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北宋农田水利法规研究
作者: 张博   来源: 郑州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法规   农田水利   北宋  
描述: , which is also suitable to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全文:北宋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这在北宋也不例外。北宋政府十分重视农田水利法规建设,颁布和修订了诸多相关法律条文,其规模和程度都大大超过前代,且对后世影响很深。文章以北宋农田水利法规为切入点,通过回顾北宋农田水利法规制定的历史背景,初步研究其内容及相关文献,并且介绍其执行机构和机构的运行机制,最后对北宋农田水利法规的实施效果进行评析。 从古代水利法发展史来看,北宋的农田水利法规在中国古代水利法规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这种现象并不是偶然的,一方面,这与北宋以前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和农田水利法规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农田水利法规的出现,与北宋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及宋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有密切联系,它是北宋社会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北宋的农田水利法规,可以说是水利法规发展中的一座里程碑,涉及内容也比较多。在研究其内容时,我们选取了北宋有代表性的水利法规及相关文献,诸如:《疏决利害八条》、《农田利害条约》、《千仓渠水利奏立科条碑记》《上吕中丞书》、《答手诏条陈十事》、《水利书》和《吴中水利书》,进行逐一论述,以期管窥整个北宋时期农田水利法规的内容。 北宋统治者不仅重视水利立法工作,而且重视水利法规的执行机构及职官设置,形成了完备的农田水利法规执行机构和职责明确、奖惩分明的监督运行机制。水利执法监督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颁布法令和派人巡视;堤防管理和岁修制度;经常的疏浚和分水措施;明确治水的责任和奖惩制度。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员到百姓,形成了严密的治水体系。 北宋农田水利法规的颁布及其实施,推动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同时应该看到农田水利法的局限性。
唐代关中农田水利、水利管理及立法研究
作者: 陈雨梅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唐代关中   水利法规   农田水利   水利管理  
描述: onstruction wa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urvival of dynasty.
全文:水是生命之源,对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农田水利建设直接关系到王朝的存亡。关中是唐朝都城所在地,关中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更是受到统治者的关注。唐王朝不仅建立了一整套自上而下的管理制度,而且用法律的形式加以保障,这时期确立的管理体制及水利法规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分为五个部分来研究唐代关中农田水利建设、水利管理及立法问题,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唐代关中农田水利建设、水利管理与立法问题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唐代关中农田水利建设的五大方面,即郑白渠、六门堰、渭南地区水利建设、华阴水利建设、同州水利建设,探讨这些水利在唐代的维修与发展,理清关中水利的脉络。第三部分介绍唐代水利管理机构设置,以《高陵县令刘君遗爱碑》中刘仁师整治泾渠事例为例,探讨水利管理层面的中央及地方水利机构设置及具体职责分工,利用文献资料探讨水利管理权力主体在唐代的变化。第四部分探讨唐代水利法规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从唐代的《水部式》、《唐律疏议》、《营缮令》、《沙州敦煌县行用水施行细则》中的水利条文出发,欲窥唐代水利法规的全貌。唐代水利法规对后世影响深远,通过西夏《天盛律令》及李好文的《长安志图》中相关水利法规探讨对唐水利法规的继承性。第五部分主要介绍与水相关的几个问题,以泾河上的碾硙为例,探讨水利具体执行过程与水利法规上的冲突;唐代关中水利在唐前后期的变化及其原因;唐代关中名胜古迹与水的关系;关中农田水利对生态的影响。
厚皮甜瓜耗水规律与调亏灌溉效应研究
作者: 高慧娟   来源: 甘肃农业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光合特性   产量   调亏灌溉   耗水规律   水分利用效率   甜瓜  
描述: conducted full irrigation (CK), mild regulated deficit irrigation and moderate regulated deficit irrigation with melon varieties of Ymdi and Yujinxiang in three growth stages including sowing to flowering time, flowering to fruit expanding stage and fruit expanding to picking time.
全文: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 (1)甜瓜耗水量随灌水量的增大而增大。银帝各水分亏缺处理的耗水量与对照之间差异显著。除在膨大-开花期轻度水分亏缺处理外,玉金香其它各水分亏缺处理的耗水量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
甘肃省黄河沿岸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
作者: 刘建兰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甘肃省   沿黄地区   水资源   承载能力   系统动力学  
描述: th, the demand of water resource is continuously increasing. That is to say water shortage has become a global problem.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is the basis and prerequisite of region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is significant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ecological environment-socio-economy" composite system. So it has become the focus and hot topic in water science field nowdays.
