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基于文化视角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培育
作者: 刘文生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品牌   农民专业合作社   文化  
描述: elopment of farmer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and make them modern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 which lead farmers to take part in the competi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markets
全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2009年中央1号文件也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了高度关注,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加快发展农民
日常生活变迁中的教育
作者: 顾月琴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识字   职业教育   社会变迁   杂字   明清   教材  
描述: ty and
全文:士农工商,四民分业思想古已有之,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早期,教育一般是贵族的特权,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教育与文化底蕴。隋唐科举制度实行后,学优则仕便成为普遍法则,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更成为士子读书进仕的法定教科书。他们希冀通过科举考试而跻身封建社会的主流阶层,因此往往追求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英文化,重人文政务而轻自然科学及技能技艺的学习,导致中国古代农工商等实科教育不发达。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辟土殖谷的农民,作巧成器的百工,通财鬻货的商人,为应对写信记账等生活需求,也有了读书识字的愿望与可能。而科举竞争的激烈,产生了大量的落第文人,这些受过精英教育的落榜者由雅入俗,与市井中人同流,冲破儒家思想约束,编写了大量的杂字教材。这类杂字是我国古代流传在民间与“三百千”并行的识字教材,一般句式短小,语言通俗浅显,内容简单实用。与儒家经典注重修齐治平鄙视工商的思想不同,杂字较少引证古代圣贤言论,除介绍人情世故及自然科学外,还大胆传授农业生产知识、商业经验、百工技艺等实科内容,将识字教育、知识教育及职业教育融为一体,是普通百姓生活中的百科全书,促进了中国古代民间教育的发展。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杂字成书从体例到内容都是对汉代以来“经学”传统的背叛,元代政府甚至明令限制乡塾使用“杂字”教学,似可作为历代统治者对其抱有偏见的旁证。但由于杂字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迎合百姓“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的观念,因此明清时期杂字种类增多,内容也日益丰富,它的读者不限年龄,不拘身份,成为当时中下层百姓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事实上,发展到明清时期,杂字已逐渐突破识字教材的功能,成为对底层百姓进行知识教育及职业教育的实用教材。由此,儒家精英教育与杂字大众教育相结合,满足了不同阶层的文化需求,中国教育出现了事实上的“双轨制”,使中国传统文化以无所不在的力量渗透于社会各个角落,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及教育的普及。杂字非但在中原地区广泛流传,而且还被少数民族学习采纳,出现了少数民族杂字。杂字甚至还跨洋越海,远播台湾、日本等地,对这些地区的教育与文化做出了贡献。因此作为中国民间俗文化的一部分,杂字在中国教育史及文化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其功不可没! 本论文从大量原始资料入手,追溯杂字从古至今的历史轨迹,力求透析商品经济发展下,明清杂字盛行原因及其特点,并寻求杂字与社会变迁的内在张力,以期为当今中国的教材改革、扫盲教育及农村教育提供借鉴作用。全文包括正文和结语部分,正文部分共分五章: 第一章:分别论述本论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及论文基本框架等内容。 第二章:主要追溯了杂字的历史轨迹。杂字作为书名起源较早,远在汉魏时代已有所见,《隋书·经籍志》就著录多种杂字,但这批早期杂字多已亡佚。宋以后识字课本丰富多样,杂字也成为当时百姓子弟农闲时接受教育的常用教材。明清时期杂字获得长足发展,其种类渐趋繁多,内容也日益丰富。民国期间新学兴起但依然有百姓使用杂字教学,建国初期及改革开放后,为配合扫盲教育全国各地也编写了多种杂字教材。 第三章:讨论明清时期杂字在民间盛行的原因。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城乡生活的变迁,人们日常经济生活需要一定的读写能力。价值观念的转变,科举竞争的加剧,“弃儒经商”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而市民阶层的壮大,激发了市民阶层主体本身对精神生活的向往,他们对通俗娱乐的需求,包括对读物的需求日渐明显。北宋以来印刷术的广泛应用,为杂字的刊行提供了技术条件。明清时期私塾教育极大发展,杂字也被大量用作补充教材。因此明清时期杂字种类渐趋增多,内容日益丰富,并在民间广为流传。 第四章:系统分析杂字与其他蒙学教材相比的不同特点。传统蒙学教材注重灌输儒家伦理道德,尤其是两宋后受理学思想影响,许多蒙学教材更多抽象的道德说教。而杂字教法灵活,内容多为日常事物名称及农工商等实科知识,贴近百姓实际生活,多用方言口语,通俗易懂,有的还蕴含敦亲睦族、勤俭节约、惜时上进、反对迷信等思想教化,将识字教育、知识教育、职业教育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实用价值,大大便利和丰富了百姓日常生活,促进了我国古代民间职业教育的发展。 第五章:研究了杂字在国内外的流播情况,包括中原西北部边疆少数民族及台湾、日本等地的杂字,介绍了与杂字类似的明清商业书,分析了杂字与传统识字教材“三百千”的异同。民国期间新式学堂普遍建立但杂字依然为百姓所接受,建国初期及改革开放后,为配合农村扫盲教育,全国编写了各类杂字教材来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这些都体现出杂字对后世教育的深远影响。 该论文结语部分指出杂字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它不仅是民间识字课本,更是对底层百姓进行知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实用教材。杂字与儒家经典命运迥异,虽然没有受到封建统治者应有的重视,但对普及我国大众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民国时期包括建国后的农村教育、成人扫盲教育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裕固族生活方式变迁的研究
作者: 王莉丹   来源: 西北民族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变迁   裕固族   生产与生活方式  
描述: , south of Gansu province.
