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清以前《证类本草》的版本研究
作者: 李健   来源: 中国中医科学院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证类本草   大观本草   政和本草   版本  
描述: was wrote by Tang Shenwei, who was a great physician in Sichuan in Bei Song dynasty.
全文:

北宋蜀地名医唐慎微所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后人简称《证类本草》)是在《嘉祐本草》和苏颂《图经本草》的基础上,系统地辑录了自《神农本草经》以下历代医家医药著作,旁及经传子史、文集杂录、佛书道藏中有关本草的记载资料,同时收集民间本草单方,编纂而成的集北宋以前药物学之大成的本草巨作。《证类本草》对收录宋以前本草资料,皆原文转录,按时代顺序排列,层层累加,这使得宋以前已失佚的许多珍贵文献得以保存,从而决定其在中国本草史上的地位和文献方面的重要价值。 《证类本草》问世后很快受到了官府的重视,仁和县尉管句学士艾晟,在校勘过程中补入陈承《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新增之内容,冠以“别说”以示出处,于大观二年(1108年)刊刻印行,名曰《经史证类大观本草》,简称《大观本草》。此刻本传至朝廷,宋徽宗认为此书实可垂济万民,于政和六年(1116年),命医官曹孝忠重新校定《大观本草》,赐名为《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简称《政和本草》。正如曹序所言此刻本更正《大观本草》之谬误、增补其脱漏,对卷次、序例内容的排列亦作相应的调整。然此书版即成,金兵已至,汴京之变,书版亦为金人所得。此后南北分割,书籍不相往来,南宋之人不知有此《政和》,《大观》本仍刊刻于南地;金、元所辖之地,《政和》刊行,《政和》本流布于北方。至此,南《大观》、北《政和》,其各自累经刊刻,即形成《大观本草》的版本系统与《政和本草》的版本系统。 《政和本草》传至蒙元时,平水晦明轩主人张存惠,以金人庞氏本《政和》为底本,将寇宗奭的《本草衍义》增附于《证类本草》相应药物之下,《政和本草》此后之传本都沿袭此体例。至明代,《证类本草》迎来其刊刻之鼎盛时期,在此期间《大观本草》与《政和本草》亦出现相互融合之现象。《本草纲目》刊行之后,《证类本草》之地位渐渐备《本草纲目》所取代,其刊刻亦骤然锐减,整个清代鲜有刊刻,直至清末《证类本草》之重要性才重被认识,而又有刊刻。 本课题以清以前《证类本草》的版本为研究对象,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文献学手段为研究方法,详细的论述现存《证类本草》的各种版本,揭示各版本之间的递嬗关系,其中对《证类本草》存有争议之版本作深入的研究和论述,同时通过对《证类本草》各版本间版式的对比与文本的互较,真实地反映《证类本草》各版本的情况。 论文第一章首先介绍《证类本草》是书概况,包括《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其人,《证类本草》的成书年代、卷次·分类、组成·体例、载药数目、版本沿革等方面的情况。此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证类本草》之《大观》版本系统与《政和》版本系统主要差异的比较,归纳总结出《证类本草》版本系统划分的依据,为《证类本草》各版本的研究建立分类标准提供参考,亦为论文后期的工作奠定了一定理论的基础。 第二章是对《大观本草》版本系统的研究。此部分首先叙述、罗列有文献可考的《大观本草》各历史时期的版本,其次将上述版本分作《大观本草》的佚本概述与《大观本草》的传本研究两部分论述。 第一部分《大观本草》的佚本概述。佚本概述中,对有具体刊刻年代记载或关系后世传本问题的重要佚本,包括:宋大观二年(1108)孙觌初刻本、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王继先校定本、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江南西路转运司刊本、金贞祐二年(1214)嵩州夏氏刊本、元大德环溪书院刊本、明代重修宗文书院本六种刊本,各自单独进行论述,对其它偶见文献记载的佚本仅存其名录,以便了解《大观本草》刊刻之情况。由于上述版本现已失佚,对其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学的方法,将其相关的文献记载予以收集、整理,以逻辑学的方法对其中个别本子进行推理判断。文献主要来源于历代公藏书目、私家藏书书目、目录学著作、版本学相关著作以及前人的相关研究资料,包括日本·丹波元胤、冈西为人,国内尚志钧、马继兴、郑金生等人的相关论著。