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生命律动的艺术脉搏
作者: 谢菲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画像砖   时代背景   艺术价值   汉代   审美情趣  
描述: ops unceasingly in China holds the unique artistic immortal status.
全文:汉代作为中华文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价值,在中国不断发展的艺术史上占有不朽的地位。汉代在中国绘画的发展长河中,代表着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其中在艺术方面的发展成就,更是一颗夺目璀璨的明珠,开创出一个博大雄浑,丰富多彩的黄金时代,奠定了汉文化的基石。 而表现这一时期艺术精神文化最好的代表,就是汉代最具代表意义的艺术形式--画像砖。画像砖是真正属于汉代的审美奇观和艺术奇迹,也是中国审美文化史上一枝瑰丽夺目的奇葩。 本文尝试从多方面的角度出发,探究画像砖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背后所蕴藏的艺术精神和艺术价值,以及汉代人民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 画像砖作为汉代独特的时代产物,与当时社会历史的特殊背景具有密切的联系。本文第一部分首先从大的时代背景出发,对汉代的政治经济因素,人民的心理因素,及信仰因素进行分析和阐述,从而发现汉代人民独特审美观念形成的原因。第二部分,对画像砖的图像特征进行具体的剖析,从构图空间,绘画方式,体态刻画,雕刻手法以及画像内容的表现中,寻找汉代人民审美意象背后所体现的精神文化风貌。画像砖之所以可以成为是中华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不仅表现在它崇高的艺术价值,也表现在珍贵的史料价值方面。第三部分,即从画像砖所具有的,高超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史料性质两方面进行阐述,解释了画像砖作为汉代艺术代表的重要地位,对中国艺术发展史和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具有的双重作用。 汉画像砖拓展了早期美术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早期美术的表现手法和形式风格,充实了早期墓葬艺术的图像体系和观念形态,表达出独特历史时期下产生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象和审美理想,将中国美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的论述,从汉代人民高度发挥与超越时空的创作特色中得到启示,对汉代所形成的雄浑朴实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提升进一步的认识。
发展现代农业: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
作者: 杨超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发展机遇   现代农业   现实困境   科技创新  
描述: 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view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 there is need to follow the general
全文: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就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建设现代农业,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从整体上看,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既应遵循全球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应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以中国现代农业制度作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农业制度的发展演变为研究的切入点,以现代农业制度的绩效和面临的困境分析为研究的关键点,借助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重点研究未来现代农业制度的路径选择。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有根本的不同,现代农业是以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的农业产业形态。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科技进步主导性、资源配置市场化、产业结构优质化、区域生产专业化。 发展现代农业面临良好机遇: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发展技术密集型的现代产业成为世界潮流;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正在兴起,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的传统生产方式;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正引领农业走向现代化,政府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越来越重要。发展现代农业同样面临现实困境:农业天然的弱质性,农业人口多而人均资源少,农业科技进步与生产相脱节,向工业倾斜的经济政策以及限制城乡流动的户籍制度等。 国外现代农业发展蒸蒸日上,美国的规模经营型农业发展模式突出表现在科技应用、土地制度、政府作用以及销售合作社等方面。日本的集约型农业发展模式从生物技术、政府作用、兼业化以及农业协同组织方面做到了极致。法国的专业化农业发展模式在土地政策、专业化生产、政府投资、合作社方面成为典型。各国农业发展模式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具有有益的借鉴作用,我国现代农业模式的选择应重点学习发达国家长处,倡导科技进步作为现代农业的内在动力,鼓励土地规模经营作为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推进可持续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的战略目标。 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对现代农业的路径选择做出分析,即:全力提升自主创新和成果应用水平,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保护和投入力度,完善建设现代农业的政策支撑;进一步调整结构和创新经营方式,夯实建设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支撑;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健全建设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支撑;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构筑建设现代农业的人力资源支撑。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作者: 吴迪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   社会主义新农村   文化建设  
描述: ing well-off society in nowadays, as the rear areas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ecurity, rural areas are not only the hope of Chinese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bottleneck", which are influencing and restricting Chines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全文: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闻名的农业大国,在当今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作为中国政治经济安全大后方的农村既是中国发展的希望,也是影响与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极为关注,连年出台一系列支农、惠农、富农政策。目前,农村的面貌大有改观,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社会治安有所好转,农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在生产发展,“丰衣足食”之后,一方面九亿农民期盼自己能如城里人一样享受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成果;一方面农村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注入文化动力。