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明清医学专科目录研究
作者: 张晓丽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专科目录   医学   明清   文献价值  
描述: medical books. The medical literatures was very abundance in ancient China ,it were noted in the synthesis ogue.
全文:

专科目录是将某一专门学科的书籍编制起来的一种目录,医学专科目录是著录医学书籍的专门目录。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丰富,综合性目录中著录医籍很多,明清时期医学与目录学比较发达,产生很多医学专科目录,大多已佚失,现存明清时期较有价值的医学专科目录有四部,即明代殷仲春著《医藏目录》清代曹禾著《医学读书志》,凌奂著《医学薪传》,丁福保著《历代医学书目提要》,其分类体系与体制结构具有独到的目录学价值,本文利用中医文献资料,运用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从目录学角度研究明清时期医学专科目录的成书编撰、分类体系、体制结构,探究其文献价值,总结其发展变化特点,分析其在目录学史上的地位,探究明清医学专科目录的目录学价值,揭示医学目录的发展与明清社会思想文化变迁的关系。 本文主要内容分六章,第一章概述古代医学文献从先秦到明清的发展概况,介绍我国古典目录如官藏目录、私家目录、史志目录等关于医学文献的著录与分类情况,阐述我国古代医学专科目录的产生发展概况。第二章主要阐述《医藏目录》的著者生平、成书经过、著录分类体系、医学文献与目录学的价值,论述《医藏目录》以佛教名词分类的特点,论述目录分类中体现的佛教医药观思想。第三章阐述曹禾与《医学读书志》的编撰及目录文献价值,主要研究《医学读书志》著录提要方面的特色,提要记述作者事迹,考辨诸医书源流,记述作者事迹,评论其书,颇有价值。第四章阐述晚清凌奂著《医学薪传》的编撰、分类著录与文献价值,研究其分类与导读书目的特性,为初学医者入门读书指导门径,从著录的西医译著,分析近代西医东传的时代影响。第五章介绍清末民国时期医学家、学者丁福保的生平以及主要著述,阐述他在译述西方医籍,传播西医知识方面的贡献;论述丁福保著《历代医学书目提要》的著录分类情况,概述其著录的特点与分类特色,揭示近代西学东渐背景下医学目录的变化特点。第六章概括分析明清时期医学专科目录的特点与学术价值,探究专科目录的发展与学科发展、学术思想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本文通过对明清医学专科目录的系统研究,概括总结医学专科目录的特点价值。明清医学目录对图书分类的专业化倾向显著,医书的分类包括如医经、伤寒、本草方书、脉经诊法、针灸、临证各科、养生等类。医学目录类目设置专业化,体现医学的专业性,并根据医学学科发展与时代需要,设置新的类目,设立医学丛书、医案医话等类目。医学目录分类更细,划分二级类目,形成子目,一级类目增多,类目的扩充,使医学书籍在目录中的分类更加专业合理。 明清医学专科目录著录医书范围广泛,方法多样,著录从先秦到清代的历代医学书籍,反映历代医籍的发展概况;著录医籍内容有新的拓展,如著录外国人的医学著述,及民间流传的医籍,反映时代变化与医学文献的发展;著录医书的类型多样,有医学杂志、教材、译著,及医疗歌诀、医学入门普及书籍等,体现明清时期医学文献的丰富多样性;目录的著录方法有不同,在著录撰人方面有以人类书与以书类人两种,反映医学目录的发展水平。 明清医学专科目录著录项目简明,包括书名、卷数、著者,少数著录版本,反映医书基本信息。目录有些还作有提要、小序,注文,考订图书源流真伪,记载作者的生平事迹,反映历代医学书籍基本概况。 明清时期医学专科目录具有图书导读的功能,反映对于目录指引读书治学门径功能的重视。医学专科目录的分类著录等方面反映出很强的导读倾向,有利于促进医学入门教育,起到传播普及医学知识的重要作用。 明清医学专科目录作为现存中医学专科目录,在医学文献的保存、了解、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目录保存大量医学人物、医学文献书目的资料,对于医学史、医学文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受明清考据学的影响,医学专科目录对医学文献真伪、作者生平等进行考证,撰述者在书目中提出自己的医学学术见解,运用书目弘扬中医学术,具有可贵的医学思想价值。 明清时期医学专科目录虽并不完善,然而具有重要的目录学价值。专科目录的发展与专科文献、学科发展、社会变迁关系密切,明清时期科技文化发展,古籍考订整理蔚然成风,科技文献尤其是医学文献受到重视,促进医学专科目录的产生发展,医学专科目录有利于医学专业的教育与读书治学的需要。总体来看,明清医学专科目录集中体现明清时期我国医学文献的发展与医学目录的发展水平,反映历代医学书籍发展概况,在我国目录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医文献学史上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水经注》研究
作者: 徐中原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叙事散文   水经   郦道元   水经注   山水散文  
描述: rinciples of the theory" and "holistic principle", as the main study followed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strive to occupy a wealth of research datas, focus on first-hand information from the start, mainly from a literary perspective, but give due consideration to the geographical composition, attempts to have a more thorough and systematic study and discussion.
全文:

