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齐家文化经济形态及相关问题研究
作者: 张博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业   经济形态   齐家文化   畜牧业   石质生产工具  
描述: 齐家文化是我国西北甘青地区一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考古学文化,考古工作开展得早且基础研究较为充分,然而对于其经济形态的研究则一直以来都是研究工作的薄弱之处,已有的研究大多以单个遗址作为一个研究单位,虽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但仍旧给人一种“管中窥豹”之感。近年来,随着齐家文化新遗址的不断发掘及旧
全文:齐家文化是我国西北甘青地区一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考古学文化,考古工作开展得早且基础研究较为充分,然而对于其经济形态的研究则一直以来都是研究工作的薄弱之处,已有的研究大多以单个遗址作为一个研究单位,虽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但仍旧给人一种“管中窥豹”之感。近年来,随着齐家文化新遗址的不断发掘及旧有资料的问世,为我们对于齐家文化经济形态认识到一个全新的认知高度提供了便利,因而,从大量且详实的基础材料出发,以各处典型遗址为代表的对齐家文化经济形态的整体研究与考察是我们目前所能预期取得良好成效的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势在必行。本文以齐家文化典型遗址出土各类石质生产工具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齐家文化分布区内不同遗址进行单独的个案分析,进而提出不同的区域经济类型划分标准。本文认为齐家文化的经济形态特征可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区域类型——武威皇娘娘台类型、永靖秦魏家与大何庄类型、乐都柳湾类型。前言部分简单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正文共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时空范围;研究的理论、方法与目的及对于文章具体操作的局限性分析。最后对以往齐家文化的发现与经济形态的研究做了一个简单的学术史回顾。 第二章:齐家文化典型遗址石质生产工具分析及经济形态推测。运用类型学方法对齐家文化典型遗址各主要石质生产工具进行分型研究,在器物的功用方面,参照已有的石器微痕研究成果并结合现当代民族学资料对不同的石质生产工具进行分类研究,个别遗址在石器的类型学演变上结合以往的年代学研究成果。本章对于不同区域经济类型的划分主要是建立在大量的数据统计基础之上的,将齐家文化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区域经济类型。 第三章:同时期相邻文化经济形态的比较。本章通过对同一时期齐家文化相邻地域其它文化的经济形态进行地域上的横向比较研究,认为区域经济形态的差异性是由于不同的生态资源环境造成的,即文化的适应性。 第四章:从齐家文化到晚期青铜时代西北地区经济形态的变迁。本章通过对晚期青铜时代齐家文化分布区内不同区域之间文化的经济形态进行时代上的纵向比较研究,认为晚期这一地区的史前先民们均不同程度地强化了对于动物资源尤其是羊的利用程度,文化的发展是连续性与传承性的统一。 第五章:结语。对全文各个章节结论的总结陈述。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运用具体详尽的数据统计对齐家文化各类遗址出土主要石质生产工具进行分类研究,并佐之以骨质、陶质生产工具;文化生态领域中炊器的种类形态、动物资源的利用方式及装饰品所反映出来的不同身份认同分层特点,将齐家文化划分为不同的区域经济形态类型。对于运用陶器、葬俗特征等文化因素分析方法对齐家文化的区域研究提供了一个借鉴及参考。
基于农业灾情的农业旱灾等级划分研究
作者: 杨方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系统聚类法   农业旱灾   逐步聚类法   Bayes判别分析   旱灾等级  
描述: 旱灾是影响中国农业生产最大的自然灾害,平均每年旱灾损失占自然灾害总损失的55%以上。如何定量地评价旱灾对农业造成的损失,对旱灾等级进行科学界定,对于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1951-2010年农业旱灾灾情数据和种植业数据,运用常规统计方法,对中国农业旱灾灾情特征进行分析;尝试利用受
全文:中国近60年的农业旱灾进行定量分级,将农业旱灾分为5级,分别为无旱、轻旱、中旱、重旱和特旱,对应的标识分别为D0、D1、D2、D3、D4;然后尝试通过bayes判别分析及实际旱灾统计年份对分级结果进行
民国时期青海自然灾害与社会应对
作者: 袁瑞   来源: 青海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应对   自然灾害   民国时期   青海  
描述: 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自古以来青海就是一个自然灾害不断的地区。民国时期干旱、洪涝、雹灾、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更是频繁发生。这些灾害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并给这一时期青海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本文以民国时期青海自然灾害与社会应对为研究对象,结合史料,对这一时期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其特点、灾
