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古代害虫观念与防治技术研究
作者: 龚光明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观念   防治技术   农作物害虫   中国古代  
描述: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农业丰歉直接关乎社会稳定、人类幸福。因此,农业害虫一直受到关注,人们不断探索、总结其规律及应对措施。在生产实践中,害虫观念、防治技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与更新。不同时期害虫观念的变化对防治政策的制定及防治技术的实施产生深远影响。 古代农业害虫以蝗、螟、好蚄及未知名害虫为主,次数依
全文: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农业丰歉直接关乎社会稳定、人类幸福。因此,农业害虫一直受到关注,人们不断探索、总结其规律及应对措施。在生产实践中,害虫观念、防治技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与更新。不同时期害虫观念的变化对防治政策的制定及防治技术的实施产生深远影响。 古代农业害虫以蝗、螟、好蚄及未知名害虫为主,次数依次为902、65、38、111。其他害虫只是零星为害。蝗灾数量、为害程度远超出其他害虫。各种虫灾主要发生在夏、秋两季,但发生月份稍有不同。一年十二个月均有蝗灾和未知名虫灾,有三个月无螟灾、五个月无好妨灾。各虫灾爆发的最高月份均不同,但都在夏、秋季。虫灾频率除明清稍低于前代外,基本呈递增趋势;波及的地域范围,后代都比前代扩大。 不同时期害虫观念、防治技术各具特色,但也有共性。在“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下,认为天地人是统一整体,相互间应该而且可以成为和谐的伙伴。只有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才能健康有序、没有灾害。先民还认为生养万物是自然的本性,昆虫万物和人类都是自然的产物,具有同样的生存权。人类应视其为自己的同胞、伙伴。作为地球上的平等公民,昆虫也有满足生存的基本物质需求。它们在自然界处于特定的位置,起着独特的作用。自然界固有的食物链关系使所有事物关联在一起,对人类无用或有害之物,对它物却必不可少,最终也会和人联系起来。 在此观念指导下,先民认为人类背离自然的活动破坏了自然的平衡,致使阴阳失调、产生害虫。主张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及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作用防治害虫,反对把害虫视为有害生物。因此,强调顺天时、尽地利,充分把握与利用各种自然因素,使农作物在最有利的环境下生长、发育,从而增强抗虫性能。在应对害虫的具体技术上,尽管各有差异,但都主张多种技术综合利用。其中农业和生物技术因充分体现了自然控制作用而更受重视,各代害虫防治技术则在继承中不断发展。 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害虫防治,各从不同角度制定了防治政策,以提高防治效果。但不同时期受自然、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害虫观念仍呈现出多样性,并产生与此相应的防治技术。 先秦,因认识相对贫乏,人类对自然充满敬畏,把自然万物神秘化。产生天降害虫的观念,因此祈神消灾成为应对害虫的主要方法。在农业实践中认识到“失时”产生害虫。并通过各种“时禁”约束人类不合时宜的索取行为,设有相应官职确保禁令的执行。但除虫官职及其所用药物主要针对室内等害虫而非农作物害虫。强调“得时”与深耕防除害虫。本文认为,先秦并未采用火烧蝗虫技术。 秦汉,董仲舒提出灾异“谴告”说,认为害虫是人事过失引起上天的反应,人事是因,灾害是果。因此要求人君及时警觉、改过以消除虫灾。但王充认为天是无意识的客观存在,不会对人事有所反应,各种祥瑞、灾异都是自然而然,害虫也如此,反对灾异谴告说。汉人认识到害虫发生需要一定的温湿条件,有其自身的规律。已开始遣使捕蝗,并采取激励措施。除适时播种防治害虫外,还主张保存新雪以冻死害虫,及通过处理种子防治害虫。应对蝗虫主要是人工捕杀及挖沟捕蝗技术。 受天人感应说影响,魏晋南北朝也认为害虫是人事过失所致。玄学家则从“天道自然”的角度,认为昆虫万物都是自然自生自化的结果,主张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法则,否则就有虫灾。认识到害虫不喜食黍豆,对蝗虫由卵至成虫的演化过程及钻土习性有了精细的观察。政府明令禁止昆虫未蛰放火烧田,以免伤杀昆虫。农业技术方面,一方面认识麻等作物重茬易生害虫,提倡合理轮作。另一方面注重培育抗虫品种。已出现坑埋蝗虫法,但因未能把握蝗虫钻土习性,致使蝗虫钻土复出继续为害。开始利用害虫天敌防治害虫,表明人类对自然事物间相互制约关系的认识,进而发展为有意识地利用、保护天敌防治害虫。 隋唐五代“德化”说盛行,认为蝗是天灾,是人君失德所致,只要人君勤政爱民、修德改过,虫灾就会消失,不能以人力捕杀。但姚崇反对此说,他以事实证明蝗灾可治、应治的观念。同时儒、佛、道并行对害虫观念产生一定影响,认为昆虫万物和人类享有平等的生存权,人类应像关爱自己那样关爱万物,反对在万物生长发育之时大兴土木损害昆虫,主张给它们正常的生长繁育机会。除遣使捕蝗外,隋唐还设置救灾使职,通过监督、安抚等措施加强中央对地方灾害制度的管理,地方也设有相应官职。认识到蝗虫惧怕幡帜、金声的特性,从而利用它吓跑蝗虫。姚崇把火烧和坑埋结合起来取得治蝗成功。