等限制,短期看在工程运行及用水方面都不经济。双重约束下,破解河西水瓶颈的根本出路在于节水。河西地区在发展节水农业方面已进行了多年实践,但农业用水仍占到全社会总用水量的90%以上,水的利用率只有52%。面对节水农业发展现状,本文希望探讨河西地区发展节水农业的战略问题,通过多措并举,推动节水农业转型升级,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水资源保障能力。 论文通过文献检索、实地调查等形式,学习研究以色列等国外先进节水农业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公地悲剧理论与节水农业理论结合,分析甘肃河西节水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应用战略管理理论,通过SWOT法,从外部、内部环境分析河西地区发展节水农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挖掘自身的优势、改正不足,并进一步对河西地区节水农业发展进行战略定位。在此基础上,探讨通过工程措施、农业措施、管理措施、创新研发措施等“四位一体”途径推进河西地区高效节水农业建设,牵住“水鼻子”,调结构、提效益、促发展,保障河西地区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建行甘肃分行农耕文明涉农个贷创新研究
作者: 田邯平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耕文明   涉农个贷   创新研究   建行甘肃分行  
描述: 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三农”历来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甘肃作为典型的农业大省,近年来在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的政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惠民、富民的重大举措,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离不开建设银行甘肃分行的努力,长期以来,建行甘肃省分行以服务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
全文: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三农”历来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甘肃作为典型的农业大省,近年来在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的政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惠民、富民的重大举措,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离不开建设银行甘肃分行的努力,长期以来,建行甘肃省分行以服务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积极创新业务,调整信贷结构,主动支持服务“三农”。遵照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指导意见》中鼓励创新、支持“三农”的精神和甘肃陇东地区悠久的农耕文化,创设了“农耕文明”涉农个人贷款品牌,积极服务全省“三农”经济建设。“农耕文明”涉农个贷包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贷款和个人支农贷款两大类,涉及了农民生活、生产、消费三大方面的资金需求。本文正是在甘肃服务“三农”和拥有丰富“农耕文明”的背景下,阐述了建行甘肃分行利用本省具有的诸多“农耕文明”在践行服务“三农”方面的具体案例。论文以建行甘肃分行通过涉农贷款服务“三农”为主线,以建行甘肃分行弘扬和宣传甘肃“农耕文明”为辅线,一主一辅贯穿全文,层次分明而又详细的探讨了建行甘肃分行有关“农耕文明”涉农贷款的创新性。
甘肃省庆阳市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作者: 强双龙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策略   文化产业   民俗文化  
描述: lk culture industry, referenced draws a great atten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nd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t a "soft levels. asal
全文:近年来,民俗文化产业由于受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影响小,且具有高附加值等特点,以一种“软实力”被国内外及各级政府部门所重视并加以大力开发,同时也取得了可喜成绩。经调查研究发现,现代文化产业,例如出版、动漫、电影电视等产业和城市,特别是国际化的大都市,是各国文化产业区域研究的重点。像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多伦多、甚至中国的上海,都是专家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但作为大家非常重视的民俗文化,至今好像还没有被系统地列入各地乃至各国的文化产业规划当中。本人经多方调研了解发现,民俗文化在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容易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发展潜力的产业基地,并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例如我国西藏的雪域高原文化基地、云南丽江民俗旅游基地、井冈山红色旅游基地、宁夏西部电影城和近年来参观人数胜过故宫的山西乔家大院等足以说明这一点。所以,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其他文化产业发展所需条件大不相同。换言之,它能够跨越区域自然条件和生存状况的藩篱,扎根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边疆海岛。近年来,甘肃省庆阳市立足传统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开发与创新,大力开发以香包为代表的民间民俗文化产业,努力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将文化生产转化为财富生产,使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产业驱动、全面提速、快速发展的生动局面。本文想通过近几年来甘肃省庆阳市所举办的“中国·庆阳香包艺术节”对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开发、带动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予以探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提出有利于庆阳乃至甘肃省发展民俗文化产业的策略与建议。
甘肃省孔庙遗存状况研究
作者: 刘袖瑕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甘肃   孔庙   文庙   孔庙遗存  
描述: of
全文:孔庙,又称文庙、夫子庙、至圣文宣王庙、先师庙等,是奉祀孔子及其门人的祭祀场所,是儒家文化的载体和象征。自第一座孔庙于公元前478年在山东曲阜发端起,历朝历代均有修建,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建筑数量不断增加,明清时期达到顶峰。经过清末社会动荡、民国时期的战乱频仍和新中国建设中的一系列破坏,现在还能保存完好的孔庙已经为数不多,绝大部分孔庙只是保留着其中一部分建筑物。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各地方也开始重视起对文物的保护工作,许多被曾占用的孔庙重新得以重视和保护,得到维护、修复。学术界对孔庙的研究探讨也相应增多,但是在对地方孔庙资料的整理方面进展略显落后。目前,学界对甘肃省孔庙的研究仍然是空白,本文从保护文化遗产的角度考虑,通过对甘肃省的各类方志、石刻资料、实地调查资料以及网络资料的研究,将甘肃省现存孔庙及孔庙遗存的历史、现状及风貌尽可能完整而真实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在略述孔庙发展历史及孔庙功能后,本文着重介绍了甘肃省现存的武威文庙、会宁县文庙、秦安县文庙、兰州府文庙、甘谷县文庙、静宁县文庙、两当县文庙、皋兰县文庙、天水文庙、徽县文庙、礼县文庙、正宁县罗川文庙、镇原县文庙、陇西文庙(府文庙、县文庙)、临洮文庙、西和县文庙和灵台县文庙等十八所孔庙及孔庙遗存。此外,本文亦收录了笔者在研究过程中所收集到的部分甘肃省其它孔庙之情况,希望能有助于甘肃孔庙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能对我们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有所裨益。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