整理过程中对一些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亦进行了必要的论述。如:瞿镛著《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记载金·贞祐二年嵩州夏氏刊本。此墨图记《经史证类大全本草》,渡辺幸三认为是避敌国(南宋)年号而改,然笔者认为此刻本将寇宗奭《本草衍义》附于后一起刊行,由于《本草衍义》是弥补《证类本草》之不足,其内容可谓完备,故以“大全”命名之,还提出可能是书坊刻书以改名为招,故将“大观”改作“大全”。 此章第二部分是《大观本草》的传本研究。此部分是对《大观本草》的现存传本,包括:南宋庆元元年(1195)江南西路转运司重刊本、嘉定四年(1211)刘甲刻本、元大德六年壬寅(1302)宗文书院刊本、明万历五年丁丑(1577)王秋尚义堂刊本、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籍山书院刻本、清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武昌柯逢时影刻本等十种刻本进行整理研究。通过实地考察其版本,利用版本学、目录学的方法,对其版本进行鉴定、著录,通过校勘学等文献学手段对各版本间文本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反应版本的真实情况,评价其版本的优劣。此过程中对《大观本草》中一直备受争议的问题,进行考证,亦提出个人的见解。关于王秋本《大全本草》的问题,通过上述方法的研究,发现其确系以元宗文书院刻《大全本草》为底本,以《政和本草》为校本刊刻,但其刊刻过程中,并非恪守现在校点书籍以底本为基准的方法,而在刊刻中出现直接依照校本《政和本草》刊刻的内容。王秋刻本这种做法固不可取,但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客观、公正的评判此问题,通过研究亦更正“王秋刻本是以政和本,冠以大德题识而成的作伪之作”的观点,揭示、还原了王秋刻本的真实面貌,此外柯逢时所影刻之《大观本草》的底本问题亦在此部分有详细的论证。 《大观本草》版本系统的研究,是对《大观本草》版本研究的一次梳理和完善,通过研究整理,理清了《大观本草》的版本源流,揭示其现存传本的情况,此过程中亦解决了部分遗留之问题,对存有争议之问题亦提出了新的见解。由于条件所限,日本和上海所藏的少数刊本未得一见,仍是采取佚本概述的方法,对其相关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与研究。 论文第三章是对《政和本草》版本系统的研究。此章节的研究同样采用了《大观本草》版本系统研究中的方法。亦将其分作《政和本草》的佚本概述与《政和本草》的传本研究两部分论述,不同之处在于《政和本草》现存15种传本中,明代刻本占12种,明代是雕版印刷的鼎盛时期,此12种明代传本包括官衙刻本、经厂本、私人刻本、书坊刻本、藩府刻本5种类型。明代刻本即是以上述5种类型分类论述。 第一部分《政和本草》的佚本概述。此部分是对有文献史料记载的、现已亡佚的刻本包括:北宋政和六年曹孝忠校勘本、金解人庞氏本《政和本草》和元大德十年平水许宅刊本进行了整理与总结。个别佚本也采取存其名,以便了解《政和本草》刻本之概况。其研究方法,亦同《大观本草》佚本概述部分的研究。将来源于历代公藏书目、私家藏书书目、目录学著作、版本学相关著作、前人的相关研究资料与文献记载予以收集、整理,进而进行分析与总结。 第二部分《政和本草》的传本研究。此部分对《政和本草》的现存传本,包括:蒙元(1249)张存惠(晦明轩)刻本、朝鲜活字本、四库全书收录本及上述五种类型的明代刻本进行研究、论述。首先亦通过实地考察其版本,利用版本学、目录学的方法,对其版本进行鉴定、著录。其次通过校勘学等文献学的手段对这些版本的文本内容(包括文献标识的脱漏、错讹等)进行横向的比较、分析,以揭示、反映各版本的特点与优劣,同时结合各版本的版式特点,通过纵向的对比与总结、归纳与分析,以揭示各版本之间的递嬗关系。例如:成化四年本是以失佚的元大德十年平水许宅本为底本刊刻,将其与晦明轩本进行了详细的文本方面的勘比,通过表格的形式直观反映此两个刻本之间的异同。以此为基础,通过对成化四年此后刻本之研究发现,这些《政和》刊本都保持了成化四年本文献标识的脱漏、讹误、错简等,从而得出成化四年本是明以后所刻《政和本草》的祖本的结论。 明代《政和本草》的刊本,跨越了明代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其刊刻次数之多,涵盖其明代刻书的五大类别,私家刻书、官衙刻书、经厂刻书、书坊刻书、藩府刻本。通过对此时期所刻《政和本草》分类的研究,在揭示各版本情况的同时,亦对各类刻书风格进行了总结。