此外,对鸟类天敌有更深入的认识,有八哥、鸥、雀等9次鸟类食虫事件,包括吞食蝗、好妨及未知名害虫等,并下令禁止捕杀益鸟,突出人类对害虫的天敌重视。唐代已出现挖掘蝗卵的史料,并对蝗虫下卵之地的特征及蝗卵化蝗的条件有所认识。因蝗灾破坏农业收成,唐代饥饿的百姓始食蝗。 宋元认为生养万物是天地的本性,人类关爱他人、它物的生存就是保持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不仅要把所有的人当成自己的同胞,也要把所有的物看成自己的伙伴。破坏相互间的和谐关系,就会产生害虫。理学家还从求“理”的角度对自然作了探索,朱熹认为人对自然的调谐作用可使五谷丰收,不发生旱蝗灾。但由于宋元祭祀活动盛行,祈禳消灾的观念、行动都较为常见。宋代两次制定治蝗法令,对捕蝗领导、监督、措施、损苗赔偿及捕蝗不力者的惩治等方面都作了严格规定,以实现捕蝗的良好效果。金代政府也积极参与捕蝗管理,制定了“坐罪法”,并颁行《捕蝗图》。元代则制定了蝗旱灾害的申、检等制度,使虫灾管理更趋制度化。多次颁布法令,责成地方官于虫蝻生发时扑打、申报。并诏令州县正官通过翻耕或焚烧解决蝗卵问题,以防次年滋生蝗灾。陈旉从气的运行原理认为害虫是气的正常运行受到破坏、偏离常规所致。董煟则主张针对蝗虫早晨沾露不飞、初生不能跳跃的特性捕杀,提出以鞋底蹲地掴搭蝗虫。元代认识到田地荒芜容易滋生害虫,从而主张保持田间整洁,破坏害虫得以产生的环境条件。宋元在继承前代防治技术上有所创新,对深耕耙细防治害虫的原理有了深刻的认识,认为禾苗扎根在细实的土壤中,便于吸收水肥等资源,生长茁壮,增强抗虫的性能。陈勇的“地力常新壮”理论主张施肥要因时、因地、适量,庄稼长势旺盛,自然不生害虫。除主要关注传统害虫外,宋元对害桑诸虫也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提出防治方法,值得称道。 随着明清对自然认识的提高及社会观念的变化,人们注重探索害虫原因,并把去除害虫、保护庄稼作为害虫防治的唯一目的。蝗灾可治、应治的观念已为多数人接受。明清注重加强害虫防治制度建设,前者确定官员定期巡视制度。后者则使治蝗更趋制度化,从中央至地方各级官员都要尽心捕蝗,否则将受到处罚。确定了捕蝗行动的集体协调原则,并责令临近州县协助捕蝗,及时修正了捕蝗行动中存在的弊端。明清对害虫的认识,突出表现在对蝗灾发生的时间、地点、食物等方面的总结,进一步证明了害虫发生的客观性。具体防治技术多属对前代的继承,运用中更注重实效。明清水旱轮作技术防治害虫得到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棉稻等轮作,较大程度地改变了环境,抑制了害虫发生。并系统介绍了棉田害虫的种类、防治技术。值得关注的是清末出现以药剂直接杀除农作物害虫的现象,并始用药物合剂,这与以前各代主要用于预防及针对室内、花卉害虫等有所不同,从而反映了害虫观念的某些变化。生物防治也由利用天敌发展到利用鸭等家禽。 因此,借鉴古代害虫观念与防治技术,成为现代农业持续发展及害虫防治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尽可能保持自然的和谐状态,构建害虫防治的生态伦理观念,从生物多样性角度明确害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利用自然控制作用预防害虫;另一方面,在非介入人类干预不可的情形下,尽可能把所有现存技术考虑在内,实行害虫综合防治。
农杆菌介导的抗寒基因转化羽衣甘蓝的初步研究
作者: 张文玲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抗寒转录调控基因TCF   羽衣甘蓝   甜菜碱合成基因BADH   转基因植株  
描述: siea. Low temperature is the key factor that limits the growth, colour and appreciatability in winter in the northern of China. Introducing foreign gene into kale through genetic engineering may create novel variety with cold tolerance. In this study, BADH(encoding betaine aldehyde dehydrogenase) and TCH(encoding transcription regulation factors) were used to be transformed into kale with 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全文:能力为目的,采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转入甜菜碱合成基因BADH和抗寒转录调控因子基因TCF,期望得到可以在冬季露天观赏的羽衣甘蓝新品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优化羽衣甘蓝的再生体系,筛选出再生能力强的3
西部干旱地区农户旱地种植行为实证研究
作者: 叶晶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户   旱地   水资源   决策   干旱风险  
