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古代书法审美意识对绘画的影响
作者: 宋民   来源: 美术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如印印泥   中国古代艺术   一笔书   篆意   翰林要诀   古代书法   书画同源   书如其人   写意性   如锥画沙  
描述: 在中国古代艺术系统中,诗、书、画三位一体,形成一个统一的结构形态,成为中国文人艺术的主导门类。其中书与画的关系更为密切。所谓“书画同源”、“书画用笔同法”,几乎是自古以来的定论。在艺术、美学发展长河中,二者发生了密切的相互影响关系。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把握书、画艺术的本质特征,从而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艺术精神。
古代书法美学对绘画美学的借鉴与影响
作者: 宋民   来源: 美苑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周星莲   中国古代艺术   米襄阳   篆意   中国书法   钱选   绘画美学   书画同源   书法美学   论书法  
描述: 中国古代艺术美学系统,是一个素朴结合的有序整体,各艺术美学之间存在着不可分离的密切联系,它们互相依赖、互相影响。古代书法美学处于这样一个整体之中,也必然同其它艺术美学发生交互影响关系,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借鉴、吸收其它门类艺术的精华,同时也对它们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诸多艺术美学之中,书法美学与诗文美学、绘画美学的关系更为密切。诗、书、画三位一体,在中国古代艺术整体中又构成一个子系统,成为中国文人艺术的主导门类。在中国古代艺术及美学的发
从画象石刻《纺织图》看汉代徐淮地区农业生产状况
作者: 尤振尧   来源: 古今农业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纺织生产   徐淮地区   络车   纬车   画象   嘉祥武氏祠   牛耕图   农业生产状况   汉画   织妇  
描述: 汉代画象石刻是我国古代一份极为珍贵韵文化遗产,不仅艺术价值高,而且内容丰富多彩,几乎涉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而反映农业生产的内容,无疑是更为难得的题材。属这方面的内容,除《牛耕图》外,《纺织图》是另一突出的题材。它不仅可以弥补文献记载之不足,而且把当时农村纺织生产情景更加形象地展现人们的面前。
谈明代书画作伪
作者: 杨臣彬   来源: 文物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古代书画   行草书   张择端   明代中后期   吴应卯   吴镇   钱选   《清明上河图》   传世作品   书画作品  
描述: 在我国书画作伪的历史颇为久远,可以上溯到晋、唐。宋代以后,随着官私竞相收藏之风的盛行,书画流通市场日趋活跃,经售书画作品逐渐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行业。在书画流通市场上,作者知名度的大小,作品时代的早晚,艺术水平的高低和传世作品的多寡,决定了作品的经济价值。有的"铭心绝品"乃至"价值连城",吸引了博利之徒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制造名家书画赝品,以伪充真,骗人牟利。中国古代书画作伪以明代为甚,特别是明代中后期,作伪地区分布之广,作伪者之众,作伪方法和手段之多变,以及流传赝品数量之多,均远远超过以
清代皋兰书画家唐琏
作者: 康复   来源: 兰州学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人学士   书画界   艺术宝库   唐琏   中国画家   文化艺术修养   艺术标准   皋兰   回腕   中国人名大辞典  
描述: 在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诗、书、画是三枝艳丽的奇葩。能诗、工书、善画不但是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所特有的文化艺术修养,也是今天我们品评古代文人学士的艺术标准。清代书画家人才辈出,群星璀灿。在众多的清代书画家中,皋兰人唐琏占有一定的地位。他的书法和国画对兰州、甘肃乃至西北书画界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可以说是清代甘肃最有名的书画家之一。《中国画家大辞典》、《中国人名大辞典》均列其名。
农耕文化流变背景下的民间美术生态研究
作者: 洪磊   来源: 农业考古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态研究   物质形态   北京绢人   扇面画   文化流   民间美术   内容和形式   抓髻娃娃   生产过程   物质文化  
描述: 农耕文化是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民风民俗,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容和形式特征,它分为农耕物质文化和农耕精神文化等不同的层面。农耕物质文化即物质形态、观赏作物、耕作方式、耕作技术、生
甘肃“花儿”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
作者: 齐敏敏   来源: 现代妇女(下旬)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新发展   传承   花儿  
描述: "花儿"作为一种民间演唱形式,深深根植于西北人民群众之中,它反映着流传地方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乡俗民愿,具有浓郁的地域和民族特色。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西北"花儿"的发展陷入瓶颈,文章拟从促进"花儿"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的思路出发,研究解决民歌发展面临的难题,将这一艺术形式保护和传承下去。
“非遗”保护下花儿表演的实践调研——以第三届大通老爷山花儿会为例
作者: 李言统   来源: 西北民族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花儿会   大通老爷山   “非遗”保护   花儿  
描述: 花儿会作为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事项,它引起的社会群体联动效应日益彰显,尤其在当下"非遗"保护的大旗下,花儿会的作用为社会广泛关注,但是,花儿会生态的急剧变化已成为一种不容置疑的事实。本文以2012年6月青海大通举办的第三届老爷山花儿会为例,从政府作为、花儿生态的篡改、歌手和听众的关系、花儿群体的萎缩等方面,论述了"非遗"保护下花儿表演在当下的存活现状以及保护措施。
从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看甘肃“花儿”的当代变异现象
作者: 萧昱   来源: 艺术科技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甘肃   文化生态学   当代变异   花儿  
描述: "花儿"作为一种民歌,是衍生于农村的口传文化,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转型发展,"花儿"也渐渐失去其原来固有的生存空间,不断发生文化变异,呈现出偏离传统文化的势态。以下本文就将从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看甘肃"花儿"的当代变异现象。
试论“花儿”的称谓、起源与发展
作者: 吉文莉   来源: 甘肃高师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起源   称谓   发展   花儿  
描述: 花儿及其被称为少年和山歌、牡丹的由来。花儿起源于公元4世纪的河州鲜卑族中,开始发展于南北朝时期,基本成熟于唐宋元时期,广泛流行于明清时期。
< 1 2 3 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