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绘画构图浅析
作者: 杨玉山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构图   审美   绘画  
描述: creativity. With the collapse of the Han Dynasty, the knowledge class
全文: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极混乱,人生极痛苦,同时又极具艺术氛围,极富有艺术创新的时代。随着大汉帝国的崩毁,知识阶层被逐渐边缘化,在多年的政治厮杀中,士人中的一部分开始对社会政治采取了一种疏离甚至弃绝的态度。他们或是走向抽象思辨的领域中,或是隐遁山林、寄情艺术,总之,这些人以一种卓尔不群的傲骨和智慧,体认或者诠释着一个新的时代,一个艺术自觉的时代。他们追寻着生命、人格、情感、心灵等自我的一面,将“人的自觉”的因素渗透到对艺术的理解、阐释和表现中,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艺术的创新历程,并奠定了中国画几千年来的基本审美情感和审美追求。文人士大夫参与到绘画事业中,使得中国绘画史的发展整体上具有了方向性。顾恺之“紧劲连绵、循环超忽”的用线结构方式、“笔才一二,像以应焉”的“陆家样”还有如“曹衣出水”的“曹家样”先后成为当时中国画坛的经典样式而受到众星捧月般的追模仿效,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中国早期艺术家们(文人士大夫画家与画工)共同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中国画构图形式问题进行着探索和表现,先后提出了“置陈布势”、“经营位置”、“悟对通神”、“自然之势”等理论观点并创造出了大量的绘画作品,使我们得以领略魏晋南北朝时期高逸标举的绘画风貌,并且大量的壁画、画像砖、画像石遗存也为我们今天的理论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本文将以这些绘画作品、画论著作等为研究资料,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的构图形式从理论与作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梳理,进一步揭示绘画构图形式所体现出的审美内涵和社会整体的审美倾向。
元明清时期牛郎织女文学的传承与嬗变
作者: 周玉娴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牛郎织女文学   传承嬗变   情节主题  
描述: 牵牛、织女是空中的两颗耀眼的星宿,也是原始星神崇拜的对象,后来这两颗明亮的星宿成为牛郎织女故事的主角,降落到人间,演变成了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从先秦到汉代,牵牛织女的神话传说一直在民间流传并得到发展和孳乳,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故事基本定型。张华的《博物志》和《殷芸小说》中,有这个故事的基本雏形。
全文:牵牛、织女是空中的两颗耀眼的星宿,也是原始星神崇拜的对象,后来这两颗明亮的星宿成为牛郎织女故事的主角,降落到人间,演变成了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从先秦到汉代,牵牛织女的神话传说一直在民间流传并得到发展和孳乳,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故事基本定型。张华的《博物志》和《殷芸小说》中,有这个故事的基本雏形。而且,殷芸小说的记载成为这个故事的发展演变的核心和辐射源,后世的牛女故事多从中取材或在此基础上演变。魏晋时期,牵牛织女的故事和民俗节日七夕结合,从此这则神话故事在文学殿堂中大放异彩,同时在民间文化中广泛传播。唐宋时期牛郎织女故事在《灵怪录》出现异化现象,郭翰遇到织女下凡的艳事成为后代文人们创作的因素之一。唐宋时期的七夕诗歌繁荣,七夕风俗在民间蔚为壮观。明清时期是牛郎织女文学的鼎盛时期,七夕诗歌仍然沿着唐宋七夕诗词的道路发展。而在戏曲小说等叙事文学中,牛郎织女故事也成为文人关注的题材。比如,明代万历年间朱名世的《新刻全像牛郎织女传》、清代邹山的传奇《双星图》等都在故事原型的基础上孳生出的一些新作品。到了清代,宫廷和地方都要上演一些承应戏来庆祝,《昇平署月令承应戏》中就有“七襄报章”、“仕女乞巧”两出戏的剧本流传。清末民初的《牛郎织女传》是在民间艺人说唱的基础上,经过文人加工过的章回小说,是牛女故事的近代形态。牛郎织女故事的演进是在《殷芸小说》《郭翰》《新刻全像牛郎织女传》《牛郎织女传》《双星图》等一些叙事文学、历代的七夕诗歌和民间故事流传的基础上构成的,它们递相传承,迭加演变,共同推动这个故事向前发展。本文就元明清时期有关牛郎织女的小说和戏曲进行分析,并以这一时期的七夕诗词为佐证,试图厘清元明清时期牛郎织女故事在元明清时期的演变情况。
敦煌文献服饰词研究
作者: 叶娇   来源: 浙江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唐五代   敦煌文獻   服飾詞   俗字  
