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社会史视角下的明清农书研究
作者: 康旭峰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书   经世致用   士人   社会史   明清  
描述: 明清时期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时期的农书编纂亦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明清农书不仅在数量上全面超越了以前各个历史时期,而且其内容广博,涉及了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并且对明清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明代中期以后,“经世致用”思潮风行;明末清初和清末出现了两次“西学东渐
全文:明清时期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时期的农书编纂亦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明清农书不仅在数量上全面超越了以前各个历史时期,而且其内容广博,涉及了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并且对明清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明代中期以后,“经世致用”思潮风行;明末清初和清末出现了两次“西学东渐”的高潮;“农本”思想得到进一步强化;以科举考试制度为特征的精英教育与民间大众教育紧密结合;出版印刷业繁荣。所有的这些都成为了明清农书创作的有利条件,促成了明清时期农书创作高潮期的出现。受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和封建王朝重农思想的影响,士人群体是明清农书的创作主体,而这其中,具有进士、举人等科举功名身份的各级官员和在野士大夫又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以地方性农书为代表,明清农书有着显著的地域特征,而明清时期普遍实行的地方官员任职地域回避制度有效地促进了区域农学的交流。明清农书的创作也体现出了一定的时代特征,如明代农书的创作的高峰期是在嘉靖以后,而光绪朝则是清代农书创作的兴盛时期。这其中既有“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也有海外贸易的刺激,又有美洲新作物的推动。 借助于明清农书,明清农业生产知识的传播在农书作者与农民之间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明清民间大众教育的繁荣使得广大农民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这是农书在农民群体间传播的前提。由于明清时期出版印刷业发达,农书的价格并不是农书传播流布的重大障碍,而明清时期多元化的图书发行渠道也有利于农书的传播。明清时期的民间日用类书能有效地传播物候、农业生产知识。图说性质的农书因其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故广受欢迎。明清农书在海外的传播促进了中西衣学的交流,扩大了中华农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20世纪20年代甘肃灾荒救济
作者: 付春锋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府   救济   甘肃   灾荒   民间力量  
描述: 民国时期甘肃灾荒频发,特别是20年代最为严重,造成了庞大的灾民群体,甚至导致社会秩序失调。由于20年代前期甘肃政治局势混乱,以至于作为灾荒救济主体的政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来自民间的救济成为主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民的苦难。国民军入甘后,对地方控制力逐步增强,加大了对灾荒救济的力度;同时,
全文:民国时期甘肃灾荒频发,特别是20年代最为严重,造成了庞大的灾民群体,甚至导致社会秩序失调。由于20年代前期甘肃政治局势混乱,以至于作为灾荒救济主体的政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来自民间的救济成为主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民的苦难。国民军入甘后,对地方控制力逐步增强,加大了对灾荒救济的力度;同时,由于民间力量因经济实力的限制及土匪的劫掠逐渐减少了他们的救济行为。所以,到20年代末期政府又重新成为灾荒救济的主体,然由于种种原因,却没能很好的救济灾民。 纵观20年代甘肃政府及民间力量的救济行为,反映出时甘肃地区由无序社会开始向常态社会转变。另外,虽其救济体制由传统逐渐向现代转变,具有进步性,但从救济行为的实践效果上看,反映了20年代甘肃社会经济的日益衰败化。
社会史视角下的明清农书研究
作者: 康旭峰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书   经世致用   士人   社会史   明清  
描述: 明清时期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时期的农书编纂亦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明清农书不仅在数量上全面超越了以前各个历史时期,而且其内容广博,涉及了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并且对明清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明代中期以后,“经世致用”思潮风行;明末清初和清末出现了两次“西学东渐
全文:明清时期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时期的农书编纂亦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明清农书不仅在数量上全面超越了以前各个历史时期,而且其内容广博,涉及了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并且对明清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明代中期以后,“经世致用”思潮风行;明末清初和清末出现了两次“西学东渐”的高潮;“农本”思想得到进一步强化;以科举考试制度为特征的精英教育与民间大众教育紧密结合;出版印刷业繁荣。所有的这些都成为了明清农书创作的有利条件,促成了明清时期农书创作高潮期的出现。受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和封建王朝重农思想的影响,士人群体是明清农书的创作主体,而这其中,具有进士、举人等科举功名身份的各级官员和在野士大夫又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以地方性农书为代表,明清农书有着显著的地域特征,而明清时期普遍实行的地方官员任职地域回避制度有效地促进了区域农学的交流。明清农书的创作也体现出了一定的时代特征,如明代农书的创作的高峰期是在嘉靖以后,而光绪朝则是清代农书创作的兴盛时期。这其中既有“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也有海外贸易的刺激,又有美洲新作物的推动。 借助于明清农书,明清农业生产知识的传播在农书作者与农民之间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明清民间大众教育的繁荣使得广大农民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这是农书在农民群体间传播的前提。由于明清时期出版印刷业发达,农书的价格并不是农书传播流布的重大障碍,而明清时期多元化的图书发行渠道也有利于农书的传播。明清时期的民间日用类书能有效地传播物候、农业生产知识。图说性质的农书因其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故广受欢迎。明清农书在海外的传播促进了中西衣学的交流,扩大了中华农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