全文: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资源,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水资源承载能力对于实现区域“水资源一生态环境一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已成为当前水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之一。 研究区位于黄河上游,以兰州为中心、黄河为轴线,地处甘肃腹地,是甘肃河东、河西两大块的连接地带,属于半干旱向干旱过渡的地带。这里也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地理要冲,自古以来就是沟通西域与内地的咽喉所在,为著名的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这里集中了全省主要的现代工业力量和科技教育资源,已成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域,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以农田灌溉为主的农业开发有力地推动了这一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如今已实现了初步工业化。作为黄河上游地区的人口和产业密集区,其可持续发展对甘肃、西北地区乃至黄河流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以此地区的各县级单元为对象进行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根据对未来各年份水资源承载能力预测结果提出相应的区域发展对策,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水资源可利用量研究专题》中的水资源数据,水资源评价资料所用数据为1956-2006年的平均值,大约为75%的保证率;社会经济数据来自《甘肃农村年鉴》(1993-2007年)。分析时段:以2006年为初始年份,预测年份为2015、2020和2030年。 首先,本文在文献资料搜集、分析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对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综述及探讨;并结合甘肃省沿黄地区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以及水资源概况,通过构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田灌溉面积、灌溉定额、节水技术、非农产业规模以及生态用水几个变量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较大,为主要因素。 其次,结合水资源承载能力指标预测的需要,建立了甘肃省沿黄地区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发展等相应指标的预测模块;基于甘肃省沿黄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现状,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选取几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多情景假设,分析各种情景条件下整个区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结果表明:四种典型的情景方案各有利弊,协调发展型的情景方案是可行的选择,在此情景下,区域在2018年出现水资源短缺。 最后,在水资源可流转和不可流转的两种假设前提下,对比分析了甘肃省沿黄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变化趋势以及承载状况。结果表明:在水资源的配置不受空间约束的情况下,区域2020年虽可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但内部的差异巨大,依然存在温饱、宽裕、初步小康和全面小康4种生活水平。即总体平均掩盖了区域内部差异,总体计算所得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大于分县相加所得的数据,难以真实反映因各县水资源的不均匀分布而带来的社会经济差异。 本文以甘肃省黄河沿岸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为研究对象,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计算,所得出的结论对该区域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甘肃中东部旱作农业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作者: 刘艳艳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业生产   气候变化   生育期   甘肃中东部旱作农业区  
描述: 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ops and people’s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activities, largely dominated by light, heat, water, gas and other climatic factors.
全文:分布以及各气候资源配合协调程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农业观测资料和农业统计相关资料,详细分析了研究区农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 经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近
草田轮作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旱作农业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 曹利民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草田轮作   循环农业模式  
描述: duction in the area is restricted by disadvantageous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cluding low arable land area per capita, frequent drought events and a landscape dominated by mountains. Forage crop rotation systems could improve soil fertility, increase crop外eld and provide quality forage supplies for livestock production. Additionally, their adoption is considered a suitable means to advance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this study, the role and status of forage crop rotations in Tianshui city were studied.
全文:,对草田轮作在旱作农业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了分析,调研了该区草田轮作推广的模式和分布区域,获得如下主要论点: (1)对甘肃省天水市旱作农业区生产条件和现状分析,草田轮作是适合该区农业生产条件的一种科学
明清时期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研究
作者: 刘玉静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科技文化   农业   交流   明清时期  
描述: ry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has a special significance. China introduced some of the new species, new technology and new knowledge from the West to transfor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improve production efficiency.