描述: ncentrated v}}ith 85% of the total dry lands. and it is important for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countr<0's strategic agricultural growth. Northwest arid areas basically depend on natural precipitation. water shortage ha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farmers practices. The decision of farmers to plant dry land is a two-stage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They first have to decide whether to plant dry land, and then decide what kind of crops planted in the dry lands. It is essential to find effective ways to raise the enthusiasm of farmers planting and reasonable arrangements for dry land crop structure. However. ver}} few people study dry land farming prac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ater shortages.
全文:旱地农业生产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旱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60%,集中有全国85%旱地的北方地区更是成为了国民经济和国家农业增长的战略要地。西北干旱地区旱地灌溉基本上是以自然降水为主,干旱严重影响了农户的旱地种植行为,农户的早地种植决策是两阶段决策行为:他们首先要决定是否种植旱地,然后再决定在旱地上种植何种作物。研究干旱地区影响农户种植旱地的因素有利于寻求有效的途径来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和合理安排旱地作物结构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很少有人从水资源短缺的角度对农户的旱地种植行为进行研究。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选择了水资源短缺比较明显的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为研究区域。文章通过干旱条件下分析影响农户种植决策的影响因素,对农户是否种植旱地的初始决策和如何选择旱地作物种类的二次决策进行实证分析,从而为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和指导农户合理安排旱地作物种植结构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 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然后阐述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本文涉及的重要理论基础和相关文献回顾。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农户风险投资行为理论。文献综述包括水资源风险相关研究、农民风险偏好的相关研究、农户投资决策行为和影响农户决策的相关因素等内容;第三章首先回顾了甘肃省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然后分析了研究区域张掖市民乐县的水资源利用情况,最后对该区域的调查资料做了一个简单的描述。第四章首先根据前人的理论成果经过提炼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说,然后介绍了模型的选择和变量的定义,分析了变量的预期影响效果,然后分别利用二元选择Probit模型和多元排序选择Ordered Probit模型对农户是否种植旱地的初始决策和如何选择旱地作物种类的二次决策进行实证分析。分析发现,非农收入、土地产权、人均耕地面积在两个模型中都是显著的。土地肥力只对农户初始决策产生显著影响,地块数量、农机具价值、户主文化和年龄、地区分类变量对农户选择旱地作物种类的影响是显著的。第五章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甘肃省黄河沿岸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
作者: 刘建兰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甘肃省   沿黄地区   水资源   承载能力   系统动力学  
描述: th, the demand of water resource is continuously increasing. That is to say water shortage has become a global problem.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is the basis and prerequisite of region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is significant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ecological environment-socio-economy" composite system. So it has become the focus and hot topic in water science field nowdays.