此研究过程中,可以看出雕版印刷的风格与其所处的时代特点、历史环境、文化背景息息相关,这些诸多的因素影响着雕版印刷的风格,同时雕版印刷的风格亦是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映射。 此外,日本学者所提“大观·政和合并本”中,将《政和本草》中三个坊刻本列为“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大观本草的系统”的观点,通过此课题的调查与研究,发现此类书坊刻本仅是更换书名与扉页,推其原因可能为招揽顾客,但其体例、内容等都一如《政和本草》,所以论文中提出仍应将此类书坊刻本归入《政和本草》版本系统的观点。 《政和本草》版本系统的研究,一方面是对其所属版本研究的一次梳理和完善,通过研究整理,理清了《政和本草》的版本源流,揭示其现存传本的情况,同时对其所属版本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证,对少数版本的归属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另一方面,由于条件所限,个别日本藏本及京外藏本并未实地考察,仅是对其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与论述。 论文第四章是对《证类本草》版本研究的总结。 此外,《新编证类图注本草》、二十二卷本《绍兴本草》两种本草著作,是由《证类本草》派生成,冈西为人之“证类本草解题”所载《证类本草》之版本亦未包含上述两种著作,仅是以《证类本草》的旁系加以讨论。本课题的研究亦将其排除在《证类本草》的版本系统之外,仅作必要的讨论,未作深入的研究。 本文运用目录学、版本学等文献学方法,对《证类本草》的版本进行考证与梳理,在理清《证类本草》版本源流的同时,对《证类本草》版本系统中有争议之处进行了论证,提出了论据,其中详细的论述了王秋本《大全本草》的情况,进而较为清晰的展现了《大观本草》传本系统的脉络。与此同时,对《政和本草》传本系统中的各个版本进行了论述,深层次的揭示《政和本草》各版本之间的递嬗关系,使《政和本草》传本系统中各版本的概况更加清晰。总之,《证类本草》版本研究是《证类本草》研究的一个基础,《证类本草》蕴藏着巨大的文献价值,仍有许多内容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研究。

石羊河流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及灌溉对策的研究
作者: 孙世坤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GIS   气候生产潜力   灌溉需水量   对策   CROPWAT  
描述: be given when fully and rational use of local climatic resources such as solar radiation, heat and water, while other conditions (such as soil fertility,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cultivation level etc.)
全文:ArcGIS和Arcview软件分析石羊河流域春小麦、玉米作物蒸发蒸腾量、有效降水量和灌溉需水量的空间分布,为流域春小麦、玉米灌溉提供参考依据,提高流域作物现实产量。 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石羊河流
明清医学专科目录研究
作者: 张晓丽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专科目录   医学   明清   文献价值  
描述: medical books. The medical literatures was very abundance in ancient China ,it were noted in the synthesis ogue.
全文:

专科目录是将某一专门学科的书籍编制起来的一种目录,医学专科目录是著录医学书籍的专门目录。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丰富,综合性目录中著录医籍很多,明清时期医学与目录学比较发达,产生很多医学专科目录,大多已佚失,现存明清时期较有价值的医学专科目录有四部,即明代殷仲春著《医藏目录》清代曹禾著《医学读书志》,凌奂著《医学薪传》,丁福保著《历代医学书目提要》,其分类体系与体制结构具有独到的目录学价值,本文利用中医文献资料,运用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从目录学角度研究明清时期医学专科目录的成书编撰、分类体系、体制结构,探究其文献价值,总结其发展变化特点,分析其在目录学史上的地位,探究明清医学专科目录的目录学价值,揭示医学目录的发展与明清社会思想文化变迁的关系。 