描述: uage and
全文:敦煌文献是20世纪中国的四大学术發现之一。由於它寫作的年代主要集中在唐五代時期,故封研究唐五代時期的语言和社会生活有著不可估量的学衍價值。其中的經济文書、俗文学作品、童蒙教材、發愿祈祷文等更是非常鞋得的“同時资料”,多為時人所書所寫,并且照原檬保存到今天,這對彌补傳世典籍記载的不足更有著深速的意羲。搜集整理這些即畴文献中的服饰词,能夠最真實地反映唐五代畴期语言使用的原貌和百姓的著装风情,無论是封名物訓詁的研究,還是對服饰史的研究都有著重要的意羲。 本文首次封敦煌文献中的服饰词作了较為全面的整理和研究。全文分上下雨部分,上编為總論篇,共分四章。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封“服饰词”作了界定,指出服饰词應包括三大颊:直接服饰词、穿著词和服色词。然後介绍了服饰词研究的概況以及研究的材料和方法。第二章在上下编具體考释的基礎上,總结出敦煌文献服飾词的用字特徵和文化特徵。第三章先指出敦煌文献服飾词研究的语料價值,再结合服饰祠的实隙用例,论證了敦煌服饰词的研究封敦煌学研究、近代汉捂研究、服饰研究、辞害编纂的实際参考價值。第四章是第三章的造一步深化和补充,著重探封了服饰词的结構和應用,反映了唐五代時期汉语名词复音化的演燮轨迹以及名物词的丰富文化意蕴。下编为考釋篇,分作頭衣、體衣、足衣、饰物(包括妝飾)四個系列,封敦煌文献中的服饰词逐一進行了群盡的考釋。
敦煌写本佛经题记研究
作者: 魏郭辉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唐宋   敦煌写本   佛经题记  
描述: ng degree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Dunhuang
全文:敦煌文献中佛经占绝大多数,这些佛经经尾多附题记,其内容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时期敦煌的社会历史背景、各阶层生活及信仰心态等方面内容,故而对于研究唐宋时期敦煌各阶层人士信仰的渐次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还有不少写经题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社会生活、风俗习惯、职官制度等,涉及到社会史的诸方面。可补唐宋史料文献之阙。通过对佛经题记的分类整理,将有助进一步了解唐宋敦煌社会的佛教随着时代变迁,而出现的佛教经典的隆替和祈愿对象、功德内容的变化以及文化演变情况。敦煌佛教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具有中原特色,以佛典为载体的文化交流,更加体现出敦煌地区性文化特色,而佛经题记中所记来自中原及周边地区抄写的佛经,则是敦煌与周边佛教文化交流的缩影,对其进行研究,对于重构唐宋敦煌佛教文化交流史将大有裨益。 本文共分五章。绪论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并对敦煌写本佛经题记研究情况做了较为全面的学术史回顾,同时对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也做了叙述。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写经题记源流及早期写经状况,并着重指出了部分尚未学界所关注的敦煌写经的研究价值,此外还对写经题记的内容进行了系统分类,并阐释了写经题记的功能及其历史价值。第二章对敦煌写本译经题记进行了系统归纳整理,重点研究了玄奘、义净译经题记,对玄奘、义净译场所涉寺院、僧侣及官员进行了考探,并简要分析了唐代前期译场制度的变化。第三章对敦煌疑伪经写经题记进行了系统梳理,将唐宋时期敦煌疑伪经题记进行了详细归纳整理,并重点对部分疑伪经经文内容进行了概述。同时以《佛说八阳神咒经》和《新菩萨经》等几部经为个案,分析了其在敦煌地区流行的原因。第四章依写经者身份对写经题记进行了分类研究,分析了不同阶层人士写经目的、写经特点及相关社会问题。同时依据敦煌文献中央书手写经题记,对唐代中央政府佛经抄写制度进行了考探。第五章主要依地域分布对敦煌写经题记进行系统整理,并着重探讨了吐鲁番(麴氏高昌)、荆州、灵州、四川写经的由来及其与敦煌之间的佛教文化交流问题。
吐鲁番出土文书语言研究
作者: 陸娟娟   来源: 浙江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語言   格式套語   吐魯番文書   俗語詞  
描述: ed fruitful results.Turfan studies has become an international famous learning to be on a par with Dunhuang studies.But the study of the language of Turfan Manuscripts has not received the attention it deserves,especially most of the Turfan Manuscripts are civilian appliance documents.The value of its language is not only in a high
