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中国古代土壤改良技术研究
作者: 陈凡学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古代   农业技术   土壤改良  
描述: eat attention to adopting various techniques to improve soil quality when plowing the soil, so that the soil could keep sustainable fertility and high rate of yield.
全文: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国家,有着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古代劳动人民在土壤耕作过程中,非常注意采用各种技术对土壤性质进行改良,以期土壤保持长久不衰的肥力和高产出率。 古代人民通过粪肥施用、耕作、种植、盐碱土改造等措施,来改良土壤。中国古代土壤改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这包括古代对土壤结构与性状的认识、“地力可变”的思想、“地力常新壮”的学说以及土壤“治之得宜,皆可成就”的理论。古代在土壤方面的认识有土壤结构、有机质、吸收性能、盐碱性等四个方面,这些认识是改良土壤的重要前提。施用粪肥是中国古代土壤改良技术之一。古代“粪壤论”与当代土壤培肥,意义上基本一致。古代土壤施肥技术是一个整体,既有肥料的积制、保存措施、施肥技术,又做到了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包含“三宜”施肥以及“亲田法”等。“三宜”施肥,是指因时、因地、因物施肥。这对提高和保持土壤长期肥力,取得了良好效果。中国古代通过合理耕作和种植来对土壤进行改良。耕作,包括北方旱地蓄水保墒耕作、南方水田熟化土壤耕作、以及因时因地耕作对土壤性状改善。北方旱地耕作有耕耰、耕耱、耕耙耱三个阶段,南方水田有耕耨、耕耙、耕耙耖三个发展时期。合理种植技术,则包括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各种种植制度综合运用等。选择适当的种植方法,不仅提高了土壤肥力,也可以获得较好收成。古代还对包括盐碱地和冷浸田在内的中低产田进行了改良。古代盐碱地改良技术主要有:引水种稻洗盐、淤灌压碱、深翻窝盐与压砂抗碱、生物治盐等。冷浸田则是通过深耕冻垡、熏田暖土、烤田、施石灰、草木灰、骨灰等措施来实现。中低产田改良,一方面扩大了土壤耕种面积,另一方面提高了单位面积粮食产量。 在现阶段我国土壤环境状况堪忧,包括土壤污染严重、肥力下降、土壤次生盐渍化等问题。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土壤改良技术,对于当前土壤施肥、中低产田改造、土壤生态保护等,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里耶秦简田官研究
作者: 周玉梅   来源: 湖南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田官系统   乡官系统   特点与影响   田官   田官机构  
描述: 田官,是与田地管理事务有关的官署(或机构)及相应职官。 里耶秦简揭示的“基层田官系统”所设机构、职掌和之间的隶属关系比较清晰:田官机构,是中央派驻到县级的都官系统,是与公田管理有关的事务性官署(或机构)。同时,职事和县乡地方行政机构联系密切,具体表现在:田官出禀粟米受到县廷属官令史的监督,到县地方给
全文:联系密切。县治所在乡设都田啬,是负责官府控制的田宅及具体授田工作的长官。乡级田部机构,是都田啬设于“离乡”的机构,并非专门管理公田,还管理民田,与百姓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田部机构官员包括:田啬
明清时期定西自然灾害研究
作者: 权琦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灾害   明清   定西  
描述: 自然灾害的产生究其原因分为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不良影响因素。定西地区明清时期就已十年九旱,“贫瘠甲于天下”,当地百姓经常遭受由灾害带来的死亡威胁和经济损失。 左宗棠治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措施无论是在水利建设还是在植被保护方面对现在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都具有十分有益的现实意义。 总结定西明清时灾害状况,分
全文:自然灾害的产生究其原因分为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不良影响因素。定西地区明清时期就已十年九旱,“贫瘠甲于天下”,当地百姓经常遭受由灾害带来的死亡威胁和经济损失。 左宗棠治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措施无论是在水利建设还是在植被保护方面对现在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都具有十分有益的现实意义。 总结定西明清时灾害状况,分析其自然灾害产生的历史原因和明清政府治理灾害及安抚灾民的措施。
龙骨车与中国古代农耕实践
作者: 叶瑞宾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田水利   农业生产   土地利用   龙骨车  
描述: 龙骨车是我国古代应用最广、效率最高的灌溉工具,它对我国古代农耕实践乃至农业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梳理了龙骨车的起源、演变及其结构与分类,基于龙骨车在农耕实践中的实际运用,讨论了龙骨车在农业灌溉、抗旱排涝、土地利用、农作物改良等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巨大作用,进而考察了龙骨车对粮食产量增加、人口
全文:龙骨车是我国古代应用最广、效率最高的灌溉工具,它对我国古代农耕实践乃至农业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梳理了龙骨车的起源、演变及其结构与分类,基于龙骨车在农耕实践中的实际运用,讨论了龙骨车在农业灌溉、抗旱排涝、土地利用、农作物改良等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巨大作用,进而考察了龙骨车对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增长以及农业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由此认为,龙骨车作为一项重大技术发明,其对于我国古代农业社会的绵延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清末农业新政研究
作者: 苑朋欣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政   农业   地方政府   清政府   清末  