关于《水经注》研究,学界已有丰富的积累,但从文学角度对其加以研究,尚嫌不足。本论文以《水经注》为研究对象,着力占有丰富的研究资料,着力从第一手材料入手,从文学角度,但又适当考虑地理角度,试图对《水经注》作较为深入而系统的探讨。 全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各部分内容概要如下: 引言简单介绍《水经注》的性质、本课题的研究概况、研究意义以及主要的研究原则和方法。正文共分六章。第一章讨论和《水经注》有关的几个基本问题,包括《水经》和《水经注》的作者、《水经注》书名的形成和《水经注》的成书年代。 第二章探讨《水经注》版本和流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水经注》各版本的卷数、行款、版式、字号等作了增益和补充。北魏至唐,《水经注》均为四十卷的足本钞本,但那时的钞本没有流传至今,也没有文献记载其版本的具体情况。从宋开始,《水经注》出现钞本和刊本两大类,二者并行流传;也是从宋代开始,《水经注》开始出现残缺,其版本变得多样化、复杂化。此后,《水经注》在校勘而修复中产生不同版本,流传绵延开去。从宋至清,产生了许多著名版本,如《水经注笺》、大典本《水经注》、《水经注释》、《七校水经注》、殿本《水经注》、《合校水经注》等。民国以后,除传统的钞本和刊本外,还出现了铅印本。主要版本有校注本《水经注疏》、校本《水经注校》和《水经注校证》。 第三章考察郦道元家世、生平和思想。自汉至北魏,郦氏为官者多在太守以上,北魏时郦氏宗族已具有很高的儒学与文学修养。郦道元,范阳郡涿县(今河北涿县)郦亭人。太和十七年(494)已踏上仕途,卒于孝昌三年(527)。郦道元为官二十年余,曾遭到两次免官,共达十三年之久。道元在第二次免官期间开始了《水经注》的撰述,书稿的主要内容可能也完成于此时。从《水经注》中可以看出,郦道元具有孝亲、忠君、爱民、谴恶等儒家思想以及生态保护思想。 第四章对《水经注》出现于北魏后期的必然性作了初步探析。论文主要从郦道元的地理情结和学术追求、北魏后期文学的繁荣、南北朝时期地学著作的兴盛、文学意识的高涨而导致的地学著作的文学化风尚、以及山水文学的兴盛和小说文学的兴起等几个方面作了探讨。 第五章从语言、叙事、写景三个方面讨论了《水经注》的文学价值。其一,其语言新颖精警,灵活多变,生动形象,言简意丰。其二,《水经注》是叙事散文,记述了大量的志人故事和志怪故事。其叙事特点是:叙事和地理紧密结合,叙事服务于地理;叙事简括而清晰,但又详略有度;善于通过对话叙事。其三,《水经注》又是山水写景散文,其写景具有鲜明的特色: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善于借用民歌、谣谚、故事传说、前人诗、赋、文等来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与抒情相结合,写景富有感情色彩。 第六章探讨了《水经注》对后世地理学和文学的深远影响。后世的地理学、文学都不同程度的受其沾溉、受其启发,由此或铸成新辞,或创造出新作。 结语部分则对全文做出概括性总结,同时指出文中存在的不足。