全文: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自古以来青海就是一个自然灾害不断的地区。民国时期干旱、洪涝、雹灾、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更是频繁发生。这些灾害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并给这一时期青海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本文以民国时期青海自然灾害与社会应对为研究对象,结合史料,对这一时期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其特点、灾害的成因、影响以及官方和民间的应对措施作了详细的论述。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应对成效作了简要地评估,并深入分析影响应灾成效的社会因素。本文结构及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论述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相关研究成果与本文的创新点,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论述了民国时期青海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特点,并对灾害成因进行深入地分析。这一时期青海自然灾害主要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其它生物灾害三个方面。笔者以史料为依据,重点反映干旱、洪涝、雹灾、地震等灾害的基本情况,并总结得出自然灾害呈现多样性和频发性、群发性和伴生性以及成灾范围大等特点。青海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不仅受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且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其中社会因素包括人口增长、盲目垦殖、乱砍滥伐、社会经济承受灾害的薄弱性及民国社会的脆弱性。 第二章,从自然灾害与人口变迁、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两个方面论述民国时期青海自然灾害的影响。这一时期灾害影响范围广,社会危害性大。对人口变迁的影响主要有人员的伤亡和人口流移。在社会经济方面,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直接导致了农业经济衰退、牧区牲畜大量死亡、物价上涨等。 第三章,论述民国时期青海自然灾害发生后社会主体的应灾措施。笔者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青海救灾机构的建立及救灾管理、预灾措施、应灾措施以及应灾成效。预灾措施,包括仓储建设、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和鼓励农垦;应灾措施包括报勘灾情,官方的赈济、蠲免、借贷、安辑、除害等救灾措施;民间自救。这一时期,政府仍是赈灾的主导力量。此外,笔者对社会主体的应灾成效进行简要评估,并分析影响应灾成效的社会因素,主要有四点:一是政治黑暗,官员贪污腐败;二是社会应灾系统不完善;三是政局动荡,国库空虚;四是民间救灾措施不科学。
清至民国时期(1644-1949)甘肃地区的旱灾与社会应对研究
作者: 魏光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旱灾   民国   清代   甘肃   民间力量   政府救灾  
描述: 清至民国时期,甘肃地区的旱灾十分频繁,给当地人民的生产与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近年来,甘肃地区更是旱情严重,防旱、抗旱事业日渐成为关系甘肃民生的头等大事。研究清至民国时期甘肃地区的旱灾,总结旱灾的分布规律、分析旱灾的社会影响、探讨当时社会的救灾机制,可以为当前甘肃乃至全国的抗旱事业提供十分重要的参考价
全文:清至民国时期,甘肃地区的旱灾十分频繁,给当地人民的生产与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近年来,甘肃地区更是旱情严重,防旱、抗旱事业日渐成为关系甘肃民生的头等大事。研究清至民国时期甘肃地区的旱灾,总结旱灾的分布规律、分析旱灾的社会影响、探讨当时社会的救灾机制,可以为当前甘肃乃至全国的抗旱事业提供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本文在统计分析相关旱灾史料的基础之上,重点研究清至民国时期甘肃旱灾的发生规律、旱灾影响及旱灾的社会应对。在具体的行文之中,又分时期、分地区对旱灾的某些反映方面进行了系统比较,总结出旱灾的演变特点与应灾机制的发展创新。总之,本文通篇是以“旱灾与社会”这两大因素的相互结合为研究中心,通过展开系统地论述,力图将旱灾的研究最终落实到社会应对之上,以求有用于世,服务于当前。 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绪论,论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分析了甘肃的自然环境,并详细概括了清至民国时期甘肃地区的政区演变,这为下文展开具体研究确定了研究区域。对目前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分析,又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最后论述了本文的创新之处,突出了研究特色。 第一章,首先简要概述了清至民国时期甘肃地区的旱灾发生情况,以灾害年为统计单位,通过对相关旱灾史料的统计分析,得出在这306年间,甘肃共发生大小旱灾共187次,体现出甘肃旱灾的整体频发性。在此基础之上,系统分析了甘肃旱灾的时空分布规律。 第二章,本章主要论述了甘肃旱灾的社会影响,分别从旱灾与人口变迁、旱灾与农业经济、旱灾与商品经济、旱灾与社会文化这四个方面展开系统论述。在人口方面,旱灾不但导致人口死亡,而且还造成人口迁移,引发大规模的灾民潮。在经济方面,旱灾对农业经济产生直接的破坏力,并严重阻滞了农业经济的再生产;由于甘肃自古商业不甚发达,故此旱灾极易造成当地经济出现畸形商品化现象。在文化方面,本章主要从旱灾中的女性化与食人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得出旱灾对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价值的体系的冲击影响。 