描述: 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清末新政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其间,清政府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改良和发展农业的新政策、新措施,各级地方政府对中央的这些政策和措施一般也能比较认真地贯彻实施,中国传统农业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发展和变化。这自然会促进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既反映了中
全文: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清末新政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其间,清政府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改良和发展农业的新政策、新措施,各级地方政府对中央的这些政策和措施一般也能比较认真地贯彻实施,中国传统农业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发展和变化。这自然会促进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既反映了中国农业领域内在的变革要求,又是国人在新形势下对农业重要地位重新认识并在实践上进行改进探索的结果。 本文旨在对清末农业新政进行较为全面和系统的专题考察(这在以前尚未见有)。绪论部分对选题立意、学术前史以及基本思路和观点予以概要交待,作为全篇的必要铺垫。以下分为十章。 第一章审视清末农业新政的历史背景。揭示出清末新政时期所以在农业领域推行变革,是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历史背景原因的。它并非一个孤立领域的改革,而是当时全局性新政的一部分,与其他方面的新政有着密切的连带关系。而从关联尤为直接的社会经济层面的背景条件看,清末农业困境的迫使、西方的经济冲击、重农舆论的推动都是重要因素。 第二章至第六章可以视为一个单元。主要是对农业新政的相关组织机构进行考察,将农业行政机关的创设和运行、农会组织的出现及其角色、农业教育机构的设立和施教状况、农业试验机构的开办与农业科研的起步、农业公司的诞生及其新质,分别置为一章。揭示出:中央农业行政机关和地方各级农业行政机关的设立,使农业管理初步走上了专门化和职能化的轨道,在组织管理农务,特别是在领导农业改良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清末农会是以研究农学、讲求农务、推动农业发展为主旨的新式社会团体,它们在组织设置、会员任职条件、会议制度、职责权限等方面都有一些新特点。这些新组织成立以后,大都积极开展活动,对推动各地农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各类农业教育机构的建立,使国外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教学方法和教育制度,有机会被借鉴采择,为以后农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础,给传统的小农社会注入了新科学的活力。但其局限性的存在,也使当时的农业教育在改进农业生产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业试验机构的兴办与发展,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农业科学试验的发端,揭开了中国近代农业试验与科研史的第一页。清末农业公司的建立,是我国农业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清末农村的浸润和延伸,对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有着一定作用和意义的。 重视发展农林种植业,也是清末重要的新政事项。第七章至第九章作为一个单元,对在各级政府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这些传统的农务事项的趋新发展进行了考察。认为:清末经济作物棉花生产有明显起色,经改进种植技术和引进美国优良棉种,棉花生产无论在产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所提高。我国传统的大宗出口农产品茶叶,在清末经历了剧烈的盛衰变化,通过组织茶叶公司、讲求近代茶学、推广新法制茶、改良栽培技术等,掀起了一场茶业改良和振兴运动,促进了我国传统茶业向近代茶业的转变。各地官绅在提倡和推广蚕桑方面做出了一定努力,桑蚕业和柞蚕业都有了较快发展,蚕桑技术的改良也很有成效可观。植树造林受到上上下下的普遍重视,发展林业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已为不少人所认识,大多数地方官吏和新成立的社会团体都大力倡导植树造林,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在清末造成了不小的声势,并取得了相当成绩。 最后的第十章,在以上各章研究的基础上,对清末农业新政成效进行了总结,并对制约农业新政成效的诸因素进行了剖析。指出了不同地区间农业新政成效的差异及不同层面农业的变化。认为清末新政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起步,农业新政成效的取得,清末各级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
定西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作者: 贾文雄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发展潜力   生态环境   可持续农业   定西地区  
描述: 可持续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它不仅可以实现农业经济的良性循 环,而且可以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 展有助于促进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以及社会的协调发展。本文首先归纳了可持 续农业理论产生的背景、概念及内涵、基本特征,并对国内外有关可持续农业研究
全文:可持续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它不仅可以实现农业经济的良性循 环,而且可以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 展有助于促进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以及社会的协调发展。本文首先归纳了可持 续农业理论产生的背景、概念及内涵、基本特征,并对国内外有关可持续农业研究的进 展作了回顾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本文以可持续农业理论为指导,对定西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农业发展 现状进行了公正、合理地评价,并深入分析了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探究出制约 全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即:①水土流失严重;②化肥、农药污染日益蔓延; ③农业生态系统中营养元素循环失衡;④自然灾害频繁;⑤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 ⑥区域经济结构与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⑦人口增长过快、文化素质低下;⑧农业资金 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⑨城镇与市场体系不健全。