清末民初关中地区的农田水利纠纷及其解决途径
作者: 赵淑清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清末民初   解决途径   关中地区   农田水利纠纷   特征  
描述: society. The central Shaanxi Province lies in the northwest inner-land, lacking in water resources. Although there have been major farmland irrigation projects and perfect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y, the times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y, the situation of water depletion could not be changed radically.
全文:农田水利纠纷的特征,鉴于水资源不足依然是今天关中地区农业发展的颈瓶,故本文的研究对完善非常态下的应对机制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几点:1、在文献方法上多使用档案、统计、碑刻资料,通过典型水利
中国古代林业文献述要
作者: 李飞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述要   中国古代林业   文献  
描述: early defined the concept of ancient forestry literature, understood its meaning and value of research and discussed the historical distribution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Chinese forestry literature in the ancient books.
全文:

本文采用传统文献学方法,首次对中国古代基本林业文献进行研究,明确古代林业文献的概念界定,认识其研究的意义及价值,简单介绍了中国古代林业文献在古籍中的史料分布情况。本文根据古代林业发展的具体特点及文献分布规律,将古代林业文献的发展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等四个历史阶段,力求在概述各个阶段林业文献的基本发展面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各个阶段的主要成就及成因。论文以文献述要为基础,总结古代林业文献具有分散性、交叉性、专业基础性等基本特点,探讨古代林业文献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向,为今后深入的文献研究开辟道路。 通过具体文献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林业未能自成体系,始终是大农业的一部分,其自身发展极为缓慢,客观上造成古代林业文献很大程度上也缺乏独立性,各个历史阶段专门的林业文献为数不多,更多的是其他典籍中汇集的相关零散的林业史料。古代林业虽然未能自成体系,但依然有其固有的发展脉络,而相应的古代林业文献也随着历史的进程而不断发展、成熟,且许多基本林业传统自始至终都是一脉相承,具有历史的连贯性。根据林业的现代内涵,结合古代典籍中林业史料的具体内容,本文将每一阶段的林业文献分门别类,试图在古代林业文献与现代林业学科之间构建联系;其中尝试用传统文献学的分析方法,诸如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辑佚学,对具体林业文献进行研究探索。 古代林业文献述要研究不是全面的细致的文献分析,而是希望以目录提要这种方式,对古代林业文献的发展脉络作了简单的梳理和勾勒,目的在于以文献研究为基础,启发学者深入开展林业历史文化和林业思想研究。所以在历代林业文献基本分析之后,本文从林业文化传统、林业科技史研究、林业人物研究、区域林业史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线索性叙述及梳理,试图纵向探讨古代林业文献研究的方法及角度,为今后全方位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因此,中国古代林业文献述要可以看做是林业史研究和学科构建的基础性工作。

清代洮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开发初探
作者: 孛鹏旭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清代   洮河流域   农业开发   生态环境变迁  
描述: 本文从地域上选取自然环境较完整、经济文化交流较密切、同属农耕区的洮河中下游地区为探讨对象,选取时代性鲜明、农业开发成果显著、环境压力较大、前后期对比较为明显的清代为探讨时段。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农业开发,并探讨生态环境变迁过程,在方法论上力求以区域历史地理学的综合方法来进行研究。 全文包括三部分,
全文:

本文从地域上选取自然环境较完整、经济文化交流较密切、同属农耕区的洮河中下游地区为探讨对象,选取时代性鲜明、农业开发成果显著、环境压力较大、前后期对比较为明显的清代为探讨时段。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农业开发,并探讨生态环境变迁过程,在方法论上力求以区域历史地理学的综合方法来进行研究。 全文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二章,为绪论与开发基础及背景,主要陈述选题缘由及意义,学术史回顾及研究方法等,并列举影响本区农业开发的自然特征及开发背景与政策。 第二部分包括第三--六章。第三章探讨影响清代本区农业开发的人口发展状况,对有清一代本区狄道州(县)、岷州(卫)、河州、渭源的人口进行系统的统计与估算。认为乾隆中期以前的地丁记载仅为纳税单位,并不是人口数据,乾隆中期以后的为人口数据,较为可信。同时,笔者从原有数据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人口学原理对乾隆中期以前本区的人口数进一步进行估算。第四章探讨清代本区农业开发的技术选择,系统探讨清代本区水利工程及灌溉技术;以玉米与马铃薯为例,探讨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及改良;探讨清代本区农业耕作技术;探讨影响本区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第五章从农业开发的集中体现--田亩面积入手,全面探讨清代本区农业开发成就.初步估算亩产量,并论述农业开发对当地社会经济的贡献。第六章从多个方面论述本区农业开发特色及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变迁。认为清代的农业开发对本区生态环境起到极大的破坏,值得后人引以为戒。 第七章为第三部分。对清代本区农业开发进行反思,认为应客观评估本区生产能力;生态环境保护是本区农业开发的基础;政局稳定与政府决策是农业开发的保障。

古代保健“茶汤”的医学史研究
作者: 苏诺   来源: 中国中医科学院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医学发展史   保健饮品   茶汤  
描述: ning traditional tea or non-tea drinks (soft drinks).
全文:发展过程,各种保健“茶汤”种类、功效与制作等相关内容,总结各时代保健“茶汤”发展规律与特点。 本文按时代分成六个部分论述,并根据各时期发展的特点拟订了标题: 1.先秦的水、酒、浆、茶 本章讨论了先秦时期
宋朝宣抚使制度研究
作者: 郑丽萍   来源: 河北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央集权   地方军政   行政制度   宋朝   宣抚使  
描述: as the top power in local areas.Famous politician and prime minister in feudal China Li Gang once said,“From the forefather,Xuan Fu was the most important position which can be held by current archon."
全文:

宣抚使又称宣抚、宣使、宣相、宣威等,是宋朝统辖各大战区军政事务的重要使职官员,堪称宋代地方上影响力最大的官员。宋朝力主抗金的著名政治家、宰相李纲就曾讲:“祖宗以来,所置使名莫重于宣抚,多以现任执政官充之”。宣抚使制度在北宋前期就己设立,其后时置时废,前后延续了数百年。两宋之后,元、明、清诸代,仍设立此官职,宣抚使职能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从中可见一斑。 唐朝设立的宣抚使最初为朝廷临时派遣到地方主持赈灾、安抚边民的官员,职衔不高,权势不重,使命完结即回朝复命。北宋前期,宣抚使基本沿袭唐代的旧制,仍为朝廷派遣到地方安抚民众、赈灾、抚绥边境的使臣。这一时期,朝廷爱惜名器,任命宣抚使巡抚地方者甚少。北宋中期以后,随着与西夏长期而激烈的战争,同时还面临着来自于内部农民频繁变乱的压力。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下,宣抚使的职能和角色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以安抚为主要职责的临时朝廷遣使,开始演变为指挥地方军事作战与平乱的军政长官。北宋后期,随着战争形势的严峻,及内部农民起义的爆发,宣抚使设置更为频繁,辖区日渐扩大,出任宣抚使者官资进一步降低,并出现了由宦官担任宣抚使的事例。南宋时期,随着与金、元长期激烈的战争,宣抚使设置更为稳定,逐渐形成川陕、京湖、江淮宣抚使三大防御区域,选任资格也进一步放低,军事、财政权力进一步扩大。南宋后期,随着宋蒙元战事的吃紧,亦有重臣兼两大区宣抚使者之例,设置也更为频繁。而三大宣抚使所管辖的具体区划在不同历史时期也在不断变动之中。 宣抚使的副贰主要包括宣抚副使及宣抚判官。实际上北宋时,宣抚副使只是副长官,并不单独设置,判官则是重要属官。宣抚副使作为正使之副,协助正使工作。南宋时期宣抚使多为文臣担任,副使多以武将为之。宣抚判官辅佐宣抚使或宣抚副使治本司事,一般以知州以上资序人充。宣抚使有权辟置宣抚判官。南宋时期,宣抚司置判官一到二员。宣抚判官与宣抚副使“礼抗权均”,并负有监视宣抚司军队的使命。宣抚使幕府属官众多,主要包括承受文字官、参谋官、参议官、勾当公事(干办公事)、主管机宜文字等。宣抚使幕僚并非固定编制,各种属官在宣抚司中并不全都设置。宣抚使属官来源复杂,有以路级官员充任的,有以路级官司属官担任的,有幕职州县官担当的,亦有中央官员临时委任的。由于宣抚使司幕僚多由长官辟举,从而形成事实上的举主与门生的关系,因此宣抚使与幕僚一般有着较为亲密的关系,成为整个宣抚司机构正常运转的重要动力。 作为唐宋政治军事变革的产物之一,宣抚使角色的转型正是从职能的变化开始的,军事、治安等职能的增强,是宋朝宣抚使职能的最大特点。这两方面为其主要职能。具体包括组织并参与对周边民族政权的战争、组织军队招募、军队校阅、严明赏罚、体恤军兵、维持军队秩序、调发与管理粮草、武器、战马等军需资料、点检、修筑城池、组织防御、布置战略、平息兵变、叛乱及农民起义、组织并参与对境内少数民族作战等。人事管理也是宣抚使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能够奏辟、举荐官员,而且对辖区内官员有权进行督察和奖惩。而在四川等特殊地区,宣抚使可以主持科举考试和负责官员的磨勘迁转,决定他们的去留。此外,宣抚使仍保留了最初职能,在地方赈灾、开垦农田、招纳流亡户口、兴修水利等民政领域也保持了重要的参与权力。而宣抚使对地方财权的控制和侵夺,更进一步增强了军政实力,成为地方的实际领导者。宣抚使甚至可以印制钱引、发行度牒,行使一部份中央的财政权力。为保障军队供应、满足自己私欲、讨好中央君主,多层面的原因导致了宣抚使财权的日益增强。此外,宣抚使在外交、文教、地方宗室事务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体现职能的多样性。 宋朝宣抚使作为地方上最重要的使职官员,与各级政府、官员形成了复杂多变的关系。从北宋中期起,宣抚使就取得了一定的便宜行事之权,有权辟置僚属、罢免官吏。至南宋,由于对金作战的需要使宣抚使便宜黜陟之权更是有了较大发展。由于宋朝的国策极力防范地方官员集军政财等大权与一身,以防止出现地方权力的膨胀和割据现象,从而使宣抚使与君主及中央各机构产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而面对金朝、蒙元的屡屡南侵,宋廷不得不给予宣抚使相当大的权力以保证对金作战的需要。权力的收放成为中央与宣抚使之间争夺的焦点。中央采取了多种手段限制和笼络大权在握的宣抚使。地方上跨路级机构与宣抚使也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关系,宣抚使司受级别更高的都督府节制。由于宣抚使、制置使职能相近,宣、制司长官之间存在一定矛盾。但一般情况下,宣抚使地位高于制置使,对制置使拥有节制之权。经略使、招讨使、招抚使、镇抚使等,地位皆低于宣抚使,受宣抚使节制。总领所作为地方上理财机构,宣抚使对财权的争夺使两司共同措办辖内经济事务中二司矛盾重重。地方上路、州、县各级机构、官员均听命宣抚使指挥,并可受征辟入幕府参办军政事务。 宋代宣抚使制度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设置日益频繁,军政、财政等职权日益扩大,任职者官资趋于下降、辖区固定化、属官增多,文臣为正、武臣为副等特点,一度还出现了以宦官和降将为宣抚使的情况。 宋朝宣抚使制度的历史作用是多方面的,突出地表现在军事领域,宣抚使在北宋时期即成为抗击西夏与辽军,指挥前线军队作战的重要地方统帅。南宋时期,川陕、京湖、江淮宣抚使所领导的军队是南宋抗金作战的主力,维持了半壁河山,一度在对金作战中还占据了优势地位。即使在南宋后期,宣抚使军队的抗击,也有效地阻止了蒙元军队的进攻长达四十余年。而宣抚使对辖区民众的安抚、赈济、治安维护有效地减轻了人民的疾苦,对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其所拥有的人事任免权、科举选士权,为宋代政府招揽了一批有为官僚和人才。当然,不可否认,宋朝宣抚使制度发展中也存在任用非人、监管不力的情况,如童贯之所为祸国殃民,吴曦叛国导致了四川门户大开,开禧北伐的失败。但这些问题并不会影响宋朝宣抚使制度整体评价,它作为宋朝一项重要的地方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得到元、明、清诸王朝的继承和认可。