全文: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资源,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水资源承载能力对于实现区域“水资源一生态环境一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已成为当前水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之一。 研究区位于黄河上游,以兰州为中心、黄河为轴线,地处甘肃腹地,是甘肃河东、河西两大块的连接地带,属于半干旱向干旱过渡的地带。这里也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地理要冲,自古以来就是沟通西域与内地的咽喉所在,为著名的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这里集中了全省主要的现代工业力量和科技教育资源,已成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域,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以农田灌溉为主的农业开发有力地推动了这一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如今已实现了初步工业化。作为黄河上游地区的人口和产业密集区,其可持续发展对甘肃、西北地区乃至黄河流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以此地区的各县级单元为对象进行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根据对未来各年份水资源承载能力预测结果提出相应的区域发展对策,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水资源可利用量研究专题》中的水资源数据,水资源评价资料所用数据为1956-2006年的平均值,大约为75%的保证率;社会经济数据来自《甘肃农村年鉴》(1993-2007年)。分析时段:以2006年为初始年份,预测年份为2015、2020和2030年。 首先,本文在文献资料搜集、分析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对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综述及探讨;并结合甘肃省沿黄地区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以及水资源概况,通过构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田灌溉面积、灌溉定额、节水技术、非农产业规模以及生态用水几个变量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较大,为主要因素。 其次,结合水资源承载能力指标预测的需要,建立了甘肃省沿黄地区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发展等相应指标的预测模块;基于甘肃省沿黄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现状,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选取几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多情景假设,分析各种情景条件下整个区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结果表明:四种典型的情景方案各有利弊,协调发展型的情景方案是可行的选择,在此情景下,区域在2018年出现水资源短缺。 最后,在水资源可流转和不可流转的两种假设前提下,对比分析了甘肃省沿黄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变化趋势以及承载状况。结果表明:在水资源的配置不受空间约束的情况下,区域2020年虽可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但内部的差异巨大,依然存在温饱、宽裕、初步小康和全面小康4种生活水平。即总体平均掩盖了区域内部差异,总体计算所得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大于分县相加所得的数据,难以真实反映因各县水资源的不均匀分布而带来的社会经济差异。 本文以甘肃省黄河沿岸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为研究对象,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计算,所得出的结论对该区域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小麦蓝矮病植原体β-1,4-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分离、序列分析与致病性测定
作者: 张珏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致病性   1   植物病毒表达载体   β   4   原核表达   小麦蓝矮病植原体   内切葡聚糖酶  
描述: Northwest China, this disease was transmitted by Psammotettix striatus in a distinct way.
全文:持久方式专化性传播。表现病症的叶片多为黄化,植株矮缩,叶片厚硬,造成减产,严重时全田发病绝收,极大威胁小麦产量。因此,小麦蓝矮病的研究和防治意义重大。β-1,4-内切葡聚糖酶(FrvX)是一类由真菌
西北旱作农区农作制优先序研究
作者: 成敏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西北旱作农区   BP神经网络   农作制优先序   抗旱减灾对策?  
描述: est region, which c ombined with the water-saving, agricultur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echniques, and then taken " drought resistance, reduce erosion, increase efficiency" as a principle.