全文:明清时期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特殊之地位与影响。一方面,这一时期我国传统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到了完全成熟的阶段,农学著作要超过之前所有农学著作的总和,农学思想也日臻完善。另一方面,这一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经验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建立在繁荣的农业经济基础上的明王朝为了宣扬国威,使众多小国来“天朝大国”朝贡,曾七次派遣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更为频繁,这也为农业科技文化的交流创造了契机。传统的中日、中朝以及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交流在这一时期又有了新的内容。这一时期中国从美洲引进大量高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作物以及园艺作物,通时很多优秀的中国作物传到了美洲。随着西方传教士的东来,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也随之传来,而中国传统的农学著作也被介绍到了西方国家。这一时期对外交流的内容、方式和特点等都与明清以前的朝代有很大区别,中外文化科技交流发生了逆转,中国由输出国变为输入国,其交流规模之大、影响之大是空前的,因此是全局的、整体的。而中西文化是两种异质文化,西方农业科技之发展也为中国传统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本文主要是从农业史之角度来研究明清时期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其大致内容如下: 第一章:导言。主要从中外农业科技交流的背景入手,阐述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可创新之处。 第二章:明清时期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的基础和背景。各时期的文化交流都是与本时期的经济形势,社会形势和国际形势有关。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传统的农业科技也发展到了顶点。但在经济繁荣的背后人均生活水平仍然没有多少变化,新增的粮食产量被新增的人口所抵消,所以引进新的物种和先进的技术势在必行。而此时的西方国家开始了工业革命,经济飞速发展。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政策也有一些波折,但仍然阻挡不了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的进行。 第三章:与东亚诸国的农业科技文化交流。在明代以前陆上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将中国与西方国家联系在一起。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对外贸易逐渐增多,海上丝路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海上丝路中国得以与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甚至欧洲的国家进行科技文化交流。日本和朝鲜是中国的邻国,在这一时期的交流更加频繁。中国大量的农书传至日本朝鲜,这一时期中日、中朝朝贡贸易仍然是主流,但民间贸易,如貂皮、水獭皮、鞍马等其他农产品的贸易在边境也很繁荣。 第四章:美洲作物的引进。这一时期中国从美洲通过民间贸易和官方贸易等引进了大量的高产粮食作物,如玉米、番薯等,还引进了很多经济作物,如花生、棉花和烟草等,以及其他的一些农作物。这些作物的引进使中国的农业种植结构发生了改变,产量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对中国人民的饮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五章:中西农业科技文化交流。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多。西方一大批传教士,主要是耶稣会士,来到中国来传教。他们带了大量的书籍,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同时也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如茶文化,儒家思想也传到了欧洲。中西科技文化交流对中国和欧洲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第六章:整体认识。这一时期的对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与以往的有所不同。在明代以前中国对外交流主要以零星的产品的输出为主。这一时期的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是大规模的引进,如美洲作物的引进,西方最新科技文化知识的引进等,因此具有整体性和输入性的特征。这对中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教育等等都是不无裨益的。但也有缺憾:这一时期的中国没有和日本一样借着西方工业革命的东风走向现代化,即李约瑟先生所提出的难题。这是很值得我们现代人反思从中以求得到启迪。
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对农民增收的关系研究
作者: 雷婷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陕西省   农民增收   农业现代化  
描述: e’ stability.This paper sets Sha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hope to find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come of peasants and their contribution in the system of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so as to identify the means of raising income of farmers from the view of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全文: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得出陕西省农业现代化系统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8%,其中投入水平、产出水平的贡献率分别为33%和18%,而生产条件水平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4%。各因素系数之和为0.4小于1,说明陕西
西迁背景下的锡伯族戏曲“汗都春”研究
作者: 肖学俊   来源: 中央音乐学院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西迁   锡伯族   多重认同   族群意识  
描述: This thesis is a special study on Handucun, traditional opera of Sibe ethnic community of Chabuchaer, Yili Zhou Autonomous Region of Xinjiang.
全文:本论文是对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的锡伯族群民间戏曲艺术汗都春所进行的专题研究。论文的写作是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已有研究成果和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本人较为深入的田野工作,对汗都春艺术及相关文化背景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采录基础上完成的。论文从历史学、音乐学、戏剧戏曲学、文化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等角度,力求对汗都春作出历史的梳理、艺术的分析和文化的解释。 论文的基本框架和内容是:锡伯民族的历史、文化及民俗概说;汗都春的历史与现状梳理;平调与越调艺术特征研究;汗都春与新疆小曲子的对比分析;对汗都春现象的文化解释;有关锡伯族群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保护建议。 论文所呈现的创造性成果和新的学术见解主要包括:对汗都春的来源及各种称谓作了较为清晰的描述,首次找出汗都春(handucun)一词的源头并对其涵义作出注解:通过实证,明确了汗都春之平调声腔源于我国西北地区移居新疆的汉、回艺人传入的曲艺和戏曲艺术,纠正了同时存在的平调“源于东北”之观点;较为详尽地描述了锡伯族群各个社区汗都春(平调和越调)传承的历史与现状,采录到了现有的曲牌和部分剧目,收集到了不少珍贵的历史音响和60余部剧本;首次将汗都春与同源剧种新疆小曲子作了全面比较,强调了汗都春作为新疆曲子剧的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分支的基本标志和特殊的历史与文化意义;笔者根据所获历史音响及本人所采访的录音,为汗都春90个曲牌中的84个作了重新记谱,自认为是比较客观和准确的;在论文的重点研究部分即第五章“汗都春现象的文化解释”中,通过对锡伯族历史上在与蒙古族、满族、俄罗斯民族、汉族等强势民族以及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周边民族的文化碰撞中所持有的多重文化认同,以及西迁新疆后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族群意识和文化自觉的观察和剖析,指出了汗都春现象背后的文化机理所在,即锡伯族群所具有的“兼容并蓄、不失本我”的文化品格。用锡伯族群这一族性特征来解释汗都春现象的产生,应该是本文所努力作出的学术探索并可望从中提出新的见解。
陶瓷绘画艺术与中国传统书画美学探缘
作者: 邓维明   来源: 景德镇陶瓷学院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陶瓷   传统   美学   绘画  
描述: rcelain decoration.
全文: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历史悠久。在伴随着陶瓷艺术发展的过程中,陶瓷绘画成为了陶瓷装饰的主要手法,创造出独特的艺术语言,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本文从陶瓷绘画的概念属性出发,通过对陶瓷绘画工艺性和艺术性的探讨,研究其概念界定。通过陶瓷绘画与传统书画的发展脉络,探讨陶瓷绘画原始彩陶艺术对中国书画起源的重要意义。研究传统书画美学在陶瓷绘画发展中的影响。通过陶瓷绘画艺术与传统书画美学在几个美学命题上的联系区别以及艺术本质的异同点研究二者之间的“缘”。最终提出结论:陶瓷绘画是传统书画艺术的源头。陶瓷绘画在自然美、艺术美,色彩美学和造型观念上与传统书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陶瓷绘画所体现的“和谐之美”是中国艺术的共同追求。陶瓷绘画艺术语言和创作手法的最终形成深受中国传统书画美学的影响,并结合自身的工艺属性形成独特的面貌。
< 1 2 3 4 ... 12 13 1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