党和政府体察民情,为民所谋,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强调要重视和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努力营造一个“乡风文明”的农村人文环境。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经过各级地方政府的引导和广大教育、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农村的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为此党和政府反复强调“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因此,深沉思考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理性审视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律和路径,对当下中国的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科学内涵。首先从中外学者对文化的定义入手,得出文化的内涵,继而对农村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内涵进行科学界定。第二部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第三部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原则。新农村文化建设要确保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继承创新、多样性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第四部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首先分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继而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纳。第五部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根据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措施和机制进行梳理。有效措施包括:提高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重视农村教育;加快队伍建设;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发展文化产业;加快体制改革等。 本文使用理论联系实际和系统分析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并得出了以下结论:即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系统工程中的一项重大课题,其重要性已经被全社会所认同。新农村文化建设一定要融入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一定要服务于广大农民、维护农民的文化权益;一定要形成整体联动机制,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努力。
陆游农事诗研究
作者: 姜春霞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陆游   重农思想   农事诗   艺术特色  
描述: 陆游(1125-1209)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也是我国古代存诗最多的诗人,在其诗集《剑南诗稿》中现存诗9300余首,其中有大约500首记述了诗人熟知的农事生产活动、农业生产状况、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农民们的生活场景等内容。学界对于这些诗歌的研究,大多仅停留在农业史料的角度进行分析,而从文学角度进
全文:陆游(1125-1209)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也是我国古代存诗最多的诗人,在其诗集《剑南诗稿》中现存诗9300余首,其中有大约500首记述了诗人熟知的农事生产活动、农业生产状况、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农民们的生活场景等内容。学界对于这些诗歌的研究,大多仅停留在农业史料的角度进行分析,而从文学角度进行的分析,却又把他们归入田园诗研究。本文旨在把陆游的这些诗作从农事诗的角度,在细致分析内容的基础上,揭示出陆游农事诗歌的艺术特色以及诗人的农事思想,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个案研究。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农事诗的定义及陆游的农事诗创作:农事诗就是以反映农事劳作、农业技术、农民生活状况为主题的诗歌,与田园诗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诗歌描述的主角是农民,反应的是农民们的哀愁和痛苦、幸福和快乐,而不是士大夫们的闲情逸致。陆游的农事诗歌除有少量诗作作于诗人出仕为官时期以外,大多作于诗人长期蛰隐家乡山阴期间,大约为从乾道二年(1166)诗人第一次罢归山阴至诗人去世的嘉定二年(1209)。 第二部分为陆游农事诗分类研究:陆游的农事诗作大约500首,从思想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农家乐诗、农家苦诗、租税赋税诗、乡邻关系诗、农技、农谚诗等五类。农家乐诗中,诗人描绘了农民们少有的节日之乐、丰收之乐和知足饱和之乐;农家苦诗中,诗人描述了来自大自然的天灾和来自统治阶级的压榨剥削这双重灾祸带给农民们的无边无际的痛苦;租税赋税诗在内容上分为揭露赋税弊端和劳动人民不堪忍受的凄惨境况的诗作、赞同甚至是积极要求农民们(有时也包括诗人自家人)要按时足量的交税的诗作和缴税后人们乐享太平的诗作三大部分;乡邻关系诗中,诗人热情赞美了朴实的乡邻们之间不论在灾荒之年还是在贫寒之岁,彼此友爱,真挚而又深厚的感情;农技农谚诗中,诗人记载了自己耳闻目睹的农业生产技术、生产经验和农民们的发明创造,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农技、农谚诗中还包括一些禽言诗,因大多禽言诗都与农事劳作有关,所以并为一类。 第三部分为陆游农事诗的艺术特色:简易流畅、平淡自然是陆游农事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诗人不仅采用民歌、乐府的表现手法,以白描为主,还喜用反衬,其中也不乏丰富的想象。多采用亮丽的色彩,形象生动。好发议论,感情真挚。 第四部分为陆游的农事思想:主要是继承了我国古代的重农思想,并反映在他的诗歌、文集中,也表现在他对子孙的教诲中,同时这些思想也反映了诗人心念恢复大计的爱国深情和对于国君的耿耿忠心。
《诗经》与先周部族文化
作者: 王培臣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先周文化   祖先崇拜   宗教文化   《诗经》   农业文明  
描述: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受到历朝统治者和封建知识分子的重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学界对《诗经》的研究更趋深化,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新的研究角度和方向被引入到《诗经》的研究之中,这促使《诗经》研究进入到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新时
全文:《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受到历朝统治者和封建知识分子的重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学界对《诗经》的研究更趋深化,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新的研究角度和方向被引入到《诗经》的研究之中,这促使《诗经》研究进入到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新时期。本文试图从地域文化和部族文化的角度对《诗经》进行整体观照,通过对先周时期整体的文学、历史、哲学、宗教和民俗情况的宏观把握来深刻挖掘和阐述《诗经》与先周部族文化的关系。 周族是较早进入农耕的民族,其文化本质上是农业文化,农业文明在《诗经》的周族史诗、颂诗中得到体现,并且这种农业文明从一开始就同周族对祖先神的崇拜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周族史诗、颂诗的双重主题。 古代先民普遍认同灵魂不死,周族认为人死后灵魂归天,这种观念直接影响了其神灵系统的构成,也促使周族别具一格的祭祀文化的形成;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都是周族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对此问题本文也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和阐发。 先周时期反映社会等级制度的礼渐趋完备,其饮食文化鲜明地表现出仪式化和等级化的特征,礼仪和酒文化逐步融入饮食习俗之中,成为上古文明的重要标志和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