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庆阳地区糯玉米品种筛选及栽培技术研究
作者: 陈红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筛选   模式化栽培   糯玉米   应用  
描述: 玉米是庆阳地区仅次于小麦的第二大类作物,种植历史悠久,生产面积较大,分布范围广泛。但是在玉米生产中,长期以来,以普通型玉米为主,品种类型比较单一、生产技术落后、产量水平较低,尤其是鲜食和加工用玉米品种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生产附加值较低,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对玉米产品的多种需要,严重影响着该地区农业经济结
全文:生产的要求,进行了优势区域的确定。建议在光热资源一熟有余,两熟不足,灌溉条件差的北部丘陵沟壑区(环县、华池)重点推广早熟糯玉米品种,如恳粘1号、香甜黑、早鲜黄、黑包公等;在光热资源较为充足的中部残塬沟壑区
黄河流域史前至两汉小麦种植与推广研究
作者: 李成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史前至两汉时期   面食加工技术   黄河流域   小麦   种植  
描述: 在中国农业史上,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旱作农业体系曾发生过重大转变:小麦种植经过漫长的发展,最终取代粟成为北方地区的首要栽培作物。考古资料显示,小麦在黄河流域最早出现的确切时间是龙山时代,然而此后却长期在农业生产中不受重视;从西汉晚期开始,才逐渐在该地区得到了大范围推广。与此同时,小麦的社会地位也逐渐提
全文:在中国农业史上,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旱作农业体系曾发生过重大转变:小麦种植经过漫长的发展,最终取代粟成为北方地区的首要栽培作物。考古资料显示,小麦在黄河流域最早出现的确切时间是龙山时代,然而此后却长期在农业生产中不受重视;从西汉晚期开始,才逐渐在该地区得到了大范围推广。与此同时,小麦的社会地位也逐渐提高,并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运用考古学、历史学等方法,分析梳理黄河流域史前至两汉时期与小麦有关的出土资料和文献记载,对该时空范围内的种植与推广历程、特点、因素及影响展开研究;在此基础上,尝试探讨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发展的脉络,以及技术创新、文化交流等条件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将史前至两汉时期小麦在黄河流域的种植与推广历程划分为试种、劝种和广种三个阶段。试种阶段从龙山时代至西周,该时期小麦分布呈“西少东多”的特点,黄河下游和黄淮平原的种植面积多于其他地区;小麦在农作物中所占的比例极为有限,表明当时人们对其缺乏重视。劝种阶段从春秋至西汉早期,该时期小麦在黄河下游及附近地区的分布有所扩大,但同时关中地区却出现了“不好种麦”的情况;“五谷”的出现反映出人们逐渐认识到小麦的重要性,而政府“劝种”冬小麦则标志着其地位的提升。广种阶段从西汉中晚期至东汉,该时期小麦栽培除了在黄河下游附近继续得到较快发展之外,还在关中及河西地区得到了大力推广;而从小麦在政府颁发的农事诏令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亦可看出当时其已成为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组成。 第二部分,对小麦种植与推广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因小麦生长特点与黄河流域降水量分布不均的自然环境相矛盾,导致其长期无法得到广泛种植;黄河下游和黄淮平原的气候与降水条件更为适合小麦发育,是其试种阶段分布特点形成的基础。随着人类适应并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不断增强,耕作技术、生产工具和水利灌溉等方面得到了较大发展,带动了黄河流域小麦栽培技术的进步;与此同时,冬小麦由于生长周期的季节性差异,在作物体系中逐渐凸显出互补性优势,使得统治者意识到其对于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从而推动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西汉中期以前,由于转磨普及程度的低下和面粉生产的滞后,使小麦的食用方式难以为人们所接受,导致其缺乏种植积极性;西汉晚期至东汉,转磨形制及筛粉工具的发展提升了面粉磨制的质量,发酵技术的成熟也令面食加工技术得到了显著进步,不仅使小麦的优势得以充分展现并被社会认可,还促进了其在黄河流域的广泛普及。 第三部分,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总结古代新疆地区的小麦种植和面食制作技术特点,并分析其与同时期黄河流域技术系统的差异。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新疆与内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在此过程中,来自不同地区的食品加工技术相互影响、取长补短,促使黄河流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小麦面食系统,进而对小麦种植在该地区的普及产生了推动作用。这一历史进程充分反映出文化多样性与互补性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积极意义。 第四部分,探讨汉代以后小麦种植业从黄河流域向各地区扩张的情况、及其对于古代社会人口增长的影响,进而揭示各历史阶段小麦地位的变化。尽管两汉时期小麦推广未能动摇当时粟在农业的优势地位,然而其栽培与加工技术的发展,为以后麦作农业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随着唐代中期以后面食为主的饮食文化在中国北方地区逐渐确立,小麦也取得了与粟同等重要的位置。 运用考古学、历史学、农学、食品工程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从技术手段和实践应用层面对资料证据进行比较;同时在宏观上把握小麦种植与推广历程的整体脉络,探讨各种因素内在的相互联系。这是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
核桃文化及其休闲农业开发研究
作者: 孙宜莉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赏玩文化   休闲农业开发   价值体现   核桃文化  
描述: 核桃是世界著名四大干果之首,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有“长寿果”、“万岁子”之称。核桃在我国栽培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勤劳而又智慧的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所创造的核桃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探索核桃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近年来,休闲农业成为旅游业的新亮点,受到了广泛