宋代都市笔记研究
作者: 郑继猛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武林旧事》   《东京梦华录》   宋代   都市笔记  
描述: , spiri other cultural elements, etc. as its center.
全文:

都市笔记是从都市生活经验出发,以记录城市政治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要素为中心的笔记文,也是“士人阶层对他们失去的生活的追记。”宋代都市笔记是宋代笔记的一部分,也是宋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主要以两宋时期的京城生活为核心,记录两宋繁荣时期城市中的政府典礼仪式,城市设施、城市管理,城市娱乐、饮食、习俗等内容,具有很高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本论文将着重讨论都市笔记的文学价值,探讨其对宋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意义。绪论部分,就研究意义、研究价值、当前的研究状况以及研究方法进行讨论。论文的主体部分,则分为如下七章: 第一章,通过对城市发展史的梳理,考察宋代都市汴梁、临安在城市发展史中地位和状况。第一节讨论宋以前都市的发展过程,考察先秦、汉、唐时期城市的发展过程,讨论城市生活与社会分工和商业繁荣之间的关系。第二、三节分别讨论汴梁、临安城市繁荣的地理、历史、文化条件。 第二章,对宋代都市社会生活做全面考察,主要讨论国家政治理想对城市生活的作用。第一节分析宋代治国政治理想对城市生活的推动和促进意义。第二节分析都市生活与悠游享乐社会风气形成之间的关系,认为这种享乐风气是帝王、士大夫与市民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第三节考察城市救济与市民生活之间的关系,认为城市的繁荣稳定离不开完备的社会保障,这也是宋代都市繁荣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章,考察宋代都市笔记记录的城市声音和城市影像。第一节分析宋代都市笔记记录的都市声响,主要是从国家庆典的雅乐、文人士大夫的休闲燕乐以及市井嘈杂的喧嚣声响等方面,显现出宋代都市歌舞升平的太平景象。第二节分析都市笔记记录的城市景观,包括宫殿、酒楼、服饰、节庆景观以及宋代特有的簪花风气等反映出的城市物质形态美。 第四章,主要考察都市笔记记录的城市“奇”、“观”与都市文化。第一节分析了笔记呈现出的城市之“奇”:丰富神奇的物产、奇术异能的伎艺人及好奇的市民。第二节分析了都市笔记记录的城市之“观”:包括“许观”的意义与“观者如堵”的爱好等。第三节分析了都市笔记所反映出的城市文化类别,分五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讨论分析:政治、民俗、娱乐、饮食和伎艺等,通过分析,论述了都市笔记的重要史料价值和城市文化价值。 第五章,主要讨论都市笔记的文学价值。第一节讨论都市生活与文人的关系。第二节讨论都市笔记所保存的文学史料价值,主要包括文人的城市生活、宫廷文人的诗词唱和、当时的文化思潮以及戏剧话本资料等。第三节探讨都市笔记的文学特征,主要从都市笔记的记事手法,人物形象,语言等方面的创新讨论了都市笔记的文学价值。 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讨论两部重要的都市笔记:《东京梦华录》及《武林旧事》。分别考察了作者生平、成书过程、作品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关于《东京梦华录》的艺术特色,主要突出其三个特点:一是开创性的时空结构特点和“逼近审视”的叙事特点;二是作品的情感表达方式;三是使用俗语俚语的写作心理。关于《武林旧事》的艺术特色,主要突出其记事方法:详略得当的剪裁、插叙、诗文互证等艺术手法和典雅的表现风格等。 总之,宋代都市笔记在内容上全面反映了宋代都城的宫廷文化活动、市井生活、都市娱乐、都市伎艺、民俗活动以及部分的政治生活,多角度、多方位展现了宋代都市的太平景象、娱乐精神和创造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惆怅情怀。在艺术上开创性地使用都市生活题材,重视都市市井生活,塑造了众多的下层百姓形象,为后世的都市文学开创了新路: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以纪实为主,兼用插叙、类叙、逼近审视、诗文互证等多种手法,形成了雅俗共赏的风格,极大地丰富了宋代文学的表现畛域。