第三章,主要论述了清至民国时期甘肃地区的救灾思想、救灾机构及其相关程序。清代救灾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救灾思想的集大成者,民国更是在此基础之上取得了进一步的创新。在救灾机构与程序方面,民国与清代相比要更加的专门化、程序化,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第四章,从官方与民间两个方面系统论述了两者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应对旱灾。对于官方的应灾,本章主要从备灾、临灾赈济、灾后补救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仓储是备灾措施的重要代表,仓储的完备与否直接决定着备灾的成败。临灾赈济这一节主要是从粮食赈济、钱币赈济、以工代赈这三个方面展开的具体论述,并将其融入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中,评估其实际成效。而灾后补救则主要分为蠲缓、借贷、安辑之策,并分别就其各自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民间力量的救灾主要包括士绅的个体救灾、社会组织的专业救灾及外国力量在甘肃旱灾中所提供的帮助。自清末至民国,相比官方赈灾的衰落,民间赈灾所起的作用日渐增强。 结论,系统总结了清至民国时期甘肃旱灾的时空分布特点、社会影响及相关救灾机制。通过分析这一时间段内的应灾成效,得出政府救灾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民间力量的赈灾不容忽视。与此同时,也得出政治背景与交通条件也是影响抗旱事业的重要因素。
陕西省冬小麦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
作者: 孔坚文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区划   陕西冬小麦   风险评估   气象灾害  
描述: 陕西省处于我国西北大陆性气候与东南沿海季风气候的过渡带,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区域。由于陕西省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比较特殊,其农业生产经常受到多种气象灾害的影响,作物的产量损失严重。将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农业领域,并结合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形成的机理,对农业气象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
全文:的机理出发,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对陕西省冬小麦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陕西省冬小麦灾害辨识。通过对陕西省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容易遭受的农业气象灾害进行辨识,判断
西北旱区农业水土资源利用分区及其匹配特征研究
作者: 耿庆玲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西北旱区   干湿气候   分区指标   农业水土资源   匹配  
描述: 水土资源是农业生产的核心资源,也是粮食生产的战略资源,其态势关系到我国粮食生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近年来,我国由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带来的水土资源需求与其本身的稀缺性、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使得水土资源管理成为全世界关注的对象和焦点问题,尤其对于水土资源利用问题较为严重的干旱地区更是受到国内外学者的
全文:水土资源有效匹配的途径和措施,从而为农业水土资源管理方案和高效利用模式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 (1)对西北旱区的地理范围进行了重新界定。 基于以往西北旱区地理范围研究中的缺陷问题
黄土高原农户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研究
作者: 刘黎黎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户   选择行为   Logit二元选择模型   投入产出比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描述: 全球水资源短缺且分布极不平衡的问题受到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纷纷积极探索和实践节约水资源的有效技术手段。我国水资源总量不丰富,且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低的现状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我国水资源利用以农业为主,农业节水空间广大。在水资源日益匮乏的当今,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作为有效的