全文:了以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抗旱减灾为主的农作制以及合理有效的抗旱减灾对策。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在甘肃天水、定西、平凉、庆阳地区,宁夏银南地区、固原地区,陕西宝鸡、咸阳、渭南、铜川、延安、榆林
新疆加工番茄抗黄瓜花叶病毒转基因技术的研究
作者: 张瑜   来源: 石河子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RNA干扰   系统进化树   黄瓜花叶病毒  
描述: bution, one of the pathogenicity impaired crops. It has three genomic RNAs. So it is one of RNA virus model strains to investigate pathogenicity mechanism in host.
全文:扩增黄瓜花叶病毒加工番茄NS04分离物的3个基因组部分序列,利用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基因组编码的四个蛋白:CMV-1a与日本的毒源AB179764同源性最高,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6.0
基于~(137)Cs技术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壤侵蚀研究
作者: 姜洪涛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土壤侵蚀   农牧交错带   ~Cs   示踪  
描述: ttention, but also agriculture and eco-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mportant problems. Farming-pastoral Transitional zone in north China, as our county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and returning cropping land to grassland are the focus areas,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shown a clear transition characterized by the transition zone of the interpenetration and staggered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which is curbing desertification important ecological barrier, but also ecologically fragile belts.
全文:土壤侵蚀引起的土壤退化、水体污染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是系到我国农业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作为我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重点区,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条件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特点,是农业和牧业相互渗透,交错分布的过渡区,它是遏制荒漠化的重要生态屏障,同时也是生态脆弱地带。 本研究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中选取2个研究区兰州和大同,在研究区采集背景样和全样共64个样品,用美国ORTEC公司生产的型号为GMX50P4N型同轴型高纯锗γ探测器探测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样品中的~(137)Cs含量,测得各土地利用类型中~(137)Cs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平草地、平耕地、坡灌丛地、退坡耕地、果耕间作地、坡林地、坡耕地、坡草地;大同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137)Cs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平草地、坡草地、平林地、坡耕地、平耕地、坡灌丛地。 依据背景值确定原则,分别确定研究地区的~(137)Cs背景值,研究区背景值分别为:兰州1707.4Bq/m~2、大同1836.3Bq/ m~2。再根据所确定研究区~(137)Cs背景值与所测样品~(137)Cs含量,运用Walling和He提出的质量平衡模型及~(137)Cs深度分布的扩散和迁移复合过程物理模型分别计算耕作土壤与非耕作土壤侵蚀速率。兰州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速率范围为1200-76000t/k m~2·a,其中坡耕地侵蚀速率最高达76000 t/km~2·a,坡草地为8300 t/km~2·a,坡林地为7500 t/km~2·a,果耕间作地地为5200t/km~2·a,坡退耕地为4100 t/km~2·a,平耕地为2300 t/km~2·a,坡灌丛地侵蚀速率为1200 t/km~2·a,平草地产生了一定的堆积,堆积速率为2860 t/km~2·a。大同采样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速率范围为600-17500t/km~2·a,其中以坡耕地和平耕地的侵蚀速率最高达17500 t/ km~2·a,坡灌丛地的侵蚀速率为7700 t/km~2·a,平林地的侵蚀速率为600 t/km~2·a,其中坡草地和平草地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堆积,坡草地的堆积速率为620 t/km~2·a,平草地的堆积速率为1760 t/km~2·a。 从引起土壤侵蚀的人为原因分析得知:无论地表形态是坡地还是平地,不管是农田、林地或者是灌丛,因为有了人类活动的参与,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土壤颗粒的迁移,结果是导致这些土地利用类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而基本没有人为活动影响的草地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土壤侵蚀的机率比较小、程度也较弱,产生土壤堆积的机率较大。 从自然原因分析土壤侵蚀,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以及当地的降雨量,大风日数,都会对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产生一定的影响。
隋唐时期青海草原战争与生态环境研究
作者: 来霞霞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吐谷浑   吐蕃   青海草原  
描述: t Territories distributed a few mature Minority forces,for example: TuYuhun, Tibet, Party items.