全文:本文是笔者在三次深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双海子村进行了实地调查后完成的。本文主要通过观察法、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从农牧民视角对民族地区生活方式变迁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并分析了原来从事牧业的裕固族,在转换生产方式从事农业生产后所产生的生活方式的变迁,并试图从中探索变迁规律。 本文首先概述了调查点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等自然和人文背景。其次详细论述了在移民搬迁之后牧民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由于生产方式的转变引起的生活方式上的种种变化。本研究主要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论述了裕固族牧民在搬迁后生活方式的变迁,其中包括移民搬迁后牧民日常生活、子女教育、社会交往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种种变化。最后,通过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以及进一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笔者的一些浅见和思考,以期对我国人口较少的裕固族的发展有所裨益。
论生产实践对生活方式的规约性影响
作者: 李奴英   来源: 山西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规约性   生活方式   影响   生产实践  
描述: ed. While the life style is the reality show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productive relations ,which is considered as "life is how "and "how to live"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influence of production practice to life style,
全文: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部生产力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而作为回答人们“怎样生活”和“生活怎样”的生活方式,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现实表现。本文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本原理的框架中,研究了生产实践对生活方式的影响,进而最后指出了生活方式的提升途径。 本文共分三大章。第一章,“生活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现实表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认为,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影响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生产方式。基于这一理论,本章第一节分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得出了作为生产力发展主要形式的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又由于作为人存在形式的生活方式必定建立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反映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同样表现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生产关系状况,这也正是第二节所论证的内容。 第二章,“生产实践是生活方式变化的基础”。我们认为,生活方式的核心要素包括生活主体、生活资料和生活时间、空间。其中,生活主体在生活方式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一定阶段的生活资料及其利用形式构成了一定阶段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生活时间和生活空间构成以及对生活时间和生活空间的利用形式反映了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情况。鉴于这些构成要素在生活方式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本文分三个部分来论证生产实践对这些核心要素的影响,正是由于生产实践对这些核心要素的规约作用,才使生活方式最终发生变化。 第三章,“全面发展生产实践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保障”。基于生产实践决定生活方式、生产活动是人类生活活动得以进行的保证作用,这部分论证了构建健康生活方式的保障条件。其中,加快科技的发展是生产实践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构建生活方式最关键的部分。但是,作为人的存在形式的生活方式以及在生活中处理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都必须在合理制度的保障下才能有效进行,因此,合理的制度建设是生活方式途径提升的制度保障;生产实践和生活方式的主体是人,生活方式是人在一定的价值指引下,在生产实践活动提供的客观基础上所做出的能动选择,这就要求用先进的文化重塑人,以便更好地指导人们选择与其精神文化需求相符合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的区域差异分析
作者: 滕泽峰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甘肃省   农业产业化   区域差异   现代农业   发展路径  
描述: portance to “Three Rural Issues”;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shows that the complexity and long-term of the “Three Rural Issue”.