本文主要内容分六章,第一章概述古代医学文献从先秦到明清的发展概况,介绍我国古典目录如官藏目录、私家目录、史志目录等关于医学文献的著录与分类情况,阐述我国古代医学专科目录的产生发展概况。第二章主要阐述《医藏目录》的著者生平、成书经过、著录分类体系、医学文献与目录学的价值,论述《医藏目录》以佛教名词分类的特点,论述目录分类中体现的佛教医药观思想。第三章阐述曹禾与《医学读书志》的编撰及目录文献价值,主要研究《医学读书志》著录提要方面的特色,提要记述作者事迹,考辨诸医书源流,记述作者事迹,评论其书,颇有价值。第四章阐述晚清凌奂著《医学薪传》的编撰、分类著录与文献价值,研究其分类与导读书目的特性,为初学医者入门读书指导门径,从著录的西医译著,分析近代西医东传的时代影响。第五章介绍清末民国时期医学家、学者丁福保的生平以及主要著述,阐述他在译述西方医籍,传播西医知识方面的贡献;论述丁福保著《历代医学书目提要》的著录分类情况,概述其著录的特点与分类特色,揭示近代西学东渐背景下医学目录的变化特点。第六章概括分析明清时期医学专科目录的特点与学术价值,探究专科目录的发展与学科发展、学术思想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本文通过对明清医学专科目录的系统研究,概括总结医学专科目录的特点价值。明清医学目录对图书分类的专业化倾向显著,医书的分类包括如医经、伤寒、本草方书、脉经诊法、针灸、临证各科、养生等类。医学目录类目设置专业化,体现医学的专业性,并根据医学学科发展与时代需要,设置新的类目,设立医学丛书、医案医话等类目。医学目录分类更细,划分二级类目,形成子目,一级类目增多,类目的扩充,使医学书籍在目录中的分类更加专业合理。 明清医学专科目录著录医书范围广泛,方法多样,著录从先秦到清代的历代医学书籍,反映历代医籍的发展概况;著录医籍内容有新的拓展,如著录外国人的医学著述,及民间流传的医籍,反映时代变化与医学文献的发展;著录医书的类型多样,有医学杂志、教材、译著,及医疗歌诀、医学入门普及书籍等,体现明清时期医学文献的丰富多样性;目录的著录方法有不同,在著录撰人方面有以人类书与以书类人两种,反映医学目录的发展水平。 明清医学专科目录著录项目简明,包括书名、卷数、著者,少数著录版本,反映医书基本信息。目录有些还作有提要、小序,注文,考订图书源流真伪,记载作者的生平事迹,反映历代医学书籍基本概况。 明清时期医学专科目录具有图书导读的功能,反映对于目录指引读书治学门径功能的重视。医学专科目录的分类著录等方面反映出很强的导读倾向,有利于促进医学入门教育,起到传播普及医学知识的重要作用。 明清医学专科目录作为现存中医学专科目录,在医学文献的保存、了解、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目录保存大量医学人物、医学文献书目的资料,对于医学史、医学文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受明清考据学的影响,医学专科目录对医学文献真伪、作者生平等进行考证,撰述者在书目中提出自己的医学学术见解,运用书目弘扬中医学术,具有可贵的医学思想价值。 明清时期医学专科目录虽并不完善,然而具有重要的目录学价值。专科目录的发展与专科文献、学科发展、社会变迁关系密切,明清时期科技文化发展,古籍考订整理蔚然成风,科技文献尤其是医学文献受到重视,促进医学专科目录的产生发展,医学专科目录有利于医学专业的教育与读书治学的需要。总体来看,明清医学专科目录集中体现明清时期我国医学文献的发展与医学目录的发展水平,反映历代医学书籍发展概况,在我国目录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医文献学史上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水经注》研究
作者: 徐中原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叙事散文   水经   郦道元   水经注   山水散文  
描述: rinciples of the theory" and "holistic principle", as the main study followed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strive to occupy a wealth of research datas, focus on first-hand information from the start, mainly from a literary perspective, but give due consideration to the geographical composition, attempts to have a more thorough and systematic study and discussion.
