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黄帝 伏羲 后稷同族考
作者: 张潮   来源: 人文杂志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湖北省黄石市   帝王世纪   张潮   古代神话   石圆圈   批评指正   春秋时期   探考   东山嘴   古史辨  
描述: 黄帝伏羲后稷同族考张潮湖北省黄石市博物馆黄帝、伏羲、后稷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三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们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关系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有鉴于此,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探考,不当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黄帝之名见于铜器铭...
唐代田园诗概观
作者: 王润格   来源: 青海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实质   田园诗   唐代   思想内容  
描述: 尽管田园诗研究一直比较发达,但因未形成明确的概念界定而众说纷纭,导致出现不少问题和矛盾。农事诗、悯农诗、田家诗甚至某些山水诗被混为一谈。文章认为田园诗从产生之日起,就应专指那些讴歌宁静优美的农村生活的诗篇,其实质在于文人的娱情养心、平衡情感。 文章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田园诗的发展历史,在比较
全文:尽管田园诗研究一直比较发达,但因未形成明确的概念界定而众说纷纭,导致出现不少问题和矛盾。农事诗、悯农诗、田家诗甚至某些山水诗被混为一谈。文章认为田园诗从产生之日起,就应专指那些讴歌宁静优美的农村生活的诗篇,其实质在于文人的娱情养心、平衡情感。 文章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田园诗的发展历史,在比较各家观点的基础上对此概念的内涵等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以史为线索,对唐代各期各家田园诗的思想内容等一一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提炼出了几个普遍的田园意象:竹篱茅舍、鸡鸣狗吠、菊花壶酒、渔樵耕读、牧童黄牛。进而指出唐“田园诗”实质上是唐代文人在仕途疲累之时,放眼农村,驰骋想象,用他们的诗人之眼,看他们愿意看的农村生活中美好的一面,然后创造出的一个怡心养神的精神家园。这座精神家园宛如纯美的空中楼阁,从现实的农村拔地而起,既矗立于文人的仕途之外,又矗立于文人脆弱的内心。它的主要功能就在于平衡情感、怡情养心。但与陶渊明真纯朴野的田园诗相比,唐人的田园诗更像被化肥催出的大棚菜,虽枝壮叶肥,色泽鲜美,味道却差了很多。
西周农事诗中反映的粮食作物选种及其发展
作者: 范楚玉   来源: 自然科学史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野生植物   浙江余姚   稻秆   长江流域   考古发掘资料   保纯   《毛传》   驯化栽培   灰坑   黄河流域  
描述: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发生最早的国家之一。现有考古发掘资料证明,至少在距今七、八千年前,黄河流域已有以种植耐干旱的粟为主的原始农业,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稻谷、稻壳、稻秆、稻叶,则是距今六、七千年前长江流域种植水稻的实物例证。蔬菜和果树的驯化栽培历史开始得也很早。当我们的先民把野生植物加以驯化栽培的时候,需要有所选择,这就是农作物出现的开始。所以,选种的历史和农业发生的历史可以说是同样悠久。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我们的先民很早就已知道选用良种,并积累了对农作物品种的知识和选种标准、选种方法及品种保纯等十分丰富的经验。
西北神话初探
作者: 鲁小娜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神话   民族精神   民族文化   西北  
描述: 本文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关于西北神话与自然界及日、月神话体系的形成研究: 西北神话的发生与流传与西北自然界密不可分,因此本章重点阐述西北自然风貌、地理环境与西北神话之间的联系。探索昆仑文化与西北民族文化之间的关联;通过古文献中“明夷”与“石夷”以及日、月之母、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的记载梳理西北日、月
全文:、农业文化两方面之间的关系: 1、西北神话反映了民族战争与民族迁徙的历史现象。本文结合历史学知识,讨论禹伐三苗之战,黄帝、蚩尤争战以及西王母的历史迁徙轨迹与神话色彩分析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在神话中
深潜乡土 挖掘生命底色
作者: 祁宗芹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荒诞化   苦难命运   权力体制   生命力  
描述: 阎连科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活跃在文坛上的一位极富实力的作家,他自1988年发表《两程故里》引起了强烈反响之后,一直笔耕不辍,创作了瑶沟系列,九流人物系列,和平军人系列等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侧重中国乡土社会生存体制的理性批判,虽力度不够但已初显思想锋芒。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作家本人世界观、人
全文:阎连科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活跃在文坛上的一位极富实力的作家,他自1988年发表《两程故里》引起了强烈反响之后,一直笔耕不辍,创作了瑶沟系列,九流人物系列,和平军人系列等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侧重中国乡土社会生存体制的理性批判,虽力度不够但已初显思想锋芒。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作家本人世界观、人生观的逐渐改变和创作思想的日益成熟,作家为自己选择了耙耧山脉作为精神上的故乡。《耙耧天歌》、《黄金洞》、《日光流年》、《年月日》等作品标志着作家由对乡土的理性批判转向民间乡土社会挖掘人的生命本能的原始正义,以此拯救现代社会日益萎顿的生命个体,唤醒他们原初的生命意识。正当人们担心作家困守在苦心经营的苦难世界里而无法自拔的时候,作家又将笔锋重新对准了政治文化批判的主题,《坚硬如水》、《受活》等几部近作的相继问世,都给当代文学界带来了不小的震动,阎连科也因此成为读者、评论家们竟相关注的对象。然而,迄今为止,对作家的关注还仅局限于局部的视角,缺乏整体上的关照,本文将沿着作家踏上文坛至今的创作轨迹,重点考察作家乡土题材作品的主题转向、内在的精神指归及其不断变化的创作手法,通过具体个案的分析对作家的创作精神达到一个整体把握。 本文根据阎连科的创作时间和内容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作家早期小说创作,即瑶沟系列和农民军人系列,这两个系列实际上是同一主题的不同延伸。在这两个系列中,作家营造了一个中原乡土的袖珍世界,抒写了这个世界中个人和集体的梦想是如何在政治权力的体制下破灭的现实,对农民渴望跳出农门、逃离土地给予了饱含同情和理解的理性批判。 第二部分着重对作家90年代中后期的新乡土小说进行分析。从总体上看,这时期的作品已经摆脱了作家创作初期的凭经验写感悟的阶段,已经从具体的人、具体的经验中挣扎出来,进入一个更为阔大的世界。通过苦难化背景的营造,人在极端生存条件下的生命韧性的展示,以及不无悲壮色彩的悲剧结局的设置,表明了作家对个体生命本能爆发出的生命强力的赞美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 第三部分是对作家2000年以后现代理性精神的回归的深入考察。从2000年开始,作家改变了前一阶段对生命存在状态和命运的思考,把笔锋转向对人与社会关系的关注,通过《坚硬如水》、《受活》这两部作品,着重展示社会、文明对人的规定性以及对历史的反思,作品中充满了荒诞、残酷,令人难以置信的激情和象征意味。作家试图借此揭示出人类生存的一种状态,一种被重重迷雾遮蔽的现实,体现出作家对人类世界和社会的本质思考。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