全文: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锁定“三农”问题。一方面说明了中央对“三农”问题的持续关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三农”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发展现代农业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核心。现代农业包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农村现代化三个方面内容。农业现代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和基础。而农业产业化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又包含了农业机械化、化肥化、良种化、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等诸多内容。自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现代农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例如:山东蔬菜产业和舍饲养殖产业,内蒙古乳品产业发展带动下的牛羊养殖产业,新疆农垦集团棉花产业和番茄产业等等。甘肃省现代农业产业优势明显,已初具规模,如:定西马铃薯产业,河西制种产业、酿酒产业,黄河灌区的蔬菜及花卉产业等。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结合甘肃省自身优势和现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以加快甘肃省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本文总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给出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综述选题涉及的相关理论,界定论文相关概念。第二章通过比较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的不同模式,总结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经验。第三章选取甘肃省具有代表性的农业产业,重点从农业产业化的角度详细分析这些产业的发展现状。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本章从自然地理条件、产业选择及布局、关联产业发展等角度对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并重点对敦煌种业、甘肃森泰等公司做了案例分析,总结了这些企业产业化运作的经验和面临的困难。第五章为结论和政策建议部分。首先,概括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的区域差异成因;接着,结合甘肃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以加快甘肃省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农业结构优化、突出区域产业优势的政策建议。
现代农业中的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研究
作者: 侯雪锐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民素质   现代农业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描述: evelopment status and level of modernization and social stability and national independen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not on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 the affections of the global, stabl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ers to relationships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全文: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13亿人口,有9亿多在农村,这是最基本的国情,农业的发展状况和现代化水平,是社会安定和国家独立的最重要基础,不但关系国民经济的全局、国家与民心的稳定,而且关系到工农关系和城乡协调发展,是乡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要条件。世界发达国家发展过程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同农业发展和现代化过程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越高,越要重视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农业是高科技型农业,现代农业是集资源化、信息化、知识化、生态化于一体的全方位生态系统,是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管理农业,建立高度集约化经营和高度社会化农业生产,开发生产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民的素质是现代化农业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只有具备高素质的人,现代农业才会有根基,逐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当前我国农村的突出矛盾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下同我国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农民普遍受教育年限不足,农业生产技能低下,科技意识匮乏,直接影响了农民对先进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接受和应用。农民是我国乡村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的低下不仅普遍削弱了他们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影响我国农业劳动力转业层次的提高。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为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本文通过对现代农业的特点的总结,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分析了现代农业对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出新要求,针对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现状总结出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开展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工作的先进经验,探索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意义,并且针对我国现阶段影响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及对策。
发展现代农业: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
作者: 杨超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发展机遇   现代农业   现实困境   科技创新  
描述: 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view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 there is need to follow the general
全文: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就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建设现代农业,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从整体上看,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既应遵循全球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应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以中国现代农业制度作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农业制度的发展演变为研究的切入点,以现代农业制度的绩效和面临的困境分析为研究的关键点,借助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重点研究未来现代农业制度的路径选择。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有根本的不同,现代农业是以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的农业产业形态。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科技进步主导性、资源配置市场化、产业结构优质化、区域生产专业化。 发展现代农业面临良好机遇: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发展技术密集型的现代产业成为世界潮流;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正在兴起,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的传统生产方式;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正引领农业走向现代化,政府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越来越重要。发展现代农业同样面临现实困境:农业天然的弱质性,农业人口多而人均资源少,农业科技进步与生产相脱节,向工业倾斜的经济政策以及限制城乡流动的户籍制度等。 国外现代农业发展蒸蒸日上,美国的规模经营型农业发展模式突出表现在科技应用、土地制度、政府作用以及销售合作社等方面。日本的集约型农业发展模式从生物技术、政府作用、兼业化以及农业协同组织方面做到了极致。法国的专业化农业发展模式在土地政策、专业化生产、政府投资、合作社方面成为典型。各国农业发展模式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具有有益的借鉴作用,我国现代农业模式的选择应重点学习发达国家长处,倡导科技进步作为现代农业的内在动力,鼓励土地规模经营作为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推进可持续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的战略目标。 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对现代农业的路径选择做出分析,即:全力提升自主创新和成果应用水平,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保护和投入力度,完善建设现代农业的政策支撑;进一步调整结构和创新经营方式,夯实建设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支撑;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健全建设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支撑;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构筑建设现代农业的人力资源支撑。
我国现代农业产学研创新联盟研究
作者: 赵瑞波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运行机制   现代农业   产学研联盟   组织模式  
描述: ability of creation transforming, so that it can optimize the competition structure and accelerate the qualitative leap of the development stage.
