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宋朝劝农研究
作者: 王兴刚   来源: 西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业技术   劝农文   宋朝   社会风俗  
描述: 的需要,都比较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强调劝课农桑为地方官员的重要职责之一。“劝农”即于此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它
全文:的意义,并对目前有关的学术研究状况进行了概述。 正文分五个部分论述了如下几个问题: 一、宋朝劝农的界定及基本情况 二、宋朝劝农在促进农业生产方面的作用 1、重视人力作用,宣传以勤为本 2、传播先进
秦石鼓与渔猎文化研究
作者: 李向阳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石鼓文   渔猎研究    
描述: 石鼓自唐初出世以来迄今将近1400年。在这期间,因为石鼓的残泐导致关于石鼓的归属、时代及内容的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即使到了民国时期的马衡、罗振玉、郭沫若等著名学者主张的石鼓为秦刻石得到确立
全文:石鼓自唐初出世以来迄今将近1400年。在这期间,因为石鼓的残泐导致关于石鼓的归属、时代及内容的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即使到了民国时期的马衡、罗振玉、郭沫若等著名学者主张的石鼓为秦刻石得到确立
构件视角的秦简牍和楚简帛构形差异比较研究
作者: 楼兰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比较   楚简帛文   特異構件   秦简牘文  
描述: At this
全文:件系統比較對文字材料豐富完備程度的要求,本文把比較的對象限定爲秦簡牘和楚簡帛文字兩種材料。 具體比較研究的思路是:以秦簡牘和楚簡帛直接構件作爲考察範圍,整理出二者相對特異者。在此基礎上,完成這些特
秦石鼓与渔猎文化研究
作者: 苏海洋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末期至新石器时代   渭河上游和西汉水上游   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互动关系   历史地理学   考古学  
描述: 渭河上游和西汉水上游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考古发掘表明,本区保存有丰富的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文章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以流域和文化板块为单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本区原始经济形态、历史文化景观格局以及环境变化与古文化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 该区地处关陇交通枢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末
全文:渭河上游和西汉水上游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考古发掘表明,本区保存有丰富的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文章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以流域和文化板块为单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本区原始经济形态、历史文化景观格局以及环境变化与古文化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 该区地处关陇交通枢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就成为陇右文化交汇的中心。其地形、地貌、气候、植物区系也具有多元交汇的特征。 旧石器时代晚期,本区出现采猎经济。它们主要出现在更新世末期气候相对适宜时期,大多位于水热条件和植被条件优越、野生动物经常出没的黄土沟谷中。 新石器时代早期(8200aBP-6900aBP),以种植黍、粟和油菜,饲养鸡、羊和狗为标志的原始农业经济兴起。这一时期的考古遗址呈散点状分布于河谷阶地。适宜的气候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以采猎为主、农耕为辅的原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本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经济尚处于“刀耕火种”农业的初级阶段,它仅仅是农业起源中的一个环节,可能不具备农业独立起源的特点。但从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和考古资料看,这里应该是中国早作农业文明的传播中心之一 仰韶文化时期(6900aBP-4900aBP),因为气候适宜、植被茂密,故农业经济的规模和空间不断扩大,至仰韶文化晚期(5500aBP-4900aBP)“刀耕火种”农业达到鼎盛。在仰韶文化中、晚期气候波动的背景下,农业开发重心逐渐由渭河干流以北的今庄浪县境内向渭河干流以南迁移,社会文明因素也加速形成,文化分异开始。“刀耕火种”的农耕方式也使局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并加速了该地区的土壤侵蚀。 龙山文化时期(4900aBP-3900aBP),本区原始农业经济由“刀耕火种”的农耕方式向锄耕农业转变,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衰落期(4800aBP-4200aBP)、再度繁荣期(4200aBP-4000aBP)、再度衰落和消亡期(3900aBP以后)。由于气候相对暖干和人为的破坏,生态环境趋于劣化,从而导致了4800±100aBP-4200aBP期间“刀耕火种”农业的衰落和经济重心的转移。齐家文化中期和后期早段(4200aBP-4000aBP),锄耕农业占据主导地位,土质疏松、气候温凉干燥的渭河干流以北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增长速度最快。4000aBP前后,气候快速向干凉发展,受强烈干旱的打击,齐家文化衰落并消失,经济形态也由农业经济向半农半牧转变。此后北方游牧文化南下,侵入本区渭河以北地区;同时文化分异加速。
《禹贡》——世界上最早的区域人文地理学著作
作者: 刘盛佳   来源: 地理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五服   区域研究模式   禹贡   九州   圈层地域结构模式   农业区位模式  