全文:吐鲁番出土文書指在吐魯番地區出土的古代寫本文獻。近一個世紀以來,吐魯番出土文書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吐魯番學亦成為與敦煌學相媲美的一門國際性的顯學。但是吐魯番出土文書語言的研究一直没有得到應有的注意,尤其是叶冉番出土文書多為民間應用文書,其語言價值不僅表現在口語化程度高、俗字俗語詞多,同時亦表現在具有應用文書語言的特点,即有固定的文體格式和套語。語言研究是其他各項研究的基礎,吐魯番文書語料的特殊性使得我們非常有必要對文書語言進行全面的釋讀、整理和研究,為其他各學科的研究提供一個良好可靠的研究基礎,同時亦能促進吐魯番出土文書自身的整理研究。 本文即從文體的角度對叶魯番出土文書的語言進行考察,總結文書中各種應用文體的格式特點,并輯釋各種文體文書中的格式套語、術語以及俗語詞。 第一章“緒論”部分简要回顧了吐魯番出土文書的發現及出土,并且結合實例討論了吐魯番出土文書語言研究的價值。第二章立足吐魯番文書本身,對吐魯番出土文書的文體特點、用字特點和用語特點進行了討論。三到七章即從文體的角度把吐魯番出土文書分為公文類文書、契約類文書、籍帳類文書、隨葬衣物疏、書信類文書,對每一種文體文書分類集中考察,歸納各種文體文書的格式特點和語言特點,并輯釋其中的格式套語和俗語詞。最後是“結語”部分,對上述討論進行總結,并分析吐魯番文書各種文體語言的異同。
敦煌俗字与宋本《玉篇》文字比较研究
作者: 井米兰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比较   俗字   敦煌俗字   宋本《玉篇》   类型  
描述: gions and nationalities as it was discovered. As a result, an international learning has taken shape,that is the Study of Dunhuang, which contains the study of history, religion, culture,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s, geography,ect. See from the angle of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s,
全文:二十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一经发现,立即引起各国学者对藏经洞中所发现的文物以及敦煌石窟、壁画、塑像等艺术的研究热情,并由此发展成为一门包罗历史、宗教、文化、语言文字、地理等各个研究层面的国际显学——敦煌学。从语言文字角度来看,洞中数以万计的写卷文书保存了西晋至唐五代前后的大量文字资料,在文字使用上亦有汉文、藏文、回鹘文、突厥文、于阗文、梵文、粟特文、希伯来文等多种文字,反映了当时社会用字的真实面貌。在这些写卷文书中,以汉文写卷为最多,而俗字的大量使用则是其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 俗字相对于正字而言,不同时代亦有不同时代之俗字。敦煌俗字产生年代起于西晋延至北宋初年(咸平五年),其中大部分俗字产生于唐五代时期。宋本《玉篇》是中古到唐宋时期历史汉字汇集之大成者,对其间各个时间层次的历史汉字进行了定型规范。因此,在大量敦煌俗字材料的基础上,本文着眼于敦煌俗字与宋本《玉篇》文字的比较,对敦煌俗字的类型、敦煌俗字与宋本《玉篇》文字异同情况、敦煌俗字辑录整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研究。 本文共分五章,另有绪论和附表。绪论部分介绍敦煌俗字比较研究的目的、材料来源及其比较研究的方法。第一章介绍俗字、敦煌俗字等相关概念,综述敦煌俗字研究状况。第二章界定敦煌俗字与宋本《玉篇》文字之关系,整理统计敦煌俗字与宋本《玉篇》文字(字头、同上字、亦作字、或作字等)重合差异情况。第三章基于整理统计出的敦煌俗字与宋本《玉篇》文字的重合情况,揭示敦煌俗字与宋本《玉篇》文字类型之异同,分析归纳敦煌俗字类型及其特征规律。第四章基于整理统计出的敦煌俗字与宋本《玉篇》文字重合情况,揭示敦煌俗字与宋本《玉篇》俗字之异同及其形成差异的原因。第五章指出当前敦煌俗字材料归纳整理方面的不足之处。 本文选取敦煌俗字为研究对象,对其产生和使用的西晋至宋初这一段时期的文字学断代研究、汉语俗字理论的完善、当前汉字的规范化工作等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本文是在经过了两年多整理搜集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写作过程中尽量通过图片形式再现当时汉字的实际面貌,通过Access等电脑工具整理相关数据,力求真实准确地反映当时社会用字的实际状况。
敦煌文书《道教诠理答难》校录研究
作者: 孙景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道教诠理答难   道教   敦煌   佛道论衡  
描述: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ddhism and Taoism is a hotspot issue in historical and religion studies.