全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越来越取决于创造性的转化能力和协调发展能力,以优化竞争力结构进而加速完成发展阶段质的飞跃。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及其弱质性,决定了农业的发展仅靠单项推进收效甚微,必须吸引多元主体的参与,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部门的合作,形成网络价值。现代经济学认为,组织制度在经济发展中具有根本性作用,决定了一个产业的竞争力。在传统农业(分散粗放经营、规模障碍、产业、管理障碍等)向现代农业转化的新时期,农业的变革主要是生产组织模式的创新,产学研联盟是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社会化集成的具体表现,是以协商产生的契约或协议为基础的,各主体发挥比较优势,对联盟内的资源进行充分有效整合,从而降低成本、创造新市场,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只有深入分析联盟的运行机制,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盟组织模式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所需的共有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突破,以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有利于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型。本文针对农业产学研联盟具有的风险性、复杂性等特征,结合我国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运用创新理论、战略联盟、系统论等理论,通过归纳,总结,分析,借鉴国外现代农业产学研合作的实践与发展,对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的最重要两个方面---作为产学研合作协调发展手段的组织模式和保障产学研合作得以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分别进行研究,提出以企业家精神为牵引的基于供应链协同的现代农业产学研创新联盟,为区域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联盟参与各方更加自觉、更加密切、更加深入地有机、有序的结合和合作,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科技、管理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和良性互动,加快提升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最后,结合河北省现代农业产学研成功案例对河北省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进行了实证分析以验证本文提出的观点,并提出具体发展对策,旨在为促进我国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决策方法和策略支持,最终实现农业产业化和跨越式发展。
农户分化背景下现代农业微观组织发育机制研究
作者: 丁慧媛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发育机制   农户分化   现代农业微观组织  
描述: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century.
全文: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的现代化是我国新世纪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就必须构建现代化的农业微观组织发育机制,这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之一。农户是农业生产的微观基础,农户的分化会对农业微观组织的发育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我国的各个地区在构建现代农微观组织发育机制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当地农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农户分化的状况,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发育模式和发展道路。现阶段,清楚认识我国农户分化的现状,准确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构建现代农业微观组织发育机制的合理对策,就成为了一项紧迫的研究课题。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及系统分析的方法,通过以下六个部分,对我国农户分化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微观组织的发育机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简要综述了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研究思路及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农户分化以及农业微观组织的相关概念,包括农户分化的定义,分化后农户的类型,农业微观组织的定义,农业微观组织的构成等。 第三部分首先根据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将我国的改革开放后的农户分化划分为了四个阶段;接下来叙述了我国农业微观组织的发展历程。紧接着介绍了我国农户分化以及农业微观组织的发展现状,包括农户分化的现状、特点,农业微观组织的主要类型、存在问题等等。 第四部分是在以上部分的基础上,总结了农户分化对农业微观组织发育的影响。 第五部分也就是文章的重点,首先根据惯例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区域,接下来介绍了三个地区各自的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农户分化的状况;最后根据各地的实际状况,提出构建现代农业微观组织的设想,并将最新型的农业微观组织类型穿插其中。 第六部分则提出了完善我国现代农业微观组织发育机制的意见和建议,包括要始终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农村经纪人的作用;农业微观组织的创新要始终坚持“整体稳定,个体创新”的原则;国家应该为现代农业微观组织的发展构建一整套的法律体系以及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财政支持等。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作者: 张智河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村金融体系   农村金融需求   现代农业   现代金融  
描述: ment. To crack the
全文: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性产业。而要破解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难题,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如何以新的理念和思路,再造并完善涉农金融机制,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创造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将“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作为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之一,并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其中,如何运用好银行、信贷、保险、证券等金融机制,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就成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核心,在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诸多要素中,一直被寄予厚望并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然而各项研究的结果都倾向于肯定金融体系对于改善农村经济状况的正相关关系。问题在于,有效地支持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究竟需要何种模式的金融体系,如何解决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是依靠实体经济自发的培育和内生,还是依靠外部力量引进成熟的正规金融机构和模型,是进一步加大政策金融的补贴和支持力度,还是积极完善市场化的商业金融功能,这是现代农村金融建设中必须破解和理清的要点。 本课题从对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入手,通过对我国农业现状与金融机制之间的矛盾冲突分析入手,重点揭示影响农村金融体系形成的主要症结,进而从建立现代农村金融机制的角度,力图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 本课题共分四个部分。在第一部分概述现代农业和现代金融理论、第二部分介绍分析国外金融支持农业的做法和经验后,重点在第三和第四部分,通过对当前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中的问题及其渊源的剖析,提出了较为详尽具体的对策建议。笔者认为:在目前,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主要症结包括金融资源主体缺位,非正规金融机构法律缺失,金融风险转移机制薄弱,金融服务体系滞后,土地管理存在缺陷,金融产品创新动能不足,参与资本市场的规模偏小等诸多方面。为此,本课题提出的建立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的对策建议是: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加强金融信用建设,完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建立多元统一的金融市场等。
< 1 2 3 ... 12 13 14 15 1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