茶与唐代诗之探究
作者: 梁先润   来源: 暨南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茶诗     白居易   唐人饮茶之风      
描述: ortant role in advocating it
全文:

唐人饮茶之风,随着茶叶普及和饮茶经验的累积而兴盛起来,陆羽《茶经》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所及,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无不饮茶。唐代茶文化的研究相当多,包括茶学专著、饮茶历史、茶具发展、茶人茶事、茶道茶德、饮茶方式的流变、饮茶活动所呈现的文化现象……等等,成绩十分超卓。然而,近代学者对于唐代茶文化的研究,大多侧重在整体历史层面的流变介绍或有关社会文化层面的思想内蕴。至于茶与唐代文人诗的作品在一般综合性茶学著作中,虽有立篇说明,但都是琐碎论述茶诗、茶文化相关文学作品,零星而无系统,尚未有专篇针对唐代个别文人之茶诗进行深入考察。所以,对唐代个别文人之茶文学作品的研究,正待进一步的开拓,是相当具有研究价值的题材。 白居易是唐代文人的代表之一,在唐代文学艺术方面,无论是诗、词,他都有其重要地位,他对音乐、舞蹈也颇多研究。凭借全面的学养、卓绝的才华与丰富的人生经验,他把与茶有关的大量事物移入诗坛,从白诗中,我们看到茶在文人中的地位逐渐上升、转化的过程。因此,可以断定,使茶与酒在诗坛中并驾齐驱的是白居易,他以生花妙笔将茶事点化出唐代文化的处处胜景。 在唐代与茶结缘的人不可悉数,但是没有一位能像白居易那样对于种茶、烹茶、品茶均有心得,又创作了很多茶文学作品,因此,白居易的诸多茶诗,必然成为了唐代茶文化、茶文学研究所关注的焦点。白居易的作品不仅在质、量上有一定的水平与份量,而且其中蕴含的生命力能和作者紧密结合,透过这些茶诗作品,可以进一步了解唐代文人饮茶活动,以及由文人自觉而着意创造的一种「雅化世俗人生」的生活方式。 有鉴于此,兴发本人从事本论文研究之动机,拟以茶和白居易之茶诗作品为研究对象,以探讨白居易茶诗的创作背景,茶与文人和僧人活动的关系,便利读者了解他们的饮茶生活与茶文学内蕴。白居易与茶一生结缘、以茶陶冶性情,于忧愤苦恼中寻求快乐之道,这是他爱茶的又一用意。所以,白居易不仅饮茶,而且亲自开辟茶园,亲自种茶。唐代茶诗以茶沟通儒、道、释,从中寻求哲理,白居易应是其中一位重要的探寻者,他对茶文学的缔造确有许多贡献与深远影响。 本文的结构与内容: 第一章绪论,意在阐明研究动机、目的及方向,并对「茶」字的历史缘起作一探讨,以厘清唐代之前「茶」字的意义,概述唐代是饮茶风气兴盛的重要时期,僧人生活尤其助长了饮茶之风。 第二章论述唐代文人茶诗与茶道生活。对友朋互动的茶文化交往作出探讨。 第三章考察唐代饮茶之风盛行,以见唐代的茶诗、尤其是文人诗中的茶形象(包括茶园山水),重点论诗中对茶色、香、味的刻画。 第四章论白居易饮茶的生活情趣,白居易茶诗的生活美学,茶诗的美学意境,主要由白居易茶诗中的各种情境和心境来作区隔。白居易的茶诗不仅展示了自己的生活,而且提供了生动的图画,从他的茶诗可见:在文人才气纵横的大唐时代,文学创作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茶诗作品纷纷出炉,藉由彼此的交流互动,已帮助饮茶艺术的提升,同时也促使诗歌的发展落实在日常生活美的寻觅之中。 第五章结论。总结全文,期能将唐代「茶」能成「禅」、以「茶」代「酒」等各种茶文化,以茶沟通儒、道、释,从中寻求哲理,修炼出达观超脱、乐天知命的境界。

