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耒耜农具的命名及相关问题探究
作者: 陈昱文   来源: 农业考古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农具   歧头两金      
描述: 耒耜的形制及作用等问题,一直是聚讼之府,历代学者根据自己的观点定义农器,后人不加辨别加以引用,造成诸多舛误。根据历史文献及相关的考古资料,笔者以为,耒与耜初为不同的农具,随着铁器应用以及在农具刃部套嵌金属刀做法的普及,传统的耒、耜已消失不存,一种新出现的"歧头两金"农具,继承了耒、耜的形制及特点,因"歧头"具有耒的特点,套嵌的"金"与耜相似,这种农具便被附会为"耒耜"。耒耜虽在魏晋已逐步消亡,但作为上古农业代表,享有了极高的地位。
我国农具发展史简述
作者: 肖怀国   文建萍   来源: 农业考古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铲   人类劳动   铁锄   铁犁   踏犁   牛耕   原始种   收获机械   南北朝时期   农机社会化服务  
描述: 了对植物进行种植,于是就出现了农业,随之也就产生了原始种田的农具。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农具的进步;农具的进步又反过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恩格斯说:"工具意味着人所有特有的活动,意味着人对自然界有改造意义的作
农具的演变(六)
作者: 范宝臣   王少华   来源: 山东农机化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成宽   木轴   自由转动   人制   打谷   顺时针转动   手工农具  
描述: 连枷连枷(音liánjiā])亦作"梿枷"。一种在长木柄上装一排木条或竹条,用来打谷脱粒的手工农具。连枷由柄及敲杆组成,工作时上
中国古代石磨盘研究
作者: 曾慧芳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石磨盘   中国古代   饮食文化   杵臼   石转磨   胡饼   小麦  
描述: 中国素以农业立国,一部中国古代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农业发展史。农业不仅实现了人类的定居,也正是有了农业,才有了文字,从而产生了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研究农业自然离不开对农业工具的研究。石磨盘、石磨棒虽然是随着原始采集渔猎经济而出现的,但它却为农业的产生发展打下了基础,因而与农业有着一定的渊源。因此对石
全文: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改变。从最开始的植物果实的加工到谷物加工,纺织业上的运用到制陶业上的研磨颜料,先民在日常生活中对石磨盘、石磨棒可谓物尽其用。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石磨盘、石磨棒的这些用途
辘轳
作者: 吴蔚   来源: 农村.农业.农民(A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农书   《天工开物》   杠杆原理   木轴   提水灌溉   横木   空桶   北方农村   筒头   逐水而居  
描述: 辘轳是一种古老的井上汲水工具,至今有数千年历史。由于汲水工具缺乏,人类最初都是过着逐水而居的生活,采用肩挑手提的方式去采集江湖等地表水,供人饮用和浇灌农田。人类最早发明的简单汲水工具
我国古代的制油工具
作者: 袁剑秋   何东平   来源: 古今农业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油制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   宋应星   力牧   农器图谱   出油率   王祯农书   木实   榨油机械  
描述: 我国植物油制取的最早记录,见于《黄帝内传》:“黄帝得河图书昼夜观之,乃令力牧采木实制造为油,以绵为心,夜则燃之读书,油自此始。” 古代制油工具最早见于14世纪初的《王祯农书》,在该书的农器图谱中有
汉代储粮方式的考古学观察
作者: 张玮   来源: 南京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建筑类储粮设施   储粮环节   汉代   容器类贮粮器  
描述: 本文着眼于汉代仓储遗址和汉墓中出土的仓储模型明器和画像砖石,从汉代储粮环节上对贮粮设施和器具进行分类讨论,从粮食收割入仓到厨房炊煮,研究每个阶段相应的贮粮方式和器具,力图更加贴近汉代人的饮食生活,将汉代人日常贮粮的一整个环节展现出来。 汉代储粮设施的发现主要有仓储遗址、画像上的仓储形象和仓储模型明器
全文:),每个环节都有模型明器和画像对应。入仓环节结合第二章建筑储粮设施的分类,总结出四入仓方式:1、从正面仓门进粮;2、从顶下开的方窗进粮;3、从顶部进粮;4、窖窦的入仓方式。对于有些地区没有发现“粮罐
谷物清选工具——风扇车
作者: 赵晓娇   来源: 农村.农业.农民(A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农书   去壳   粮食加工机械   《农政全书》   宋应星   杜堇   风扇车   汉墓   清选   圆筒状  
描述: 除"四大发明"外,我国还有许多杰出的发明成果传诸世界,造福各国,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风扇车"就是其中之一。谷物在脱粒和去壳之后,人们需要扬弃谷壳、糠秕和杂物。人们最原始的方法是用手捧口吹,而后才懂得用木锨和簸箕靠自然风力进行,最后便有了粮食加工机械——风扇车的发明。风扇车,又称扇车、风车、风扇、风斗、飏扇、扬车、扬谷器等,是一种利用流体力学、惯性、杠杆、轮轴等物
秦石鼓文与渔猎文化研究
作者: 苏海洋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末期至新石器时代   渭河上游和西汉水上游   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互动关系   历史地理学   考古学  
描述: 渭河上游和西汉水上游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考古发掘表明,本区保存有丰富的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文章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以流域和文化板块为单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本区原始经济形态、历史文化景观格局以及环境变化与古文化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 该区地处关陇交通枢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末
全文:形态、历史文化景观格局以及环境变化与古文化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 该区地处关陇交通枢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就成为陇右文化交汇的中心。其地形、地貌、气候、植物区系也具有多元交汇的特征。 旧石器时代晚期
地域性景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联性研究
作者: 胡蓉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域性景观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生态   文化环境  
描述: 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全文:地域性景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同时也决定了我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截然不同的内容和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赖以生存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其得以繁衍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且,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存在的一定地域范围内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构成了一个专属于此地域的文化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内的各个变量相互作用、平衡运作维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健康、稳健的发展。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化形态的地域性景观,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者互相影响,互为前提。地域性景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前提条件,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当中形成了新的地域性景观。在两者的关系中,地域性景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是先导性的,没有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没有生存和发展的可能,同时也不具有其独特的地域性。正是由于我国拥有辽阔的疆土和由此而形成的南北迥异的地域性景观,才会产生如此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的新的地域性景观是对已有地域景观的有益补充,充分显示了人作为文化创作主体对于环境的适应性和创造力。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最易受科技影响的脆弱的自然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如何使人类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达到一种平衡并且处于一种整体和谐的动态发展的过程,就需要我们既依存于自然环境,又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和保护方法息息相关。 文章中以陕西安塞腰鼓和兰州黄河水车为例,通过分析这两种分别属于精神生活领域和物质生活领域的非物质文化形式的起源与历史、现状与发展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说明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与景观要素不仅给与传统文化艺术奠定物质基础,还深刻的影响到人们的性格、精神风貌、习俗习惯和生产方式,并且直接的赋予这些传统文化一种特定的地域色彩和个性。充分的说明了地域性景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密切联系,由此验证在整体性和真实性保护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应该全面地历史性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一命题。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