全文:全球水资源短缺且分布极不平衡的问题受到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纷纷积极探索和实践节约水资源的有效技术手段。我国水资源总量不丰富,且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低的现状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我国水资源利用以农业为主,农业节水空间广大。在水资源日益匮乏的当今,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作为有效的节水方式越来越受到关注和推广。黄土高原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研究黄土高原农户高效节水灌溉的选择行为是有效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必经之路,是解决黄土高原水资源问题的基础,是保障全国食物安全的关键,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需要。 本文以陕西省靖边县农户采纳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行为为例,通过对农户的实地调研,探讨农户采纳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措施的行为特点,分析农户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效益进行评价,结合当地农村和农民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有效的政策建议,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于本人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到7月间的两次实地调研,调研内容包括:陕西省靖边县4个乡镇8个村130户农户2012年的有关农户节水灌溉采用情况,以及2个乡镇7个村61户农户2011年采用节水灌溉的成本效益情况。根据调研结果,对调研地区——陕西省靖边县自然、社会等基本情况及节水灌溉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通过户主特征、耕地细碎化程度、农作物经济特征、水资源短缺程度、地形、制度6个方面,分析农户采纳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措施的影响因素;运用Logit二元选择模型对农户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进行计量分析;并基于农户、政府、社会三个角度,对推广和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效益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为激励农户采纳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措施提供政策建议。 本研究结果表明:靖边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相对落后;农户希望政府加大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投资力度;劳动力占比、亩产值、地形、水资源因素对农户选择高效节水灌溉行为影响显著;兼业程度、块均耕地面积、受教育程度对农户选择高效节水灌溉行为有较大影响。 根据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推动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建设,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制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采纳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参与投资;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与投资;加快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
甘肃省东南部农田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化及DSSAT模型模拟研究
作者: 李卓亭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DSSAT   作物系统模型   土壤有机碳   临夏县   空间分布格局   西峰区   徽县   县域尺度   榆中县   农田  
描述: 本研究工作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对甘肃省东南部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别进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基于农业技术转化决策支持系统(DSSAT)模型的模拟研究。 1.甘肃省东南部农田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化特征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部,气候较干,植被稀疏,土壤侵蚀严重,土壤肥力较低,属于生态脆弱区。本
全文:本研究工作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对甘肃省东南部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别进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基于农业技术转化决策支持系统(DSSAT)模型的模拟研究。 1.甘肃省东南部农田土壤有机碳
甘州区农业用水的绩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 秦宏毅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Logistic回归模型   影响因素分析   农民用水户协会   绩效分析   网络层次分析法  
描述: 随着原有农村灌溉管理制度暴露各种问题,在现实中水资源管理也遇到了一系列的困境。此时,我国灌溉管理制度在国际背景参与式管理热潮下,开始推行农民用水户协会来实现农民自主参与灌溉管理的新制度。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后,因为其管水用水更合理,实现了降低了交易费用、明晰了水利工程的产权、并促进了节约用水、增强了农