全文:佛道关系是宗教与历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敦煌文书《道教诠理答难》是研究佛道关系史和敦煌道教的珍贵资料。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此件文书校勘的著作发表,只停留在对它作简要介绍的阶段。为此,本文首先对《道教诠理答难》进行校录,然后结合佛道论衡史及敦煌道教进行研究。 本文分上、下两篇。上篇是研究篇,下篇是校录篇。研究篇分为四章:第一章对文书的作者、命名和基本特征进行探讨;第二章阐述文书所反映的道教义理及其特点,并结合传世文献—《道教义枢》考证出文书最初版本产生年代的大致范围为唐初至武周时期;第三章分析文书产生的背景以及在敦煌地区出现的原因;第四章揭示文书对研究唐代佛道论衡史的价值。下篇主要是对文书《道教诠理答难》进行校录。
敦煌吐蕃占卜文书研究
作者: 项欠多杰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占卜文书   卜具   文书价值   占卜种类   吐蕃占卜  
描述: 藏族占卜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吐蕃时期占卜术在藏族占卜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这一时期的敦煌吐蕃占卜文书是保留吐蕃时期占卜术原貌的经典遗存。吐蕃占卜术与吐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研究吐蕃占卜文书有利于剔除以主观臆断和浓厚佛教色彩论述吐
全文:藏族占卜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吐蕃时期占卜术在藏族占卜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这一时期的敦煌吐蕃占卜文书是保留吐蕃时期占卜术原貌的经典遗存。吐蕃占卜术与吐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研究吐蕃占卜文书有利于剔除以主观臆断和浓厚佛教色彩论述吐蕃历史的诟病,拨云见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本论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主要介绍卜具和占卜研究概况。 第二章,探讨藏族占卜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并对吐蕃时期的羊肩胛骨卜、鸦鸣占卜、骰子卜、铜钱卜、十二因缘占卜文书等进行分析和研究。 第三章,论述敦煌吐蕃占卜文书的特征、价值,以及吐蕃占卜文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藏族传统占卜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是人类文化中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对其进行挖掘和深入研究,将极大推动对吐蕃时期宗教、社会、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从敦煌文书看唐五代宋初敦煌地区的物权观念
作者: 朱江红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物权   历史   唐五代宋初   敦煌   法律   文献  
描述: During the period of Tang, the Five Dynasties and early Song, Chinese feudal economy began to flourish.
全文:唐五代宋初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大发展时期,处于中西交往通道上的重镇敦煌,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对私有财产日益重视,研究当地的物权观念及其发展状况,可对当今法制发展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敦煌地区物权的主体由寺院、豪族地主、平民百姓三者构成。这一地区物权主体拥有的财产所有权结构,主要由寺院所有的财产、僧人个体财产、和世俗人所有财产三类组成。这一时期物权主体所有权的使用,在契约文书中,以物权所有人对动产、不动产的处分和转移行动中体现的较明显,其中对分家析产文书的分析深入揭示了财产共有现象。文章注重概念的解释,借用现代的专用名词,以现代物权法中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的构成为线索,探讨他物权的使用情况,并辑选出一些诉讼案例,利用案例式分析来阐述民众维护物权行动的全面性。 总之,唐五代宋初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研究敦煌地区物权观念的发展状况,对了解古代民法发展的水平和现代物权法出台的背景具有重要的意义。
唐五代宋初敦煌农业民俗考论
作者: 王欢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业   敦煌文书   唐五代宋初   民俗  
描述: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olk-custom; There are massive materials that reflect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ustom of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and Earily Song Dynasties in Dunhuang, which is valuable for researching the Dunhuang area and eve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he ancient northwest area.
全文:农业生产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物质生产方式,随之农业生产民俗的传承,也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敦煌遗书和壁画中保存有大量反映唐五代宋初时期敦煌农业生产民俗的资料,为研究敦煌地区,乃至我国西北古代农业生产民俗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对相关农业生产民俗资料的进一步整理发现,这一时期敦煌地区的农业生产民俗内容极其广泛、表现形态也非常丰富多彩。敦煌农业生产民俗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农业生产完全按时序节令来安排形成的习俗及其相关的祭祀风俗;二是存在大量经验的占卜天象以预测农事的习俗;三是有关农业生产禁忌习俗;四是祭祀各类主宰农事神灵;五是欢庆丰收感谢天地神灵的赐福等。 为了保证农业生产风调雨顺,唐五代宋初敦煌地区的政府和民众都积极参与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祭祀活动。主要祭祀活动有各类农业生产节令祭祀、农业生产神灵祭祀、风雨山川河流水神等自然崇拜祭祀。各类农业信仰祭祀贯穿于一年之中的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具有较为完备而系统的的体系。 这一时期,敦煌地区农业生产民俗盛行,是敦煌地区民众对自然现象作出的积极反映,表明了在当时自然经济环境下,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自然环境的高度依赖性。同时农业生产民俗又深受佛教、道教、祆教等宗教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具有传承性、变异性、社会性、多样性的特点,体现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宗教色彩和本土色彩。
< 1 2 3 ... 11 12 1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