全文:核桃是世界著名四大干果之首,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有“长寿果”、“万岁子”之称。核桃在我国栽培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勤劳而又智慧的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所创造的核桃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探索核桃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近年来,休闲农业成为旅游业的新亮点,受到了广泛关注,文化的深度挖掘对于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目前休闲农业开发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核桃作为我国传统栽培作物,探索核桃传统文化对于休闲农业开发无疑具有有益的启示和帮助。目前,关于核桃文化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核桃种质、基因、选育等的研究,但对于传统文献中核桃文化价值的探究却少有人进行系统的总结。因此,核桃文化的挖掘工作尚待深入。 本文立足于充分利用古籍资料,探讨古代人民对核桃的开发和利用,具体从核桃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进行论述,与现代旅游业中最受重视的休闲农业开发相结合,不仅是古籍资料中核桃文化的现实应用,而且为休闲农业中的文化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论文首先探究核桃的起源地以及我国核桃栽培扩大分布的变化轨迹,主要体现在核桃栽植地域延伸和古代人民对核桃认识的变化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沿着历史这一主线逐步探索古代人民对核桃适用性的发掘以及文化的创造,并论述现代核桃文化及其产业发展现状。其次,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重点研究核桃文化价值,物质层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饮食文化、药用文化、把玩文化;精神层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文学艺术和民俗文化,并从中总结三个方面的核桃文化休闲农业开发价值,分别是:园艺观赏价值、抗体保健价值、艺术赏玩价值。最后,总结我国核桃休闲农业开发现状及其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核桃休闲农业开发的原则与对策,选择安徽宁国甲路镇为案例区,在深入分析该地区资源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将上述总结的核桃文化以及价值,应用于休闲农业开发中。
新疆棉区棉花铃库特征的研究
作者: 勾玲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产量   不同棉区   气象因子   棉铃   品质  
描述: 气象因子对棉花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揭示了新疆棉区棉花高产、优质的原因。结果表明: 1.同一品种在不同生态棉
全文:气象因子对棉花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揭示了新疆棉区棉花高产、优质的原因。结果表明: 1.同一品种在不同生态棉区种植生育期的变化表现为,北疆自育早熟品种在黄淮海棉区种植生育期缩短8~18天,黄淮海棉区的中早熟
番茄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研究
作者: 刘玉霞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传播   番茄   分布   影响   原因  
描述: 明清时期,中外交流频繁,美洲作物不断传入我国。美洲作物的引进、栽培和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活动。这些作物的引进大大丰富了中国作物的种类,对中国农业及饮食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国内对美洲作物的引进和传播研究较多,但大多侧重粮食作物,对蔬菜作物缺乏研究。 本文以番茄在中国的传播为研究对象
全文:明清时期,中外交流频繁,美洲作物不断传入我国。美洲作物的引进、栽培和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活动。这些作物的引进大大丰富了中国作物的种类,对中国农业及饮食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国内对美洲作物的引进和传播研究较多,但大多侧重粮食作物,对蔬菜作物缺乏研究。 本文以番茄在中国的传播为研究对象,时间上选自明清至当代,以大量史料为依据,综合运用文献学、历史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了番茄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径,阐述了百年来番茄的引种、推广历程。通过横向比较和历史纵向比较,归纳和分析出番茄传播的动因,指出了番茄传入后对中国的影响。 本文第一章在简述番茄起源中心及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后,重点考证了番茄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径。研究表明,番茄传入的时间为明末,约在万历年间。本人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番茄传入中国的三条途径,认为陆上丝绸之路传入的可能性不大。最初从海路分两条路线传入南方沿海地区,广东应该是番茄传入后的最早落地点之一;明末清初从荷兰传入台湾是其传播途径之二;民国初期从俄罗斯传入是则是途径之三。此后,番茄又被多次、多途径的从国外引种。 本文第二章全方位展现了番茄在中国的引种与推广历程。明末,番茄传入中国,山西、贵州、云南均有记载。清初,番茄传到福建、台湾及华北地区的山西、山东、河北及陕西等。清中后期,扩展到云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民国时期,番茄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但番茄栽培不多,主要集中在大城市郊区。建国后,番茄发展成为全国性的蔬菜。目前,中国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番茄生产国之一。 在前几章史料梳理的基础上,第三章对番茄引种推广的原因作了系统的分析,包括自然生态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因素、饮食文化因素及其他社会因素。第四章分析了番茄传入后对中国的经济、农业种植结构、饮食结构及科学研究等影响。 番茄的传播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它的传播速度、传播范围受到自然和人类双重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对人类产生反作用。随着番茄的进一步传播,番茄产业发展迅速,它将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更为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宋代山水田园词研究