《茶经述评》的述评
作者: 伍萍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述评   茶经   吴觉农   茶经述评  
描述: enong in his later years.
全文:

《茶经述评》是吴觉农先生晚年主编的一部校译评述唐代陆羽《茶经》的专门著作,按照《茶经》的体例分作十章,各章又分为《茶经》校译以及相关述评部分。校译部分简明扼要,述评部分设置了37个专题,内容详实全面。这是自《茶经》成书1200年来,第一部全面评述、注释《茶经》的权威著作。这部著作以丰富的内容、深刻的见解为学术界所推崇,被誉为“二十世纪的新茶经”,是“茶学的里程碑”,主编吴觉农先生也被尊称为“当代中国的茶圣”,因此有必要对吴觉农先生主编的《茶经述评》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其内容,总结其价值。 本文首先叙述了《茶经述评》的成书情况,包括其编写、初版以及再版经过,并概括了其各章的主要内容。接着概述了二十世纪国内外对《茶经》的研究情况,认为其内容都稍嫌简略,对于《茶经》中的不少字词句也有不同的理解,且参考的《茶经》版本也不够全面,有的虽有简单的述评,但也不够深入。 其次,本文在对《茶经述评》进行全面地分析和整理之后,从“对《茶经》的校译与解读”和“对《茶经》的补充与拓展”两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一方面,本文通过研究《茶经述评》对《茶经》的严谨校译、详尽解读,指出其相对于二十世纪校译《茶经》的其他著作的先进性:不仅参考版本全面,同时深入研究,并对有疑义的字句尽可能提出确切的释义,肯定了《茶经》在全世界茶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为读者深入了解和研究《茶经》提供了帮助。另一方面,本文指出了《茶经述评》在《茶经》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茶学史料、补充图片列表、提出研究课题和前瞻等方面的拓展,并对《茶经述评》中提出的且已解决的研究课题进行了补充。 最后,本文总结了《茶经述评》三个方面的学术价值:一是推进了对《茶经》的深入研究,二是展现了现代茶学的新发展,三是构成了吴觉农茶学思想的精髓。在肯定《茶经述评》的学术价值的同时,本文也指出了其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少数注释不够准确,个别观点有待商榷。 总而言之,《茶经述评》被誉为“二十世纪的新茶经”,是“茶学的里程碑”,主编吴觉农先生被誉为“中国当代的茶圣”是当之无愧的。

< 1 2 3 ... 53 54 5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