全文:

关于《水经注》研究,学界已有丰富的积累,但从文学角度对其加以研究,尚嫌不足。本论文以《水经注》为研究对象,着力占有丰富的研究资料,着力从第一手材料入手,从文学角度,但又适当考虑地理角度,试图对《水经注》作较为深入而系统的探讨。 全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各部分内容概要如下: 引言简单介绍《水经注》的性质、本课题的研究概况、研究意义以及主要的研究原则和方法。正文共分六章。第一章讨论和《水经注》有关的几个基本问题,包括《水经》和《水经注》的作者、《水经注》书名的形成和《水经注》的成书年代。 第二章探讨《水经注》版本和流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水经注》各版本的卷数、行款、版式、字号等作了增益和补充。北魏至唐,《水经注》均为四十卷的足本钞本,但那时的钞本没有流传至今,也没有文献记载其版本的具体情况。从宋开始,《水经注》出现钞本和刊本两大类,二者并行流传;也是从宋代开始,《水经注》开始出现残缺,其版本变得多样化、复杂化。此后,《水经注》在校勘而修复中产生不同版本,流传绵延开去。从宋至清,产生了许多著名版本,如《水经注笺》、大典本《水经注》、《水经注释》、《七校水经注》、殿本《水经注》、《合校水经注》等。民国以后,除传统的钞本和刊本外,还出现了铅印本。主要版本有校注本《水经注疏》、校本《水经注校》和《水经注校证》。 第三章考察郦道元家世、生平和思想。自汉至北魏,郦氏为官者多在太守以上,北魏时郦氏宗族已具有很高的儒学与文学修养。郦道元,范阳郡涿县(今河北涿县)郦亭人。太和十七年(494)已踏上仕途,卒于孝昌三年(527)。郦道元为官二十年余,曾遭到两次免官,共达十三年之久。道元在第二次免官期间开始了《水经注》的撰述,书稿的主要内容可能也完成于此时。从《水经注》中可以看出,郦道元具有孝亲、忠君、爱民、谴恶等儒家思想以及生态保护思想。 第四章对《水经注》出现于北魏后期的必然性作了初步探析。论文主要从郦道元的地理情结和学术追求、北魏后期文学的繁荣、南北朝时期地学著作的兴盛、文学意识的高涨而导致的地学著作的文学化风尚、以及山水文学的兴盛和小说文学的兴起等几个方面作了探讨。 第五章从语言、叙事、写景三个方面讨论了《水经注》的文学价值。其一,其语言新颖精警,灵活多变,生动形象,言简意丰。其二,《水经注》是叙事散文,记述了大量的志人故事和志怪故事。其叙事特点是:叙事和地理紧密结合,叙事服务于地理;叙事简括而清晰,但又详略有度;善于通过对话叙事。其三,《水经注》又是山水写景散文,其写景具有鲜明的特色: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善于借用民歌、谣谚、故事传说、前人诗、赋、文等来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与抒情相结合,写景富有感情色彩。 第六章探讨了《水经注》对后世地理学和文学的深远影响。后世的地理学、文学都不同程度的受其沾溉、受其启发,由此或铸成新辞,或创造出新作。 结语部分则对全文做出概括性总结,同时指出文中存在的不足。

清末民初关中地区的农田水利纠纷及其解决途径
作者: 赵淑清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清末民初   解决途径   关中地区   农田水利纠纷   特征  
描述: society. The central Shaanxi Province lies in the northwest inner-land, lacking in water resources. Although there have been major farmland irrigation projects and perfect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y, the times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y, the situation of water depletion could not be changed radically.
全文:农田水利纠纷的特征,鉴于水资源不足依然是今天关中地区农业发展的颈瓶,故本文的研究对完善非常态下的应对机制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几点:1、在文献方法上多使用档案、统计、碑刻资料,通过典型水利
中国古代林业文献述要
作者: 李飞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述要   中国古代林业   文献  
描述: early defined the concept of ancient forestry literature, understood its meaning and value of research and discussed the historical distribution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Chinese forestry literature in the ancient books.