作者: 张培   来源: 河南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山水田园词   宋代   深层意识   艺术魅力  
描述: 宋代在词的发展史上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词发展的巅峰时期。宋代文人几乎都进行过词的创作,而山水田园词作为词创作题材的一部分,在词人的创作活动中占据了较为重要的一部分。虽然山水田园词不是宋代词坛创作题材的主流,但不可否认的是,山水田园词仍然是词史上不可忽略的一种创作题材,也是山水田园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
全文:宋代在词的发展史上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词发展的巅峰时期。宋代文人几乎都进行过词的创作,而山水田园词作为词创作题材的一部分,在词人的创作活动中占据了较为重要的一部分。虽然山水田园词不是宋代词坛创作题材的主流,但不可否认的是,山水田园词仍然是词史上不可忽略的一种创作题材,也是山水田园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宋代山水田园词还是很有研究意义的。 前人对山水田园词的研究,大多是侧重于对单个作家的作品进行分析,更多的是从山水词或者田园词的意境、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较少把山水田园词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以文本为依据,通过系统具体的分析,将宋代山水田园词的创作状态和词人的创作心理意识给读者展现出来。 本文引言部分对宋代山水田园词的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并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详细的界定,对山水田园词和山水田园诗进行了简要的评析。正文分四章对其进行论述。第一章简要论述了宋前山水田园文学的渊源、产生和流变;第二章概述了宋代山水田园词的创作分期;第三章分别从丰富的意象、飘逸的晋宋兴味、优美的意境、独特的语言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宋代山水田园词的艺术魅力;第四章分别从宋代山水田园词人对庄子思想的受容、精神上的自我治愈能力、郁积于心的怨忿情绪等三个角度对宋代山水田园词人内心深处所蕴藏的心理意识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通过对宋代山水田园词的研究可以看出,这一词体题材的出现和发展不仅开拓了词境、扩大了词的题材,还推动了宋词的繁荣和发展。宋代山水田园词不仅反映出宋代山水田园词人内心深处蕴藏的心理意识,还在一定程度上将宋代文人思想意识的一个重要侧面也展示出来,更映照出宋代文人的社会生活状态。
西辽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植物遗存研究
作者: 孙永刚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早期青铜时代   西辽河上游   植物遗存   生业方式   新石器时代  
描述: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讨西辽河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与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不同考古学文化时期人类活动、植物遗存与生业方式的关系。本文涉及的年代范围是距今10000-3500年间,约相当于地学界的全新世初期至大暖期结束时期,或考古学界的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
全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对西辽河上游地区古代文明产生的动因与过程的探讨。 论文共分为7章: 第1章,绪论。明确了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近五百年来玉米在中国境内的传播
作者: 韩茂莉   来源: 中国文化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玉米   中国境内传播路径   近五百年  
描述: 玉米是16世纪中期传入中国的重要农作物,在近五百年的传播历程中,形成东南海路、西南陆路、西北陆路三条入境传播路径。本文在肯定三条传播路径并存的前提下,指出经由东南海路一线完成的传播空间在国内占主导地位,且无论经由哪条路径,以移民为主要形式的人口流动是推动玉米在中国境内传播的主要动力。并强调经由三条玉米入境传播路径形成的传播区域与中国自然地理格局十分吻合,这样的结果与作物在传播历程中通过环境适应,选择适宜生存的品种直接相关。
庆城县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
作者: 王鸿   张庆莉   苏建文   张会玲   来源: 甘肃农业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玉米   发展建议   庆城县   生产现状   存在的问题  
描述: 在对庆城县玉米生产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发展玉米产业的建议是从项目劳动,政府扶持、政策优惠;引进推广优质饲用品种;基地生产、规模发展;兴办饲料加工企业,提高产品利用率和附加值;实行种、养、加结合和产、供、销一体化。
陕西省小麦地方品种主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作者: 陈雪燕   王亚娟   雒景吾   吉万全   来源: 麦类作物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遗传多样性   小麦   地方品种  
描述: 为进一步挖掘小麦种质资源潜力,给小麦新品种选育创造条件,对陕西省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地区1 225份小麦地方品种主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7个形态性状、3个农艺性状和2个抗病性
< 1 2 3 ... 7 8 9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