全文: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中央王朝一度开疆扩土,而此时在西北地区,也分布着几支成熟的民族势力:吐谷浑、吐蕃、党项等。隋朝初期,吐谷浑趁隋朝无暇顾及之机,经常寇扰隋朝西北边境。隋炀帝即位后,西征吐谷浑。吐谷浑处于唐朝与吐蕃的中间地带,重要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唐蕃双方争夺的重点。对于唐朝来说,控制吐谷浑,就等于控制了丝绸之路的南道(又称青海道、吐谷浑道),与丝绸之路北道(又称河西道)并进,为进一步深入西域打下基础。更重要的一点就防守而言,如果广大吐谷浑地尤其是赤岭附近被吐蕃占领的话,就是以唐朝骑兵的速度,吐蕃也可以在六七天内到达长安附近。所以说吐谷浑是唐朝西北的屏障,吐谷浑与唐朝唇亡齿寒,一旦失去吐谷浑,唐朝的陇右地区就会面临吐蕃极大的威胁。对吐蕃来说,能否控制吐谷浑,也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隋唐时期在青海草原上的战争相当频繁,根据史料记载统计,隋唐与吐谷浑之间规模较大的战争共有7次,吐蕃与吐谷浑之间有3次,唐与吐蕃之间有12次。战争过程中,军队的兵马对草原植被的践踏和对植被的砍伐给草原的生态造成了影响。军队驻扎后的草场,要经过长时期才能恢复。若是草皮遭到严重破坏,在生态脆弱的青海草原恢复起来就更加困难,很可能使那一地区的草场荒漠化或沙化。在战争中火烧草原的方法也屡见不鲜,再加上一定程度的屯田开垦,对青海草原尤其是青海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农牧交替的频繁,土地利用方式的轮番替换,开垦、耕种、弃耕、放牧、沙化、再开垦,使草原的生态受到影响。当农耕民族统治这块地区时,开垦种田,当游牧民族主宰这块地区时,弃垦放牧。这些开垦的土地,一旦抛弃,疏松多沙,且地表裸露季节,正值少雨和大风季节,周围又被大面积的荒漠风沙所包围,沙漠化的发生就接踵而至。 青海草原虽地域广阔,江河横流,但海拔高,气候寒冷,植被生长期短,牧草因受低温、强辐射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草群普遍低矮,畜牧条件差,草原的承载力也比较低。战争的迭起,使草原生产力遭到破坏,不同程度地对这里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这些破坏性的影响日积月累,加上在青海草原农业垦殖的迅速发展,使这一地区草原承载压力加大。 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带有一定的周期性,对这种周期性影响很大的因素便是生态环境被破坏-恢复这个周期。以战争为直接动力,完成“生态移民”后,人们在一个新的社会组织体系和自然环境中获得生存和发展。人口迅速膨胀、耕地大量开发,社会获得进步,但与此同时,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生态资源质量逐渐降低,人们的生存受到环境和资源的严重限制,在战争的催化作用下,人们又轻易地开展了另一个新周期下的生产。 历史时期以移民屯垦为模式的西部开发都是粗放型方式,尽管其军事和政治意义重大,但经济和环境意义却难以一言以蔽之,如与气候变化相叠加,很容易出现生态环境退化的结。且军事活动对于自然环境和与之相关的农业生产造成的反作用,大多是破坏性的。我们可以从军事活动和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异化的学说。 历史时期西部大开发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研究,启发我们在今后制定开发政策时,一定要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变化特征,顺应环境变化规律,特别是要用科学的视角来审视和评判一切土地开发活动。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建设应是一项长期的、坚持不懈的任务。
我国农田水利政策变迁及其绩效研究
作者: 张进华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市场化   农田水利   公共政策  
描述: fter the land reform, collectivization and the commune movement set up centralized mobilization system for the period of the traditional system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water policy provides a strong foundation.
全文:验证、深化相关研究结论。 基于全文分析,本文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国家在农田水利政策变迁中起着主导作用;2.我国农田水利政策对农田水利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3.大型水利设施遭遇的现实难题不仅和国家宏观政策有关,而且和微观农田水利政策有关。
< 1 2 3 ... 12 13 1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