全文:随着原有农村灌溉管理制度暴露各种问题,在现实中水资源管理也遇到了一系列的困境。此时,我国灌溉管理制度在国际背景参与式管理热潮下,开始推行农民用水户协会来实现农民自主参与灌溉管理的新制度。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后,因为其管水用水更合理,实现了降低了交易费用、明晰了水利工程的产权、并促进了节约用水、增强了农民的参与意识等效益;另外也必须承担协会成立之初时的设计成本和组织运行过程中的相关成本。 论文以黑河流域张掖市甘州区6个灌区15个用水户协会和110农业用水户的调查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农民用水户协会成立过程、运行的绩效分析和影响农民加入用水户协会的影响因素,以及农户视角下协会发展的影响因素,最后在理论分析和实践分析的基础上得到现行用水户协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在文献整理和实地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应甘州区用水户协会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除了选取适应当地特色的评价指标外,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还考虑了各指标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得到了各指标科学的一个综合权重。具体考虑的绩效包括用水户的参与效应、工程运行与维护效应、节水效应、水费收取效应、投劳节约效应和灌溉面积改善效应6个维度的16个指标。在网络层次分析模型下各指标值并非单一的等权重,而是受相互影响和作用后产生的权重不等。其中,工程管理准则中的两个指标重要性较突出,权重值分列第一和第三重要,以斗渠以下渠道衬砌变化率指标权重最高,水利工程完好变化率第三。排名第二的指标为投劳管理中的护渠投劳变化率;排名最后的为面积管理中的玉米单产变化率指标。指标的权重排序大致可知,工程管理影响最大,其次是投劳管理、节水管理、水费管理和参与度,最后是灌溉面积管理。 在各个指标的权重基础上,结合指标的调查统计结果可计算各协会的运行绩效。结果显示,自成立用水户协会以来,各协会的总绩效值都并不十分突出,最高绩效值为大满灌区平顺村的0.5;最低值为上三灌区上三渠马子上段用水户协会0.14。而且,16个分绩效中有7个子绩效的最大频数为0,也就是说协会前后这些子项方面并没有发生变化,协会的成立并没有改善相应的功能。 此外,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民参与用水户协会的影响因素可知,农户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种植灌溉特征对其加入用水户协会的意愿有显著的影响。 二元logistic回归的模型结果显示,解释变量中的男性、务农人数比例、农业收入比例、耕地面积、河灌地、以及灌区变量中的盈科、大满、西浚和乌江都对农民不加入用水户协会有负向的影响,也就是说这些因素是促进农民加入用水户协会的。其余影响显著的解释变量包括年龄、能否及时灌水、2012年灌溉费用、水费比例以及灌区变量中的上三灌区则对其有正面影响,抑制了农户加入用水户协会。 累积logistic回归模型的结果显示,农户的家庭特征变量中农业收入比例、种植灌溉特征中的河灌地对农民不愿意加入用水户协会有负向影响;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两个指标值越大,农户越希望加入用水户协会。种植和灌溉特征变量中的能否及时灌水、2012年灌溉费用、水费比例和灌区变量对农民不愿意加入用水户协会有正向影响;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四个变量的值越大,农户越不希望加入用水户协会。 最后论文总结了我国发展和运行用水户协会存在的问题,包括协会组建的边界和规模问题,农户普遍缺乏参与式管理的意识,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协会运行管理经费不足和水利工程设施产权界定明晰度不够等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包括打破行政格局,提倡按水文边界构建用水户协会;加强宣传工作,切实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完善相关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农民用水户协会的运行;提供协会更多的融资和集资的渠道,解决资金问题等。
黄土高原农田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性
作者: 张志霞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不确定性   尺度效应   农田有机碳   黄土高原   空间变异  
描述: 伴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各类碳问题逐渐成为科学家们探讨的热点。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土壤碳库储量的估算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有机碳空间变异是其不确定的重要原因之一。受人为活动的强烈影响,农田土壤有机碳具有较大的空间变异。在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地形起伏大、地貌类型多样,进一步增加了农田土壤有机
全文:,建立合理的土壤采样布点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及对应的县域尺度下,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性具有尺度效应,丘陵区的有机碳含量与变异系数尺度效应较为明显
< 1 2 3 ... 5 6 7
Rss订阅