全文:

本文采用传统文献学方法,首次对中国古代基本林业文献进行研究,明确古代林业文献的概念界定,认识其研究的意义及价值,简单介绍了中国古代林业文献在古籍中的史料分布情况。本文根据古代林业发展的具体特点及文献分布规律,将古代林业文献的发展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等四个历史阶段,力求在概述各个阶段林业文献的基本发展面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各个阶段的主要成就及成因。论文以文献述要为基础,总结古代林业文献具有分散性、交叉性、专业基础性等基本特点,探讨古代林业文献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向,为今后深入的文献研究开辟道路。 通过具体文献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林业未能自成体系,始终是大农业的一部分,其自身发展极为缓慢,客观上造成古代林业文献很大程度上也缺乏独立性,各个历史阶段专门的林业文献为数不多,更多的是其他典籍中汇集的相关零散的林业史料。古代林业虽然未能自成体系,但依然有其固有的发展脉络,而相应的古代林业文献也随着历史的进程而不断发展、成熟,且许多基本林业传统自始至终都是一脉相承,具有历史的连贯性。根据林业的现代内涵,结合古代典籍中林业史料的具体内容,本文将每一阶段的林业文献分门别类,试图在古代林业文献与现代林业学科之间构建联系;其中尝试用传统文献学的分析方法,诸如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辑佚学,对具体林业文献进行研究探索。 古代林业文献述要研究不是全面的细致的文献分析,而是希望以目录提要这种方式,对古代林业文献的发展脉络作了简单的梳理和勾勒,目的在于以文献研究为基础,启发学者深入开展林业历史文化和林业思想研究。所以在历代林业文献基本分析之后,本文从林业文化传统、林业科技史研究、林业人物研究、区域林业史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线索性叙述及梳理,试图纵向探讨古代林业文献研究的方法及角度,为今后全方位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因此,中国古代林业文献述要可以看做是林业史研究和学科构建的基础性工作。

清代洮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开发初探
作者: 孛鹏旭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清代   洮河流域   农业开发   生态环境变迁  
描述: 本文从地域上选取自然环境较完整、经济文化交流较密切、同属农耕区的洮河中下游地区为探讨对象,选取时代性鲜明、农业开发成果显著、环境压力较大、前后期对比较为明显的清代为探讨时段。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农业开发,并探讨生态环境变迁过程,在方法论上力求以区域历史地理学的综合方法来进行研究。 全文包括三部分,
全文:

本文从地域上选取自然环境较完整、经济文化交流较密切、同属农耕区的洮河中下游地区为探讨对象,选取时代性鲜明、农业开发成果显著、环境压力较大、前后期对比较为明显的清代为探讨时段。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农业开发,并探讨生态环境变迁过程,在方法论上力求以区域历史地理学的综合方法来进行研究。 全文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二章,为绪论与开发基础及背景,主要陈述选题缘由及意义,学术史回顾及研究方法等,并列举影响本区农业开发的自然特征及开发背景与政策。 第二部分包括第三--六章。第三章探讨影响清代本区农业开发的人口发展状况,对有清一代本区狄道州(县)、岷州(卫)、河州、渭源的人口进行系统的统计与估算。认为乾隆中期以前的地丁记载仅为纳税单位,并不是人口数据,乾隆中期以后的为人口数据,较为可信。同时,笔者从原有数据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人口学原理对乾隆中期以前本区的人口数进一步进行估算。第四章探讨清代本区农业开发的技术选择,系统探讨清代本区水利工程及灌溉技术;以玉米与马铃薯为例,探讨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及改良;探讨清代本区农业耕作技术;探讨影响本区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第五章从农业开发的集中体现--田亩面积入手,全面探讨清代本区农业开发成就.初步估算亩产量,并论述农业开发对当地社会经济的贡献。第六章从多个方面论述本区农业开发特色及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变迁。认为清代的农业开发对本区生态环境起到极大的破坏,值得后人引以为戒。 第七章为第三部分。对清代本区农业开发进行反思,认为应客观评估本区生产能力;生态环境保护是本区农业开发的基础;政局稳定与政府决策是农业开发的保障。

我国古代重要植物学著作——《救荒本草》
作者: 罗桂环   来源: 植物杂志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草类   果类   朱柿   食用方法   白屈菜碱   本草学   明永乐   明太祖朱元璋   《救荒本草》   花草树木  
描述: 《救荒本草》是我国十五世纪初叶一部记述野生食用植物的重要著作。作者朱(木肃)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五个儿子,他博才多学,热心各种花草树木的研究。《救荒本草》在明永乐4年(1406)成书,全书分上、下二卷,记载植物414种,每种都配有精美的插图。其中出自以前本草的138种,新增加的276种。分为草类245种,木类80种,米谷类20种,果类23种,菜类46种。在这些植物中,不仅有米谷、瓜果这样一些常见的植物,还有许多习惯上不作食用,甚至是有毒的植物。本书除了对植物的产地和本身的形态进行描述外,着重记述植物的食用方法。
第九节 国营农牧场
作者: 暂无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地方志
描述: 第九节 国营农牧场
古代保健“茶汤”的医学史研究
作者: 苏诺   来源: 中国中医科学院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医学发展史   保健饮品   茶汤  
描述: ning traditional tea or non-tea drinks (soft drinks).
全文:发展过程,各种保健“茶汤”种类、功效与制作等相关内容,总结各时代保健“茶汤”发展规律与特点。 本文按时代分成六个部分论述,并根据各时期发展的特点拟订了标题: 1.先秦的水、酒、浆、茶 本章讨论了先秦时期
< 1 2 3 ... 172 173 17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