描述: 《禹贡》是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本文从九州边界的确定、九州的区域研究模式、治山和治水的辩证关系与圈层地带结构模式的朦胧设计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认为《禹贡》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国土综合整治开发建设总体规划,内分分区国土整治开发,分系统国土整治开发和国土整治开发战略。战略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以华夏族为主的多民族统一国家。五服说在理论、内容、方法上,都显示了超前水平,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认为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域人文地理学著作。
从劝农看宋朝乡村社会问题
作者: 于芹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劝农文   宋朝乡村   社会问题  
描述: 近年来伴随研究视角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学者在“自下而上”的历史观指导下,越来越多的关注历史和现实中的农村、农业和农民等“三农”问题。宋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转型期,这一时期的商品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特别是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乡村社会中的人、财、物产生了抽离作用,进而影响到了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乡村
全文::在这一背景下,宋朝乡村社会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宋朝乡村社会关系又出现了哪些新变化?而宋朝地方官员的“劝农”是观察宋朝地方社会极好的窗口和资料切入点。因此,我们打算以“劝农”为起点,结合《夷坚志
“屯田蹊径”的艺术内核探论
作者: 姚玉光   来源: 文学遗产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章法结构   屯田蹊径   慢词   柳永  
描述: "屯田蹊径"是柳永慢词的艺术内核,对此学术界尚未予以实质性地揭示。本文认为,这一内核的本质是将异时性和叙事性注入到以抒情为本位的词体之中,使词的时间和空间呈现出焰火般的绮丽壮观,或逐次燃亮,或今昔
吐鲁番出土文书语言研究
作者: 陸娟娟   来源: 浙江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語言   格式套語   吐魯番文書   俗語詞  
描述: ed fruitful results.Turfan studies has become an international famous learning to be on a par with Dunhuang studies.But the study of the language of Turfan Manuscripts has not received the attention it deserves,especially most of the Turfan Manuscripts are civilian appliance documents.The value of its language is not only in a high
全文:吐鲁番出土書指在吐魯番地區出土的古代寫本文獻。近一個世紀以來,吐魯番出土書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吐魯番學亦成為與敦煌學相媲美的一門國際性的顯學。但是吐魯番出土書語言的研究一直没有得到應有的
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庆阳农耕文化与区域环境关系研究
作者: 苗红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庆阳   文化剖面   响应   农耕文化   环境影响  
描述: 文化是人地相互作用的产物和综合表现。研究文化与自然及人文环境的响应,探索文化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下的形成过程是了解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庆阳农耕文化具有悠久性、多元性和连续性,是研究文化与环境响应的典型“剖面”。因此,本文选取庆阳农耕文化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的视
全文:农业及农耕文化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即本文的第三章:1)特殊的黄土结构、地理景观的边缘效应、围合与尺度效应以及隔离效应,从居所、食物获取和安全保障三个方面为人类提供了理想的长期定居条件,为农业和文
民间视野中的伏羲与女娲
作者: 余粮才   来源: 西北民族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相关习俗   女娲   口承语言民俗   伏羲   庙会   民间信仰  
描述: 伏羲、女娲是上古神话中的人物,他们作为人文始祖历来受到人们的祭祀。天水是伏羲、女娲的诞生之地,民间对他们的信仰十分浓烈。本文主要从民间视角出发,通过大量的田野作业资料,对天水民间关于伏羲、女娲的信仰作以考察。 从民间视野出发,天水伏羲、女娲信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庙会中人们对伏羲、女娲的祭祀,
全文:伏羲、女娲是上古神话中的人物,他们作为人文始祖历来受到人们的祭祀。天水是伏羲、女娲的诞生之地,民间对他们的信仰十分浓烈。本文主要从民间视角出发,通过大量的田野作业资料,对天水民间关于伏羲、女娲的信仰作以考察。 从民间视野出发,天水伏羲、女娲信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庙会中人们对伏羲、女娲的祭祀,这是民间对伏羲、女娲信仰的直接体现;其次是口承语言民俗,这是伏羲、女娲信仰得以存在的基础,体现了伏羲、女娲的神格;第三是日常生活中的信仰及相关习俗,这是伏羲、女娲庙会与口承语言民俗的延伸,是伏羲、女娲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的考察,我认为,天水民间对伏羲、女娲的信仰主要表现在人们对他们的敬仰上,具有祖先纪念的特征,呈现出“圣大于神”的特点。
< 1 2 ... 10 11 1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