随后,本文又对定西地区农业发 展潜力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全区农业发展存在着很大潜力,主要表现在:①作物产量 提高还有很大空间;②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很大;③生物资源开发潜力巨大;④畜牧业 发展条件较好;⑤农业产业化发展前景良好;⑥生态农业发展前景广阔。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认为定西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应与农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以生 态环境建设保证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以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建设。最后,本 文提出了全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路以及农业发展的方向,并针对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和潜力,提出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中国古代大豆栽培探究
作者: 李钰   来源: 郑州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大豆文明   种植技术   大豆起源  
描述: 大豆自古至今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探究大豆的起源地和种植技术的历史经验,对于正视传统农业的价值,继承古代农业的优良传统,振兴现代大豆产业、维护国家粮油安全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环境特征(地理特征、气候特征、地貌特征、土壤特征),不同时期的大豆文物,“豆”字的形体
全文:大豆自古至今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探究大豆的起源地和种植技术的历史经验,对于正视传统农业的价值,继承古代农业的优良传统,振兴现代大豆产业、维护国家粮油安全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环境特征(地理特征、气候特征、地貌特征、土壤特征),不同时期的大豆文物,“豆”字的形体结构演变历史,古代文献中的史料记载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品种类型丰富的野生大豆等五个方面说明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大豆的原产地之一。 其次探究了我国历史阶段大豆种植技术的经验(主要包括播种期、整地、选种、育种、播种量、播种方法、田间管理及轮作、间作等七个方面),试图从种植技术的历史演进中获得启示,为振兴现代大豆产业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最后说明中国古代的大豆栽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历代大豆种植经验的积累和发展,既发挥了古代劳动者的农业生产积极性,又保证了自然界豆种的多样化循环,最终使中国古代人民在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灾害频繁、自然资源匮乏的不利条件下,创造了传统农业的“大豆”文明,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盛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世界农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黄土沟壑区不同下垫面条件对农田降雨入渗及产流关系影响的研究
作者: 宋孝玉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降雨入渗产流   黄土沟壑区   不同下垫面   数值模拟   农田  
描述: 水土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严重问题,这使人们认识到节约用水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为确保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必须加强农田水土资源的管理和生态系统重建的研究,处理好水资源利用和生态重建之间的关系,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雨水资源利用技术,以水资源作为主要约束条件,调整农业产业结
全文:—入渗—产流关系的数学模型,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本论文野外试验是在中国科学院长武农业生态试验站进行,室内实验是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干旱半干旱研究中心进行。在对试验区的土壤机械组成,土壤水分常数
盛唐士人的隐逸与王维“山水人格”的塑造
作者: 庞君民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山水人格   王维   隐逸   盛唐  
描述: , prosperity
全文:,人与自然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于是在这人天圆融的山水诗境里,山水染上了王维的人格色彩。如昌武先生所说:“王维诗所体现的胸中佳处,在于他创作构思中发展了新的审美原则:由于强烈的内心主体意识,外界不再是与
传统儒家家庭伦理及其对我国现代家庭伦理建设的启示
作者: 裴夕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现代家庭伦理   启示   儒家家庭伦理   建设  
描述: and trends, these new situation on the traditional family ethics raised new challenges in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family ethics formed a huge impact.
全文:“父慈子孝”、“义妇顺”、“兄友弟悌”,这种家庭伦理的教化,是中国社会保持稳固的社会秩序的有效手段。 然而历史发展到19世纪40年代,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传统发展轨道被打破,开始被纳入到现代
< 1 2 ... 7 8 9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